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辛弃疾闲居带湖 写一首《踏莎行》 十句话用十个典故 满是讽刺

时间:2023-07-09 02:32:01

相关推荐

辛弃疾闲居带湖 写一首《踏莎行》 十句话用十个典故 满是讽刺

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罢官后到上饶带湖一带隐居。他在事先修好的房子附近开辟了菜园子和稻田,准备犁田躬耕。闲来无事,又把前人经书中的句子用来填了一首词。

他刻意把孔夫子的圣人之言,填进“小艺”、“末道”的词作当中戏说人生。表面上是在讽刺孔子,其实是苦中作乐,进行自嘲。因为他的号是“稼轩”,所以这首词题为“赋稼轩”。

一、《踏莎行·赋稼轩》赏析

《踏莎行·赋稼轩》——南宋·辛弃疾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词作意译:做人懂得进退存亡之道,不失正义就对了。得到君主信任,我就出仕;得不到信任,我就隐居。

退居田园,像樊须一样,当个农民。以一根横木作门梁,在简陋之处安身。每天看着夕阳西下,羊牛结队归来,自得其乐。

不要学孔子四处游说,兜售学问。因为得不到重用,只能黯然离开卫国。途经宋国时,还差一点被桓司马截杀。结果他只能化装逃跑,东躲西藏。

像古代的长沮、桀溺二位隐士一样,各自拿着工具,并肩在田里劳作不是很好吗?孔丘先生为什么不学他们,偏要把自己搞得这样栖栖遑遑?

本词上下两阙共十句,用了十个典故,上阙写自己归隐上饶之后,追求的是一种符合圣贤之道的生活。“日之夕矣牛羊下”,颇有一种王维笔下的“夕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味道。

下阙则是通过对孔子当年失意后离开卫国,被人追杀的描写,来反衬自己归隐的正确性。最末的几句,看似对孔子的行为充满调侃与讽刺,但是事实是奚落那个“一心要从政”的自己。

这一首词作于淳熙八年,辛弃疾被罢官之初。当时他还不知道,这一次归耕,是他往后二十多年隐居生涯的开始,因为在朝中的知音和两任靠山都倒了台。

辛弃疾的内心已经意识到,他在政治上是孤单的。假如他仍然一意孤行的话,立马就会和孔子当年一样,整日栖栖遑遑、甚至像丧家之犬一样被人追杀,东躲西藏。

于是他时常填词、写文章嘲笑自己的“不智”。奈何天性使然,终其一生,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与打击,他还是原来的那个辛弃疾。

洪迈《稼轩记》中说:辛弃疾当年隐居的地方,在信州郡治(江西上饶),北面一里外的一处空地上。那里三面都有墙,另一面靠着一条湖,就是带湖。

早在辛弃疾第二次担任江南西府安抚使时,就在那里盖了百余间房子,置备了菜地,随时准备回家种田。当他就给自己的新居起了一个名字叫“稼轩”。可见他对自己在朝中受到的排挤,早有预见。

二、词中的十个典故

“进退存亡”出自《易经·乾文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才是先贤的为人之道。

“行藏用舍”,典出《论语·述而》里面孔子的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人小请学樊须稼”是化用《论语·子路》中的一个故事。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徒弟。有一天,他来问孔子应该如何种庄稼。孔子说,这种事应该去问老农。

樊须又问孔子应该如何种蔬菜,孔子说,这种事应该去问菜农。樊须听了孔子的话,就离开了。孔子认为要治理国家,学习经典礼仪和道德规范就好了,干什么要学种庄稼呢。

于是,孔子说樊须是一个“小人”。意思是樊须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辛弃疾在这里把他的意思反过来,偏要说:当樊须一样的“小人”,去种田也很好。

“衡门之下”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就是“横”,指的是门上的横梁。代指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面。

“日夕”一句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本来是指女人思念丈夫归来的诗。在这里,辛弃疾抛弃了原诗中的含义,用了它字面上的意思。把夕阳下面牛羊归来,当成了一幅风情画。

下阙“去卫灵公”出自《论语》。是指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来到卫国,卫灵公不问他如何用礼仪来治国,却问他怎么打仗。他感觉再呆下去没有意思,于是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遭桓司马”的典故见到《孟子·万章上》。孔子当时在各国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在民间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宋国的桓魋反对他的学说,却眼见他的影响力日增,连自己的亲弟弟也成了孔子门生。于是心中不服,趁他路过宋国的时候想要杀害他。

“东西南北之人”出自《礼记·檀弓上》里面孔子对自己的说法。他形容自己一直周游列国,漂泊不定。

“长沮”一句出于《论语·微子》。某一天,长沮、桀溺两位隐士正在耕种。孔子和学生路过。孔让学生子路前去二人,哪里有渡口可以过河。

二人得知问路的人是孔丘,就对子路说:你问渡口在哪里?滔滔江河,天下泛滥,这乱世谁也不能改变。你们与其跟着这个四处逃跑的孔子,还不如跟着我们二人,在乡下耕田隐居。

最后一句典出《论语·宪问》,是一个叫微生亩的鲁国人对孔子的问话,问他每天四处忙碌是为了什么。

结语

过去有人批评辛弃疾填这一首词,是在故意“吊书袋”卖弄自己的才学。其实,辛弃疾一生填过的词很多,不用典故的比用典故的更加出色。他创作这种集经词,只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罢了。

辛弃疾在这一首词中用的十个典故,没有一个是出自生僻冷门的书籍。《诗经》、《论语》和《周易》都是当年书生必读,早就被他背了个滚瓜烂熟了。

辛弃疾这首词表面上是在讽刺孔圣人,但是自题“赋稼轩”,已经说明了他是在讽自身。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干呢?

用一句现代话来描述辛弃疾当时的矛盾心理,那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想要收复失土,打回山东老家去;否则,当初我何苦要“南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朱浩洋2023-12-11 22:59朱浩洋[澳门网友]45.114.41.65
    《踏莎行》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句都充满哲理和情感,令人深思。
    顶0踩0
  2. mammamam2023-09-25 00:45mammamam[国外网友]202.38.14.73
    辛弃疾的写作真是超级有才华,带湖的写作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顶0踩0
相关阅读
辛弃疾将儒家经典句子集成一首宋词 水平之高 无人能比!

辛弃疾将儒家经典句子集成一首宋词 水平之高 无人能比!

诗有集句,词自然也可以集句,只是因为词长短不一,且对音律的要求特别严格,所以难度远远要大于诗

2023-08-14

辛弃疾最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一首词 辛辣生动 堪称千古绝妙文字

辛弃疾最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一首词 辛辣生动 堪称千古绝妙文字

但是宋词经过苏轼等人的发展后,词风大盛,涉及的题材也变得非常广泛,简直到了可以嬉笑怒骂皆成词的地步了,到了辛弃疾的时代,题材就更加广泛了

2017-05-08

辛弃疾写《鹧鸪天》 送给即将“高考”的弟子 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辛弃疾写《鹧鸪天》 送给即将“高考”的弟子 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在八百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有一位门生要去参加高考

2022-11-13

弟子即将“高考” 辛弃疾写下《鹧鸪天》勉励 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弟子即将“高考” 辛弃疾写下《鹧鸪天》勉励 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由于分科取士入选者的概率过小,不少考生为科考耗尽毕生心血,甚至老死于考场,过了花甲之年的老秀才、老举人比比皆是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