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2020高考 文言文断句难?备考有方法之阅读三步走 抓住六大标志

时间:2023-11-05 03:23:01

相关推荐

2020高考 文言文断句难?备考有方法之阅读三步走 抓住六大标志

文言文断句备考之阅读三步走、抓住六大标志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但是总有一部分同学在做题的时候凭感觉选择,这样的选择还真是凭感觉得分了,接下来的“三+六”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帮助。在文言文阅读中,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国卷客观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再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过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要注意遵循“三步”解题流程,以确保锁定正确答案。

结合高考真题具体分析,2017·高考全国卷Ⅱ)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题演示]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这段文字,可知其大意:更始帝即位后,舞阴大姓李氏拒不投降,只希望向宛人赵氏孤孙赵憙投降。根据语感及文段大意可初步断句如下: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①②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③④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经过第一步初断后,再对所断开的句子逐个分析,可发现:第①句中,“更始即位”表示时间,后面应断开,据此可将该句整个切分完毕。第②句中“更始”是名词,作主语,其后“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表意完整,也应断开;“云”是断句六大标志之一,前后均应断开。第③句中“信义著名”是主谓短语,表意不能再拆分,故前后也均须断开。根据以上分析,便可正确断句了。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反复诵读可以判定,根据第一、二步的分析得出的断句答案符合语境,关键处断句精准。

[易错提醒]

1.读不懂或读不透原文,忽略语境,只凭主观进行断句。如对画波浪线中的“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读不懂,只凭主观将“孙熹信义著名”作为一个语言段进行切分,造成误选。

2.对断句的基本方法不熟悉,忽视某些断句标志,句子层次混乱不清。如对画波浪线中的“不肯云”读不懂,不知“云”是“察对话,定句读”的标志,结果造成误选。

[尝试作答]

答案:A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郡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无子,赵憙十五岁,常想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都病了,无人相抵抗。赵憙以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所为,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等到引见后,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掌握以下六大断句标志至关重要:

(一)标名代,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

[教材链接]

从“标名代,定主宾”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张 良 是 时 从 沛 公 项 伯 乃 夜 驰 之 沛 公 军 私 见 张 良 具 告 以 事 欲 呼 张 良 与 俱 去 曰 毋 从 俱 死 也

(《鸿门宴》)

答案: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周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 见 其 文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 垂 六 艺 之 统 纪 于 后 世 作 孔 子 世 家 第 十 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

解析: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名词,比如“周室”“诸侯”“仲尼”等,根据语法中主谓句的形式,可以断开其中的部分语句。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二)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教材链接]

从“察对话,定句读”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曰 国 危 矣 若 使 烛 之 武 见 秦 君 师 必 退 公 从 之 辞 曰 臣 之壮 也 犹 不 如 人 今 老 矣 无 能 为 也 已 公 曰 吾 不 能 早 用 子 今 急 而 求 子 是 寡 人 之 过 也 然 郑 亡 子 亦 有 不 利 焉 许 之

(《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惠 子 谓 庄 子 曰 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以 盛 水 浆 其 坚 不能 自 举 也 剖 之 以 为 瓢 则 瓠 落 无 所 容 非 不 枵 然 大 也 吾 为 其 无 用 而 掊 之 庄 子 曰 夫 子 固 拙 于 用 大 矣

(《庄子·逍遥游》)

答: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文字是惠子与庄子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两处用到“曰”,这是断句的标志,应该加以断开。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参考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它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三)看虚词,找位置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在断句时,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

[教材链接]

从“看虚词,找位置”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方 是 时 予 之 力 尚 足 以 入 火 尚 足 以 明 也 既 其 出 则 或 咎 其 欲 出 者 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齐 桓 公 问 管 仲 曰 王 者 何 贵 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诗 云 人 而 无 良 相 怨 一 方 民 怨 其 上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

(刘向《说苑》)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文字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三处用到“曰”,一处用到“云”,这是断句的标志,应该加以断开。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四)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其他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教材链接]

从“抓句式,定句读”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项 王 曰 沛 公 安 在 良 曰 闻 大 王 有 意 督 过 之 脱 身 独 去 已 至 军 矣 项 王 则 受璧 置 之 坐 上 亚 父 受 玉 斗 置 之 地 拔 剑 撞 而 破 之 曰 唉 竖 子 不 足 与 谋 夺 项 王 天 下 者 必 沛 公 也 吾 属 今 为 之 虏 矣

答案: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不 为 何 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 则 天 下 不 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解析:这段话中“万事莫贵于义”是状语后置句,两处“子为之乎”是疑问句,两处“何故”是固定句式,“是贵义于其身也”是状语后置句,以上句式均须断开。

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五)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教材链接]

从“明修辞,巧判断”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秦 孝 公 据 崤 函 之 固 拥 雍 州 之 地 君 臣 固 守 以 窥 周 室 有 席 卷 天 下 包 举 宇内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并 吞 八 荒 之 心 当 是 时 也 商 君 佐 之 内 立 法 度 务 耕 织 修 守 战 之 具 外 连 横 而 斗 诸 侯 于 是 秦 人 拱 手 而 取 西 河 之 外

(《过秦论》)

答案: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析:通读所给语段,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如“子罕”“玉人”等。

答案: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送给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六)看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教材链接]

从“看结构,定句读”的角度,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六 国 破 灭 非 兵 不 利 战 不 善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而 力 亏 破 灭 之 道 也 或 曰 六 国 互 丧 率 赂 秦 耶 曰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盖 失 强 援 不 能 独 完 故 曰 弊 在 赂 秦 也

(《六国论》)

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 乐佚 游 乐 宴 乐 损 矣

(《论语·卷八》)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梁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

【参考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后来事奉梁太祖,太祖也喜欢他,升迁为邠宁节度使。李茂贞派后梁的叛将刘知俊攻打邠州,霍彦威坚守一年多,每次捉到刘知俊的俘虏,一定放还,刘知俊感激他,后来就不再进攻了。迁徙到天平,和后晋的军队在黄河边相互对峙。后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

1.断句前先要读几遍要断的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2.关注语句层次。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语段或要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错断。通读语段或要断句子的上下文,看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准确断句。3.找谓语中心词。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

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解析:选B。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母亲、父亲丧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B.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C.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D.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背对大海★听雨观花2024-01-21 15:04背对大海★听雨观花[上海市网友]1.119.186.141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文言文断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关键是要抓住六大标志,加油备考吧!
    顶5踩0
  2. 白玉笙2023-12-13 21:13白玉笙[广东省网友]203.205.76.169
    2020高考真的考文言文断句?这么难啊!不过有了这个方法,备考应该会轻松很多吧。
    顶4踩0
相关阅读
第35弹!2020公职考试 巧答申论技巧之“十步”构建完美议论文

第35弹!2020公职考试 巧答申论技巧之“十步”构建完美议论文

其实,一般来看,阅卷老师比较关注文章整体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所以中政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总结了方法,提供一种非常简单、快速成文的技巧:十步成文

2016-09-21

我本人成功上岸的关于英语一的一些经验

我本人成功上岸的关于英语一的一些经验

因此,对千千万万的考生来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是何等重要!以下四个部分是我本人成功上岸的关于英语一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学习学妹们在迷茫时

2023-12-31

大学英语四级备考冲刺时间到 名师告诉你正确的备考姿势

大学英语四级备考冲刺时间到 名师告诉你正确的备考姿势

可将每周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对应好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2023-06-19

「经验分享」江西省日语教资两次面试经验

「经验分享」江西省日语教资两次面试经验

班上绝大多数都是一次过现在回想起那两次经历,感悟颇多,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20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