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篇:表达方式

时间:2023-06-03 02:56:01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篇: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而与之相应的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诗歌中的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

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1、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上阕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景】;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情】。

2、情景之乐哀关系

闽中秋思 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3、物情关系之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比如下面这个高考题: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明技巧)

②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析作用)

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析作用)

二、诗歌中的描写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一)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比如王籍《入若耶溪》中一句最为典型诗句是这样说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比如宋·柳永《雨霖铃》中这样一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一作:美)景虚设。

酒醒之时,那是明天还未发生之时,所以是典型的虚景。

(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四)正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么一句: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五)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三、诗歌中的记叙

记叙作为考点,近年比较学院,比如2016年的浙江卷。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017年浙江依然考到这一知识点。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综合2016、2017年浙江高考题参考答案的设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绪论:那么诗歌中的记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三方面,它们分别是:

叙事的人称、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情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渐暖2023-12-06 20:27渐暖[香港网友]42.180.66.240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希望可以再多写一些实例分析,这样更易理解。
    顶10踩0
  2. 风尘一笑2023-09-04 11:41风尘一笑[青海省网友]36.37.37.193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对于高考语文复习很有帮助,尤其是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讲解得很清晰。
    顶0踩0
相关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解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痛并快乐着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解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痛并快乐着

他看他的儿童书籍,我看我喜欢的小说城南旧事

2023-01-17

自媒体写作 怎么造句 摆脱语句口水话?

自媒体写作 怎么造句 摆脱语句口水话?

积累方面1、积累字词想要写作的语句比较高级,不那么口水化,必须积累一定量的书面语,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意象的词汇,比如伶仃

2023-01-18

高考语文阅读解析:15年全国二卷《私塾老汪》

高考语文阅读解析:15年全国二卷《私塾老汪》

第一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选择最恰当的两项

2023-10-18

简谈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简谈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