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趣读《世说》:初中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元方后来怎么样了?

时间:2024-01-19

最出名的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的一本书,其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最出名的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

要说陈元方,得先说他老子陈寔,也就是课文中的陈太丘。太丘本来是一个地名,因为陈寔曾经在那儿当官,所以世人都叫他陈太丘,表示对他的尊重。这陈太丘虽是一地长官,却十分清廉,所以粉丝很多,朋友也多。

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约定了一起出门,但是这朋友有点不讲信用,过了中午都还没来。那时候又没有手机微信,不能打电话或发消息。陈太丘估摸着那朋友不会来了,就自己先走了。

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送走父亲之后就自己留在大门外玩儿,也许是和小伙伴斗蛐蛐儿,也许是独自个儿玩儿蚂蚁,玩儿得正开心的时候,陈太丘那位朋友到了,打开车帘子看见元方就问,:“嘿,小孩儿,你爸爸呢?”

元方一边逗蚂蚁一边回答说:“他等了很久,见你没来,自己先走了。你现在快点,没准儿还赶得上”

那朋友不高兴了,心想:呵,陈太丘,不过也是徒有虚名,哪能这么不讲信用。他是看不起我、看不起我还是看不起我?越想越生气,忍不住咕哝道:“这家伙真不是人啊,明明说好了一起走,现在丢下我就跑了”

元方还是个七岁的小孩儿,正是崇拜父亲的年纪。本来逗蚂蚁逗得挺开心,听到这话便也生气了,扔掉手里的小竹条,瞪眼怼了回去:“你和我爸爸明明说好了中午出发,过了中午你都没来,这是你先失信。你当着我的面骂我爸爸,这就是你的无礼!”

被一个七岁的小孩儿怼得哑口无言,那位朋友面上有点挂不住,但一想的确是自己失礼在先,于是就下车想拉住元方向他道歉。

元方一个白眼给他,转头就回家去了。

这是《陈太丘与友期》的内容,学了这篇课文后,有的小伙伴觉得元方不要太机智,有的则认为这小破孩得理不饶人,没礼貌。

陈太丘听说这事后怎么处理的我们不得而知。时光飞逝,转眼间元方十一岁了。

这天,陈太丘对元方说:“儿子,你已十一岁,该学会单独处理人际关系了,今天你就一个人去拜访袁公吧!”

这位袁公具体是谁我们无法考证,只知道是陈郡阳夏袁氏家族的一个人物,在当时很有声望。袁公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见元方机灵可爱,有心要考考他,便问道:“我听说你爸爸在太丘县当官时,大家都称颂他,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元方早慧,加上自小在陈太丘身边耳濡目染,这种问题自然难不倒他,便作揖回答道:“我爸爸在太丘的时候,碰到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遇见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长了,就自然有很多人尊重他。”

袁公在心里点头,越发觉得这个孩子十分聪明,便继续追问到:“我当邺县县令时也是这样做的,你说是你爸爸照搬我的套路呢还是我在用你爸爸的套路”。

这个问题可谓是两难了,要么得罪袁公,要么辱没父亲,元方想了想,便回答道:“周公和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很远也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言下之意就是你和我爸爸不在一个地方做官,面对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虽然你们的方法政策很相似,但其实你们俩都不能效法对方。

好一个聪明的孩子,小小年纪便懂得维护父亲尊严的同时又帮父亲打好人际关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一句:果然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优异,归根结底还是别人家父母教育得好。陈太丘就是那个“别人家的爸爸”。

有一次家里有客人来访,陈太丘会客去了,让元方和弟弟季方在灶屋看火煮饭。兄弟俩对来访的客人感到好奇,跑去偷听父亲和客人的谈话,结果忘了煮饭要放上萆子,干饭煮成了一锅粥。客人走后,陈太丘问两个儿子怎么回事,兄弟俩实话实说。

原以为一顿臭骂少不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太丘却问:“那你们还记得刚才我们谈了什么吗?”

哥俩你一句我一句,相互穿插补充,竟然把刚才的谈话毫无遗漏地复述了出来。陈太丘欣慰地点点头道:“既然这样,咱不吃饭,只吃粥也没关系。”

在这样的民主型家庭教育之下,元方哥俩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后来父子三人并称“三君”。陈家即便有“三君”,依然十分勤俭,他们出门拜访时,陈太丘抱着孙儿长文坐在车里,元方在前面赶车,季方在后面挑行李。到了主人家里,主人家的子孙打帘子的打帘子,布菜的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受礼遇之高。

后来有人将父子三人出行的场景画成一幅画,名叫真人东行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8)
  1. 玲珑看月2024-01-20 10:58玲珑看月[网友]202.86.249.176
    @衍除了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外,我对元方的命运更感兴趣,期待了解他在未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顶9踩0
  2. 衍2024-01-20 07:30[网友]43.224.52.118
    元方这个角色在《世说》中的出场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希望了解他的后续故事。
    顶7踩0
  3. smile、好累2024-01-20 04:02smile、好累[网友]103.56.184.129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真是引人入胜,尤其是元方的遭遇,让人忍不住想了解他后来的经历。
    顶4踩0
  4. 章萍慧瑜2024-01-20 00:34章萍慧瑜[网友]203.15.20.1
    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和思考,希望他的后续故事能够有更多精彩的展开。
    顶7踩0
  5. 尼玛大奶夫人2024-01-19 21:05尼玛大奶夫人[网友]124.117.217.64
    元方在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我希望他后来的人生也是一片光明。
    顶9踩0
  6. unbreakable2024-01-19 17:37unbreakable[网友]45.114.255.19
    作为初中课文,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关于元方的结局,我还是想知道他取得了什么成就。
    顶18踩0
  7. Edith(∩_∩)2024-01-19 14:09Edith(∩_∩)[网友]223.27.186.134
    陈太丘与友期这个故事真是耐人寻味啊,特别是元方的命运,真的很想知道他后来的发展。
    顶10踩0
  8. 皓皓2024-01-19 10:41皓皓[网友]203.56.210.150
    元方这个人物在《世说》中的形象深得人心,不禁让人想知道他后来的故事是怎样的。
    顶0踩0
相关阅读
学古文 观历史——《世说新语》之《陈太丘与友期》

学古文 观历史——《世说新语》之《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组织编纂的笔记小说。之前在《咏雪》中领略了才女谢道韫在“赏雪诗会”上的不凡表现,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了千古佳话。本文我们来到陈家,看看他们家里发生了什...

2013-08-22 #经典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内容全解

...文章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背景介绍】《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学习目标】1. 理解...

2023-09-23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考点梳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考点梳理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通假字词】【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出行,约定在正午。过...

2023-09-20 #经典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试讲稿~部编版初中语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试讲稿~部编版初中语文

...太丘与友期行》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自古英雄出少年...

2023-12-11 #经典句子

122期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诗未若柳絮因风起 经典散文赏析

122期 白雪纷纷何所似 诗未若柳絮因风起 经典散文赏析

...,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

2016-10-15 #经典句子

七上文言文一词多义资料总结

七上文言文一词多义资料总结

...则罔(《论语》):但是,却(转接)说明:虚词并不在初中的考查重点内,但是需要注意两点:(1)在句子翻译中,有意义的虚词必须要翻译出。(2)在选择题中能判断出用法和意义的不同。二、同词同义1、而:但是,却(...

2023-08-02 #经典句子

月考必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月考必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

2023-01-27 #经典句子

七上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及答案

七上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及答案

...() (3)非淡泊无以明志()(4)非宁静无以致远()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

2023-05-0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