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19“孝”的方法论—《论语》判断孝的标准

时间:2023-09-06 04:32:01

相关推荐

19“孝”的方法论—《论语》判断孝的标准

出世修心 入世忧民 我看到的论语故事-19学而篇(十九)

《论语》学而篇第一,第十一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对于“孝”有着执着的追求,并由此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几千年的深远影响。

即使是现在对儒学、对孔子持否定意见的人,也不能否认“孝”的必要性。只能是从形式上、程度上提出不同的意见。

因为其实是世界上先有孝道,然后由孔子进行提炼总结并加以一些形式的固化。其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已经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即使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或宗教灌输的理念,也都是要维护父辈的威严。

虽然在某些西方国家,子女很多直呼父母的名字,平时大家庭的概念也略显淡薄,但“一家人”的概念还是有的。家庭成员中总还是有浓于一般感情的亲情。

我觉得孔子在孝道上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孝悌和对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使家风与国家的内部安全和稳定直接挂钩,让统治者更加意识到孝道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地宣传和推广。甚至直接影响个人的前途,如“举孝廉”等。

二是固化了一些形式。因为孔子也是一个特别在意“礼”的人,因此他充分地将“孝”和“礼”又结合起来,制定了很多的规则。

我们家在乡下,人死之后要做“道场”,请道士来做法事。但是这个“道场”却并不只是道教的。道场期间,所有人要吃素,戒荤腥,除了要走道教的程序外,还要念佛经;其中又有很多祭拜的礼节又是儒教的。所以才有“三教归一”之说。

三是做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但是这一点产生的影响很难评判。从古到今,不乏有人对儒学进行批判。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学在孝道上进行了很多详细的规定,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就有“愚忠”、“愚孝”之嫌。说大一点,容易让中国人形成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羊”性民族特性,失去必要的“狼”性。

所以这一条上,我希望这样来理解:孔子说这一条的目的,是在某人的父辈的志、行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怎么来继承的方法,仅仅与方法论有关。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要求完全模仿或实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寒荒独秀2023-11-20 15:52寒荒独秀[天津市网友]116.95.155.7
    《论语》是中华文化重要经典探讨孝道是中重点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行孝方法论和标准。非常值得读!
    顶16踩0
相关阅读
学会读书比读书更重要!关于读书方法论 这篇文章全部告诉你!

学会读书比读书更重要!关于读书方法论 这篇文章全部告诉你!

有很多人,办公桌上放了很多书,但从来没有读过

2013-02-21

回顾|艺术表达的“文学性” 是方法论 也是世界观

回顾|艺术表达的“文学性” 是方法论 也是世界观

那么,当文学性变身成为一个形容词,超越文字的媒介载体,我们可以讨论出多少种文学性的意义?当文学性流动至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艺术创作中,它是否将

2023-02-03

从英语“学渣”到考研英语85+ 我的英语学习方法论(深度干货)

从英语“学渣”到考研英语85+ 我的英语学习方法论(深度干货)

我做对了什么?首先表明观点:考研英语真的很难,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考研英语难点一:词汇考研英语词汇大纲要求考生掌握5500词左右,然而对近20年20002

2022-12-24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 看儒家担当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 看儒家担当

要谈到什么是为仁之本,就不得不说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