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学者傅国涌谈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来就不值得读

时间:2023-08-22 07:44:01

相关推荐

学者傅国涌谈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来就不值得读

「来源: |东西儿童教育 ID:eastwest_edu」

千妈的话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采访,里面有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只有真正的阅读,能抵抗铺天盖地、无所不知的时代焦虑”。

有时候会有读者在后台留言问:课外阅读多少才够?我自己的答案是,只要保证书是好的、经典的,越多越好,要有量的积累,要有时间的沉淀,“效果”自然就会显现。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找到好书,帮助大家去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世界。

文丨周滢滢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随着大语文、整本书阅读等概念的深入人心,阅读的重要性,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五花八门的书单,究竟怎么做选择?背负繁重学业压力的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这些和阅读有关的种种问题,正成为家长们新的困惑。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儿童文学”的争议此起彼伏。

比如,有家长发现,市面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居然出现一些自杀桥段的详细描写;甚至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情节,或者有和今天时代价值观相悖之处,担心它们会给孩子带来错误导向。

当然,家长们的严防死守,也引起了一些担心,认为这样下去,孩子就没什么书可看了。在知乎上,#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脆弱到连儿童文学都看不了了吗?#这一话题讨论,已经有超过400万的浏览热度。

那么,这样的儿童文学,究竟能否进入孩子的阅读书单?什么样的儿童读物,才是好的作品?

当作者向著名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者傅国涌请教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超乎意料,“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作品。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值得读。”

在他看来,把孩子的阅读限制在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不要把孩子都想象成是“低幼”的。他们完全可以去读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体现了人类恒久价值的经典书籍。

至于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一些“负能量”,家长根本无须担心,因为那些经典的作者,总是有人道主义底色的。

傅国涌,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者,近代史研究涉及不同领域,著作颇丰,2010年还被《时代周报》选为“影响中国时代进程一百人”的十位知识分子之一。

▲ 傅国涌

同时,他还是一位心系儿童母语教育的实践者,陆续出版了《美的相遇》《新学记》《寻找语文之美》《寻找古诗之美》《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日知录》等教育著作。

“知天命”之年,他在自己的一方书房里,开始了微型儿童母语教育实验,希望用阅读,奠定一个孩子基本的人文底色。

▲《寻找语文之美》傅国涌编

为此,傅国涌设计了一套“与世界对话”的儿童母语课程。

他希望每个孩子在3年的时间,能接触到大约1000位古今中外的作者和经典文本,涉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以此帮助孩子打开视野,看见一个更辽阔的世界。(文末有傅国涌老师挑选的“国语书塾”部分书目)

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可以快速查阅信息的搜索引擎时代,他认为,比知识、方法更重要的,就是拥有广阔的视野。他希望阅读带给孩子的,“不是一滴水,也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呈现一幅江河归入大海的画面。而打多少水取决于每个孩子自身,看你拿的是什么器皿。”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岁月,傅国涌感慨,一个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读物,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少年时期,正是那些滋养、感动、激励过自己的文字,决定了他一生的品质和方向。

作者就当下家长最关心的一些阅读问题和困惑,和傅国涌老师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够给到家长以启发。

以下为作者和傅国涌老师的访谈内容。

▲ 傅国涌

Q:作者

F:傅国涌

01

要让孩子在经典阅读中

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Q:最近,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充满说教意味,或是有负面情节等,而受到家长抵制,担心给孩子带来错误引导。您认为,给孩子看的书需要过滤掉“负能量”内容吗?什么才是好的儿童文学?

F:关键是看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是安徒生这样的作家写的,不需回避,经典作家总是有人道主义的底色。如果是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值得读。

况且,把孩子的阅读限制在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刻意降低对儿童的阅读要求,制造一种阅读口味,迎合某种商业需要,这里面有个利益链。

至于儿童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所谓“正面”“负面”,也没有绝对标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关键是要读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作品,而不是跟风、随大流,去读一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要让时间替我们筛选出真正的经典。

真正好的少儿读物,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式的,将成人世界的现成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孩子;而是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而非用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禁忌来约束他们的天性。

比如:

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图文书,如《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之所以获得许多孩子的喜爱,首先是因为它尊重孩子,从孩子出发;

剑桥大学的麦克法兰教授写过一本《给莉莉的信》,给孙女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有大量活泼的细节,10多岁的孩子读来甘之如饴;

德国的博多·舍费尔为孩子们写了一本介绍理财知识的《小狗钱钱》,童话般有趣,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三联书店曾出过一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谈论的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我相信,孩子的幼稚之中,蕴含着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有很多潜在的可能性,比如想象力、创造力、梦想、自由等等,少儿读物需要保全和呵护这种天性与潜能。

而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Q:比起经典作品,今天孩子们更容易被大众流行读物所吸引。我们该怎样提高孩子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市面上的畅销儿童文学,是否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养分?

