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文章的过渡》教案设计

时间:2023-08-12 06:32:02

相关推荐

《文章的过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过渡.2、掌握文章过渡的基本技巧。3、准确把握过渡的时机,使用过渡来组接文章结构,适当的使用过渡,避免文章散乱浅。

教学重难点:在写作中运用过渡技巧,使文章连贯,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作文时,有些同学学会了分段,但段与段之间却联系不上,怎么办呢? 这同过河一样。当我们来到河边,想到对岸去,就要从桥上走过去,或者坐船渡过去;写作文时,当一层意思或一件事情讲完了,需要另分一段再写时,就要安排适当的词句或段落,使文章很自然地由这层意思(或这件事)过渡到下一层意思(或另一件事)去。这些沟通段与段之间联系的词句或段落,就起到了“桥”或“船”的作用。

二、过渡的形式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写文章如同吃饭,句子要一段一段地写,意思要一层一层地表达。有时候,为了使文章的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连贯,在两个段落之间,经常要使用一种特殊的“连接部分”,这种连接部分就是文章的过渡。它的作用就像人身上的关节,把文中不同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渡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我们通常把过渡分为三种,即“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比如:

“13岁,刚出土的嫩芽,刚展翅的雏鸟。似乎你的天空无限宽广,你的道路无限开阔。然而,正因为你是刚出壳的新生命,谁都要来保护你指教你训斥你——”

这里的“然而”,引导文章的思路转向另一个方面,它就像一个钩子,钩住前面的思路并转向后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就称它为“过渡词”。像“然而”、“但是”、“因此”、“总之”、“不过”等词,常常在文章里起过渡作用,可以这么认为,大多数关联词都能做“过渡词”。

过渡有时需要用一句话来完成,比如:“没过多久,我对他的看法就有了改变……”;“没有想到的是,甜甜蜜蜜的美梦很快就被放飞后的苦恼打破……”

如果一个段落主要起过渡作用,我们就称它为“过渡段”。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前面一节描写了惨烈的松骨峰战役,接下来,用“我们的战士,充满了对敌人的恨,而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却有无限的爱”,下面自然转入“马玉祥火中英勇救朝鲜儿童”的内容。过渡段主要用于比较长的文章,完成比较复杂的过渡,特别是一些理论文章,各层次之间需要严密地衔接,过渡段的使用自然比较多见。一般中学生写的记叙文内容较简单,篇幅也不长,因此,用过渡段的机会不是很多。

三、过渡的使用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过渡呢?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1、描写内容发生变化,通常要用过渡。

比如,“北京的迎回归气氛越来越浓,几千里之外的香港更是像过节一样”。前文是在描述北京的欢庆场面,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过渡就一下子转到了香港,就好像孙悟空一个筋斗跳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肯定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认为你的文章连接得不紧密,断成了两节。所以在描写内容发生变化的时候,过渡是必不可少的。

2、表达手段改换,用过渡显得更加自然。

比如:“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啊,多么可敬的老人哪!”文章前面是描写,后面转向抒情,但是因为用了过渡,其间的转折几乎感觉不出来,这就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不知不觉中“暗渡陈仓”。

3、文章思想层次的递进,也可以用过渡。比如:“既然弄清了失败的原因,通往成功的路也就不远了……”正像前面说的,不同思想层次的段落就像是不同的楼层,彼此之间一定要有楼梯,也就是用过渡来衔接,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别人也没有办法跟上你思维的变化。

4、根据过渡的特点和在文章中的作用,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借助它来把文章材料写丰富,思路写开阔,道理写深入,把文章写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思维枯竭写不下去了,也就到了应该使用,过渡的时候了。例如:

“在单位,妈妈是一位劳模,回到家里也一刻闲不住——”

“爸爸在家里懒得像一只病猫,一出家门就变得生龙活虎——”

“别看平时老师跟我们嘻嘻哈哈,谁要是违反了‘原则问题’,他可轻易不会放过,就说那一天——”

“白天的街道热闹非凡,到了晚上可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

“山下的风景平淡无奇,到了山顶,这才发现——”

“虽然他身在教室,思绪却早就飞到了医院——”

“从此,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嘴上是这么说的,然而行动上却是另一副样子。”

“天下的道路条条相通,人生的道路却处处不同——”

“正当香港在热热闹闹庆回归的时刻,几千里之外的北京,早就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你看,聪明的过渡几乎可以把任何两部分内容轻而易举地“连接”在一起,就像万能胶水似的。它是一扇门,隐藏在思路的死胡同的尽头,当你找到并且打开这扇门,你会发现自己一下子豁然开朗,进入另一片广阔的天地,顿时思如泉涌。

四 、过渡说明

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首先,好的过渡不一定要有明显的过渡形式,不一定非要出现各种关联词,那只是过渡的“初级阶段”而已,精彩的过渡应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轻描淡写中达到连接文章的目的。

其次,不能为使用过渡而用过渡。我们应该是在文章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过渡,它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地出现在段落中。一篇文章不能经常过渡,如果过渡太频繁,一些本来需要细致刻画的重要地方还来不及展开,就给匆匆地“过渡”走了,势必会出现凌乱而没有中心,效果适得其反。过渡太多而内容太少,就像现在的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一样,恨不得每隔三五分钟就放一次广告,本来好好的一部电视剧就这样被搅和了,看得观众兴趣全无。

所以,作文中应该着力描写的部分还是要花力气去写,不能随意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要注意,过渡是用来连接内容的,它本身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实践训练

