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厚积薄发 从第一本书读起——《文心》有感

时间:2023-07-12 07:58:01

相关推荐

厚积薄发 从第一本书读起——《文心》有感

文字是个奇妙的东西,单独可行,表达一个意思,连接成一个句子可行,也表达一个意思。字和句子,让我们能够交流、沟通,能够谈论感受与想法,能够留住回忆、思考和经验,而将这些印在纸上,就是写作。

写作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发现没?无论是谁,无论是何种心情,只要将当时的感受写在纸上,就可以得到舒缓。近几年的纷扰太多,忧愁太多,将无奈与痛苦写在纸上,看着纸张在烟火中烧成灰烬,才能使我得以片刻安宁。说来惭愧,由于痛苦的无处发泄,才让我发现了写作的这个好处,这也是我最初重拾笔墨的动力。

之前写作纯粹是为了发泄,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自己颠倒混乱,文字也颠倒混乱,后来当生活工作的情况好转之后,却是舍不得丢下笔头了,但对自己写的东西总是很少有满意的时候,回头想想,自大学起,就没怎么看过书、写过东西了,上学时老师教的关于写作与文字的知识早已丢的光光的了。而每当想写点东西时,提笔忘词,心中很多话却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心里知道,是我没有“厚积”,因此无法“发”出来。

所谓“厚积薄发”,“厚”从哪来,从读书中来。

我是从读《文心》开始的。《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一起为中学生写的“语文课”,“是一本严谨而专业的“语文教材”,同时也是一部讲民国语文学习故事的白话小说”,讲述的是关于语言的经验与认知。之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是我想在放弃课本多年后,进入社会多年后,重拾“三十二堂语文课”,重新复习语文知识,重新检验自己,对于文学与写作的态度是否需要修正。

《我和初中生们一起,听叶先生和夏先生共同教授的这三十二堂语文课。

“三十二堂课”,这篇姑且先上十四节吧。

《文心》是由朱自清先生作的序,对《文心》整本作了概括:这本读写的故事将“读法”与“写法”打成一片,切实易行,故事中穿插写作、读法,比“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写下《文心》的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办了一件“功德”。

全书分为四章三十二节,第一章是“动笔说难也不难”,第二章“细读更能知优劣”,第三章“开眼界左右逢源”,第四章“日日新读写相长”。

关于读书,首先说写书。写书的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大人,他们写的书都是自己的经验、知识、感想、体悟。而读者要看,看的也是他们的经验、知识、感想、体悟,完全理解体悟,是不可能的,能体悟多少看个人的阅历与悟性,甚至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这个得练,练之前,先得理解。

首先是文字。我们中国的方块字不仅美,还很神奇。每个字必须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当时的真正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才能确定它真正的意思。人家写文,讲究“琢磨”“斟字酌句”,哪个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哪个才是句子中那个字。中文公认的难学,就难学在这里。而一旦确定了这个字,再去绞尽脑汁,会发现再没有哪个字比这个字恰当,更能表达当时的心境与心情。

其次是写作技巧与知情意。这里的写作技巧就是外部情境、内部经验、故事取舍、心里想象、记叙与印象运用、正面侧面的语言行为表情动作的描写、作文形式的选择等,所有这些又都是建立在“知情意”上。知即知识,情是感情,意为意欲。简单来说,知就是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情就是你对这件东西的感受是什么?意就是你想把这东西怎么办?《文心》即文字是心的表现,也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将“知情意”杂糅在一起,通过微小的句子,宏观的文章构造,选定取舍形成一篇作文。小时读《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实印象并不深刻,现在再看这句话,想象着在村子里、旅游大山深处看到的“小溪弯弯绕绕,曲曲折折,有的溪水反射着亮光,可以看见,有的隐藏在石头下、树林里看不见,可不就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吗?以知引情,以情陈意。这是作者的感受,也让我醍醐灌顶!

最后就是“画龙点睛”。就是作文时、读书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一句“点睛句子”让人眼前一亮,这是需要一点运气和灵气的。这“神来之笔”往往是厚积薄发的成果。这就又说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还苦口婆心告诉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书中是这么说的:“能读课外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你么在学校里有许多功课,每日自修又需要好几点钟的时间,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没有什么话比这句话和上班族更贴心了。我是爱买书的人,我的书橱里的书有古文经史子集、有世界名著、有小说百科,这些书买的时候急着买,买了之后又很少看。原因有几点:看过几页就没了兴趣,或者看着看着拿起了手机,又或者工作生活太累不想看,但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不知道选哪本来看,不知道从哪本看起,选来选去,最后自然放弃了。为此提出的建议:读书时候,先从对自己有用的开始,这是大树,然后觉得自己缺少哪些知识需要学习,着重去找、去学习,这是枝丫。大树树干粗壮,枝丫繁茂时候,就是知识积累“略厚实”之时。

读书吧,厚积薄发。当有时!

这十四课,是我在工作、陪孩子上课、照顾老人、收拾家务之后闲暇是读完的,感慨的是在校的那十几年,真的是安心读书最好的日子。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作的序,这个序也是朱自清先生为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双方孩子的订婚贺礼本。用“序”做礼物,瞬间觉得我们现在的随份子很俗了。

最后奉上书中推荐的阅读书目:《秋夜》鲁迅、《登泰山记》姚鼐(nai)、《词源》《字典》《镜花缘》《希腊神话》《鲁滨逊漂流记》《白香词谱》《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太平御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丛丛林林2023-10-21 22:32丛丛林林[吉林省网友]218.77.155.190
    厚积薄发,读书就像积累能量一样,从第一本书开始,就像植树一样投入,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顶2踩0
相关阅读
《文心雕龙》写作名句 真知灼见 读古诗文 常写文案 受益匪浅

《文心雕龙》写作名句 真知灼见 读古诗文 常写文案 受益匪浅

1 古人的文章,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摘自文心雕龙·情采解释: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

2022-11-30

这本由文学大家写的《文心》 对你的阅读写作都有帮助

这本由文学大家写的《文心》 对你的阅读写作都有帮助

此文心是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作,写给中学生的读书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2023-11-14

《续诗评》浅析(十五)丨文学即心学 文心即人心

《续诗评》浅析(十五)丨文学即心学 文心即人心

葆真貌有不足,傅粉施硃。才有不足,徵典求书。古人文章,俱非得已。伪笑佯哀,吾其优矣。画美无宠,绘兰无香。揆厥所由,君形者亡。之前在诗评里说过,

2017-04-30

《文心》:一部诲教诲学的民族教育经典

《文心》:一部诲教诲学的民族教育经典

而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的文心,则替青年们打算陈望道序,见不到丝毫名利的踪影

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