F: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正如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坏的。在我的成长年代,也读过大量的流行读物,也不能说都是负面的,至少不好不坏,有些流行读物也有可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慢慢沉淀为经典。

适当地接触一些流行读物也未尝不可以,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经典,并把这些经典带入他们的日常世界,让他们在流行与经典之间自由穿梭、自由阅读,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至于市面上畅销的儿童文学是不是也能提供养分,那要看这部作品本身有没有养分,不能以“畅销”这个标准来讨论。每部作品都是具体的,每个作者也是具体的,不能泛泛而论。

Q:您观察,今天的孩子在人文阅读上的现状如何?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F:今天的孩子正在学校课业与培训班的夹缝中艰于呼吸,最重要的还不是他们天生不爱阅读,而是缺少阅读的时间,这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然后,才是读什么样的书。

整个舆论的引导,包括各个出版机构的商业竞争,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人文阅读产生不正常的影响。孩子们在极为有限的自由呼吸的时间里,能读到的也可能只是一些可有可无、不值得浪费时间的书籍。

我相信,唯一可靠的筛子就是时间,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体现了人类恒久价值的书,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他们的阅读生活才是正常的。当然,前提是把自由阅读的时间还给他们。

02

好的语言是为孩子选书的第一标准

Q:为了能和经典作品更好地相遇,您建议孩子在阅读前,可以做一些什么准备,掌握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或技巧?

F:经典阅读是每一代人接续文明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没有遇见那些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他就只能在文明的门槛外徘徊。

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衔接人类文明的过程,读书是唯一的一条通道。

至于在阅读前可以做什么样的准备,在我看来,不需要有任何准备,开卷有益,只要你识字,打开就行了。至于理解,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

至于阅读小技巧,我认为没有。愿意花时间去读,愿意安安静静地去读,在书中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比什么技巧都重要。也许,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更简单的事了,只要捧起一本书,你就可以与任何哲人、伟人平等相对。

▲ 傅国涌和孩子们在户外阅读

Q:阅读经典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不一定能读懂,甚至可能一知半解。您建议怎么对待那些读不进去的书?

F:读书本来就不要求都能读懂。有些人一辈子只想读自己读得懂的书,一辈子也读不了几本书。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又有何妨。

不要把读书看作是做习题,以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必须如何如何,那就读不了书。

读书如同游山,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看见石头、花草、流水,看见人,不是要每块石头、每种花都认识,叫得出名字,看着赏心悦目就可以了。读不进去的书,翻一翻,放下即可,也不用强求的。

经典就是那种小时候可以读,一辈子都可以重读的书。哪些才适合孩子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要把孩子都想象成是低幼的,他们是“幼”,但未必就“低”。

相对而言,哲学经典的门槛高,一般不建议孩子去读。很多文学经典,则是从小就可以去读的。当然也有艰深,孩子读不懂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Q:是否有必要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让他们去广泛阅读文史哲、艺术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能否做一些具体的推荐?

F: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世界的孩子也都是从文学阅读起步的,从荷马史诗到神话、寓言、童话,一定优先于其他类型的作品,这没有什么问题。

具体到个人,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遇见什么样的书,则会有不同的造化,其中带有偶然性,正是这偶然性构成了一个个生命的不同底色。

我在童年时偶然遇到的第一本书,是历史方面的连环画,也许就在冥冥之中,决定了一辈子的阅读取向偏重于历史书。

▲ 傅国涌和他的书房

在一个孩子阅读的早期,当然应该把触角伸向不同方面,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都可以涉猎。事实上,许多科普著作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如此。

我个人以为,在孩子的阅读中,第一要看重的还是语言,如果语言粗糙,无论什么类型都不值得读,连门槛都到不了。好的语言,是一本好书的第一要求。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那些语言好的作品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这对老师和家长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也未必读过。现在许多翻译过来的作品,译笔很糟糕,无法传达原作的精髓,使用的是蹩脚的汉语。所以,要筛选第一流的翻译家的作品。

当然,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每个孩子阅读的趣味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的视野需要自己到书店去东翻西找,慢慢建立起来,这是网上购书代替不了的。在面向大众的访谈中也不适宜开书单,因为读者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Q:您在课堂上是怎样带孩子去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在阅读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F:读书,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首先是有时间去读,从随便翻翻开始就可以了,无方法可言,也不应该有什么方法。翻着翻着,有兴趣了,可以顺藤摸瓜,一路读下去。

在课堂上,我从不刻意地强调什么,只是将这些相同主题的古今中外、文史哲科的文本带到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

真正的读书只是一种热爱,无须讲究什么方法,也不用寻求什么方法。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束缚,而读书是一种自由状态,是一个人悄悄地和作者对话,走进一个陌生的精神世界去。

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文本,都是文本,都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而分类是人为的,本质上都有相通之处。所以,也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界线,放在一起读就可以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贯通。

▲ 傅国涌和孩子们共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

03

阅读是抵抗时代焦虑的最好办法

Q:作为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您是怎样引导自己的孩子走进阅读世界的?

