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孩子语言发展期不能错过 父母巧用“3T原则” 提高孩子语言能力

时间:2023-10-11 07:07:01

相关推荐

孩子语言发展期不能错过 父母巧用“3T原则” 提高孩子语言能力

引子

谁都知道,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重要,既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础,又是培养孩子逻辑和推理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将来社交的重要媒介。

可见,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但语言能力绝不是天上掉馅饼,想让孩子有出色的语言能力,就需要从小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语言教育专家认为,语言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儿童通过对成人言语的模仿和强化获得语言。如果孩子一旦错过语言发展期,他们在后期是很难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01 家庭语言环境是影响孩子早期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合适的环境,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早期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来看,学龄前孩子的语言能力通常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语言准备阶段(1岁以前)

1岁之前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出语言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汇;另一方面是理解词的准备,包括对语音的知觉和对词汇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说”和“理解”。

在语言准备阶段,孩子通过模仿大人的语音等,来学习分辨各种声音的差别。等到1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已经能够基本辨别母语中的各种语音,认识到这些语音所代表的意义,为下一步说出语言做好了初步准备。

2.积极说话阶段(1岁半~3岁)

在1岁~1岁半,是孩子理解语言的快速发展阶段,他们正式开始说话,能理解的语言也在大量地增加,但这时孩子无论是在说话方面还是在理解词汇方面,都比较有限。

在1岁半至2岁以前,孩子好像突然会开口了,说话的积极性明显很高,词汇量也大幅增加,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情况少了,简单句子日益丰富。等到2岁以后,孩子已能够逐渐能说出比较完整的长句。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3岁以后,孩子说出的句子的长度、复杂性和语法的正确性等都有了快速进步,甚至开始说出各种内涵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句子。

以上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这并不表明同等年龄孩子的语言水平差不多。实际上,语言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很大,而语言能力发展的这种个体差异,跟孩子出生后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家庭语言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能听到多少词汇、多少句子,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他很快就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因此,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父母要经常开口对孩子说话,鼓励孩子学习模仿语音,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为下一步的开口说话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到孩子会说话以后,父母再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做法都能达到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目的。

可以确定的是,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孩子早期语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2岁前的语言环境不够丰富,又缺乏用语言表达自己需求的机会,那么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往往会落后于同龄孩子。其中,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互动质量是影响孩子语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关于印度狼孩的真实故事也旁证了语言环境是影响孩子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1920年9月,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一个丛林里发现了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大的8岁,小的1岁半。她们都是在出生后半年被母狼衔到洞里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进入孤儿院。回到人类社会后,阿玛拉第二个月可以发出“bhoo(水,孟加拉语)”的声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但在11个月时就不幸夭折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只掌握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直到离世还没有真正学会说话。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与同龄人没有多大差别,但因为她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所以智力低下,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从印度“狼孩”的报道中可以证实,两个印度狼孩都是在出生后半年就被狼掠走,生活在一个没有正常语言交流的环境,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即使是顶级语言学家竭尽全力训练,最后也是收效甚微。可见,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是受到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这也在提醒着我们父母,要从小重视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千万不能错过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02 巧用“3T原则”,为学龄前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创设更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呢?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达娜·萨斯金德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学习能力,还会对大脑的构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最明显的结果是,早期接触词汇多的孩子,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会明显优于那些接触词汇量少的孩子。

萨斯金德教授为此提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3T原则”:

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1.第一个“T”:共情关注

简单理解,就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及时回应。

这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最为重要。当孩子发出声音时,父母要试着去理解他的意思,父母的即时反应和理解能鼓励孩子继续交流下去。

2.第二个“T”: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有三个重点,分别是:边做边说;少说代词;拓展孩子的语言。

● 边做边说

边做边说主要是针对年龄4岁以下的孩子,就是父母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逐个解说给孩子听。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少说代词

有些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喜欢用代词,比如说“我想带你到那儿”“你喜欢它吗?”……但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这些指代不明的代词会让孩子感到很困惑。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尽量少说代词,把代词换成具体的事物,比如,“我想带你到游乐园玩”“你喜欢这个玩具吗?”等等,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提高他交流的兴趣。

● 扩展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学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可在孩子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吸收更为丰富的语言。

3.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核心点是父母在对话中提问孩子一些问题。

而提问是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父母可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学会轮流谈话。一般在孩子学会说话后,父母就可以经常向孩子提问了。

那么,父母又该怎样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呢?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多对孩子提问“怎么办”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这样能够引发孩子独立思考、锻炼表达能力。父母在提问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儿时间,让他去思考和组织语言去表达。

“3T原则”能够帮助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能够让孩子跟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03 学龄后孩子语言能力要发展,模仿和强化是催化剂

说完了学龄前孩子,接下来要说说学龄后孩子该如何习得语言能力。按照习得论的观点,对学龄后的孩子,可通过“模仿和强化”这样的催化剂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从扩大孩子的眼界和丰富孩子的生活入手,为孩子提供能接触丰富信息的语言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能接触丰富信息的语言环境,比如带孩子逛一逛附近的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及美术馆等场所,拓展和丰富孩子的生活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语言兴趣和交流欲望。