1、见学案

2、欣赏名家美文年感·梁衡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年代,整个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的心里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也没有什么。

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个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底。

而当我一个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日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画下了一笔。

想来孔夫子把40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它生命的第23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

假使把过去那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枝蜡烛,每时都要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阅读手记】

年是喜庆的。在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之时,人们常常陶醉于人为制造的气氛之中,但当这一切沉寂下来之时,很多人对旧年的逝去、新年的到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年感》就是这样一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文章。

作家梁衡在不惑之年诅咒""年"这个怪东西",但是当他用"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这个设问句单独成段作为过渡时,对年的叩问亦即对生命的叩问便随之而展开:"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蜻蜓点水,便荡起层层涟漪。随之作者笔锋一转:"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自然过渡到下文,作者思绪如夺闸而出的江水,一泻千里,浮想联翩。最后当作者自己清楚"真的不惑了"便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便有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疑问:"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真是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3、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年味最浓的春节》,500字左右。注意运用过渡的方法。

【思路点拨】

"年味"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年味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边玩边看"春晚",年味就是看五彩斑斓的耍龙灯、舞狮子、腰鼓队,年味就是听震耳欲聋弥漫喧天的锣鼓声,年味就是荡漾空中欢歌笑语的甜蜜;年味就是将书本作业束之高阁从早疯到晚,年味就是按捺喜悦时不时偷偷地数一数口袋里的压岁钱……

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你对年味的理解变了,对年味的要求变了,因而也就有了对年味最浓的春节的记忆。

附学案:

如何写好作文中的“过渡”?

写文章时,总要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个内容向另外一个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要用一些词、句去串联,这就是过渡。

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者就会觉得文章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作好文章的过渡呢?

例文训练1: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例文训练2: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例文训练3: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例文训练4: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例文训练5: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例文训练6:

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

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例文训练7:

《及时雨》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儿落下来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知识小结:

写文章时,总要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个内容向另外一个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要用一些词、句去串联,这就是过渡。

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者就会觉得文章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作好文章的过渡呢?

一、承上启下过渡

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用一句或几句话既对上文作归纳,又对下文作启引。

如《赵州桥》一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写道:“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前半句承接了上文,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后半句则是下面要讲的内容了。

二、转折式过渡

这是在议论或记叙某一内容之后,突然将笔锋一转,转到另一个话题,引起下文。如《太阳》一课,课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到了第四自然段,用“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话作了转折,接下来当然是写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了。

三、地点变化过渡

有的文章按地点变换顺序写,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时,需要过渡。就用有一句话来表明观察角度的移动。例如《颐和园》一文,按游览顺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景点。

《颐和园》一文,按游览顺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景点。作者写了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样不仅使文章的层次清楚,而且使各段的联系更加自然、紧密。

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当作者参观完了中央大厅、大礼堂之后,用“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一句话,自然地把读者从一个场景带到另一个场景。

四、时间变化过渡

在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时,常常按时间顺序叙述,这时常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进行过渡。

《第一场雪》,作者用一整串表示时间的词语:“前些天——昨天清早——中午——黄昏时分”,就是起过渡作用的。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是:“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这句话不但交待了时间的过渡,也加强了内容的紧迫感,让人读了觉得文理清楚。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时,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来作自然过渡,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有条理。

五、用词语过渡

如《海上日出》第二自然段写日出前“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末句),第三自然段写日出时“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半边脸”(首句)。这里用“果然”一词衔接过渡,不仅用词准确,而且构段巧妙,给人以简练、利索之感。此外,常见的过渡词还有“这时”“于是”“接着”“终于”“忽然”“是的”“然而”“因此”“从此”等。

六、用句子过渡

用句子过渡最为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

例1,用设问句过渡。

《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写了五彩池斑斓的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五彩池的成因,两者是如何衔接的呢?作者用设问句“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呢”来过渡,布设悬疑,诱发思索。

例2,用感叹句过渡

《及时雨》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下雨时的情景,第二自然段写的是雨后庄稼得到滋润及人们高兴的心情,其间作者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个感叹句衔接过渡,情真意浓,富有感染力。

例3,用俗语警句过渡。

如《第一场雪》在描写完雪景之后要转换到联想小麦丰收的叙述上,作者用“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俗语来过渡,行文衔接自然、贴切,俗语的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4,用复句过渡。

这种情况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前后层次或段落之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采用不同的过渡方式,一般可分为并列式过渡、顺承式过渡、递进式过渡、因果式过渡、转折式过渡等,通常用关联词加以连接。如《太阳》一文中在介绍完太阳远、大、热的有关知识后要转换到对太阳与地球密切关系的说明上,作者用了一种转折句式“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来过渡,承上启下,层次分明,维系全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南征北战2023-12-19 05:39南征北战[河南省网友]203.1.76.144
    教案中过渡设计很赞能够将各个部分连接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期待能够到更多类似教学设计。
    顶34踩0
  2. 和风18042023-10-15 18:06和风1804[江西省网友]203.13.44.182
    这篇文章过渡设计非常巧妙让整个教案起更加流畅学生们应该会更容易地理解内容。
    顶4踩0
相关阅读
小兔乖乖小班语言教案

小兔乖乖小班语言教案

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巧妙地将情景游戏纳入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环境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增强自我

2009-11-26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反思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反思

2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013-01-02

《语言的魅力》创新设计教案

《语言的魅力》创新设计教案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022-12-05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是阅读时注意新颖的单词和句子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