F:我们家就是个书库,到处是书。

孩子上初中那年,因为我的书放不下,他的房间也被占领了。他从小摸着这些书的脊背,知道许多作者的名字,虽然那些书他未必打开过。

他有自己的阅读趣味,喜欢世界历史和西方小说。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我忙于读书、写书,很少跟孩子一起共读,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只是在他少年时代,跟他一起读过《美的历程》和《世界文明史》,但不够细致。

▲ 《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特著

Q:少年阅读时期的好文摘抄、写读书笔记,曾给您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您还建议学生去好文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吗?

F:在纸的时代,做笔记、抄书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备忘,一方面也是留下了有生命体温的物证,保存了最美好的读书记忆。

我仍然认为做读书笔记是有必要的,它就像一个个温暖的脚窝,让你可以看见自己的来路。

我有一个学生,最近这三年做了十五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读了259种书。我的许多学生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或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段落记下来即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路子,也没有什么套路。

还有的孩子,在阅读清单上会做详细标记,比如哪一部作品已经做了抄写,哪一部作品写了读书感或是模仿写作,哪些古文和古诗名篇完成了背诵。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自由选择和有感而发,我不会做任何要求。

我相信,阅读过的作品,想要最大化地为自己所有、所用,那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首先要有量的积累,要有时间的沉淀,没有什么力量比时间更强大,要相信时间,相信一切付出的努力都会被看见。

这就是我经常跟孩子们说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虽然这是一个刷题重于读书的时代,但刷题毕竟是术,读书才是道。

Q:如何看待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一定是相匹配的吗?

F:一般而言,一个孩子的阅读和他的写作当然是相互关联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不读只写。但如果只是乱七八糟地读一些书,也不一定写出像样的习作。

在读与写之间,首先还是读,读是基础。有了大量的阅读,写作自然不会成为问题。

在我的课堂上,我不会教孩子怎么写,甚至也不教孩子怎么读,我只带着孩子去读,让他们看见江河奔流的样子,看见大海的浩瀚,至于能取多少水回去,每个人的器皿不一样。

剩下的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写作,随意写些什么回应今天的课堂。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学到的、见到的、想到的,自然地流露出来,就足以成为好文章了。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今天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职业教育,更重视技能培养,认为阅读(特别是非应试的阅读)可有可无。其实,只有非功利的、超越性的自由阅读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才能让他融入到文明人类的行列中。

我相信,一切改变从读书开始,无论将来做什么,阅读都是根基中的根基。

▲ 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由写作

Q:近年来,关于孩子如何阅读、阅读什么,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必修课”,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和迷茫。在孩子的阅读之路上,您有什么建议给到家长?

F:一个家庭能不能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有偶然性。家长能做的就是“留白”,最大限度地留出给孩子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有时间独自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或陪他一起去选书,一起读书。为此,可以放弃一些培训班。

焦虑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时代病,只有真正的阅读,能抵抗铺天盖地、无所不知的时代焦虑,如果培养起了一个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有能力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精神资源,那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所以,我建议就是给孩子留白,少上甚至不上培训班,把时间用来读书和亲近自然。

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看见多辽阔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一路读过的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书。不管是身处好教育还是坏的教育,最有效、最实在、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轻描 碎碎念2023-11-11 22:47轻描 碎碎念[台湾省网友]122.144.138.187
    学者傅国涌法有点极端每本书都有它价值和意义对于孩子阅读是种享受和成长过程。
    顶4踩0
相关阅读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2023-08-05

为孩子打造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任溶溶译文集》正式出版

为孩子打造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任溶溶译文集》正式出版

1942年,任溶溶发表了第一部翻译作品乌克兰作家台斯尼亚克的穿过狄士郡的军队

2013-08-14

周益民:回到话语之乡——我的民间文学阅读与教学|论坛看点

周益民:回到话语之乡——我的民间文学阅读与教学|论坛看点

那些彩贝就是民间文学,我与民间文学一见钟情

2022-12-28

人民文学出版社“六一”儿童节书单

人民文学出版社“六一”儿童节书单

哈利·波特充满了浓浓的爱和友谊,如果爱和友谊也不足以让那么多的读者为之疯狂的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J K 罗琳把魔法加入了其中,作者和读者在罗琳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