2.为孩子创设积极交往的语言发展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习得、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父母应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家人、同伴、老师或他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3.引导孩子模仿标准规范的语言

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时,要关注自己的榜样效应,在语言上注意标准和规范。如果父母觉得不够自信,也可借助播放优秀名师的音频内容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引导孩子模仿标准规范的语言。

4.强化孩子的日常语言训练

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除了让孩子模仿学习之外,还要有计划地进行日常语言的强化训练。父母要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比如鼓励孩子分享故事、分享感受等,给予孩子反复练习的机会。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应采用各种方法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免错过,徒留遗憾。

04 语言沟通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当父母发现孩子掌握了基本的说话能力之后,就可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充分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沟通。在语言沟通方面一般有以下四个类型:

一是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我想吃饭”“我能买玩具吗?”;二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比如,“妈妈快看,我画好了一张画!”“妈妈,我吃完了!”三是提问并探索答案。比如,“这是什么东西?”“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四是表达关心和情感。比如,“谢谢爸爸!”“我爱妈妈!”。

当孩子与父母沟通时,父母采取何种的回应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孩子是否还要沟通下去。下面是四种比较常见的父母的回应方式:

一是积极主动式回应:保持目光交流,表达积极情绪,比如真诚的微笑、爱抚等,语言上给予孩子热情的支持;二是积极被动式回应:很少甚至没有积极情绪的表达,语言上低调支持;三是消极主动式回应:表现出消极情绪,比如不高兴、皱眉,语言回应上也很消极;四是消极被动式回应:几乎没有任何目光的接触交流,语言上显现出忽视和淡薄。围绕上述不同的回应方式,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模拟场景:

孩子很认真地画了一张画,拉着你去看:“妈妈,请看我画的这幅画……”此时的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1.积极主动式回应:接过孩子的画,一边认真欣赏着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头,微笑着说:“画得可真不错啊,你这画的是什么?能不能告诉妈妈?”(对孩子肯定的同时,又有意识地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孩子特别愿意和妈妈沟通);2.积极被动式回应:看了一眼孩子手中的画,没有太多情绪地说:“画得很好啊。”(妈妈肯定了一句之后就再也没下文了,孩子难免有点小失望,欲言又止,欲说还休);3.消极主动式回应:对着孩子画的画,皱着眉头说:“这画得怎么一点都不像呢?难看死了……”(孩子以后再也不想画了,更不愿意和妈妈沟通了);4.消极被动式回应:孩子已经把画捧到眼皮底下了,妈妈却像没看到一样,因为心里想的是吃饭这件事,就对孩子说:“该吃饭了,快去洗手吃饭……”(一阵巨大的失望在孩子的心里涌动着,以后再也不愿意和妈妈沟通了)。以上哪种方式的回应会让孩子有兴趣继续和父母沟通呢?很显然,当父母做出积极主动式的回应时,孩子会更有兴趣向你介绍他的绘画作品,或许是娓娓道来……

总之,当父母对孩子沟通做出积极主动式的回应,有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大大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很多孩子在语言能力上暴露出种种问题,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孩子婴幼儿时期。因此,父母不能忽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错过孩子的语言培养关键期。一旦错过,这段空白在后期是很难得到有效的弥补。

在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上,针对学龄前和学龄后的孩子,分别有两套实用工具,一个是“3T原则”,另一个是“模仿和强化”催化剂。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巧用工具,助力孩子在语言能力上得到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少年本薄凉该如何在爱°2023-12-11 13:42少年本薄凉该如何在爱°[澳门网友]103.17.42.16
    这个方法听起很实用我会尝试在孩子语发展中应用这个“3T原则”。
    顶0踩0
相关阅读
“妈妈 他们都骂我没教养” 女儿哭着一句话 妈妈陷入深思

“妈妈 他们都骂我没教养” 女儿哭着一句话 妈妈陷入深思

父母溺爱导致孩子没教养琪琪今年3岁,她是家族唯一一个女孩儿,而且也是最小的一个,所以从出生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哥哥比她大2岁,本来也是调皮的年龄

2023-10-07

读《父母的语言》: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 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读《父母的语言》: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 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她曾经为两个孩子扎克和米歇尔,在差不多相同的年龄,用相同的技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2023-06-02

当孩子开口要钱 父母的做法决定孩子的格局 别因几句话毁了孩子

当孩子开口要钱 父母的做法决定孩子的格局 别因几句话毁了孩子

就这样,因为开口问妈妈要钱,妈妈的态度不同,这两个孩子的整个人生也跟着受了很大的影响

2023-01-21

培养智慧宝宝 父母巧用“3T原则”或是关键 发挥语言的力量

培养智慧宝宝 父母巧用“3T原则”或是关键 发挥语言的力量

高智商能决定很多事情,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能力等等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