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化襄阳|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

时间:2023-12-26

驻足楼台上,头顶蓝天,俯视大地,整座襄阳城尽收眼底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一座高高的楼台耸立在襄阳城的中央。驻足楼台上,头顶蓝天,俯视大地,整座襄阳城尽收眼底。这座楼台就是纪念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台。

昭明太子像(资料图片)

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还不到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他在襄阳生活了多少年,史书没有记载。总之,不会太长。那么,襄阳人为什么要在城中心修一座楼台来纪念他呢?本文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其中详情。

地地道道,襄阳人士

按照传统习惯,一个人是哪里人,或是看他的籍贯,或是看他的出生地。萧统的母亲丁令光是樊城人。萧统于齐中兴元年(501)出生于襄阳。从出生地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他是正宗的襄阳人。

萧统心地善良,对百姓很有爱心。十二岁时,他去观看审判犯人,在仔细研究案卷以后,发现此人并无大过,就说:“这人情有可原,让我来判决可以吗?”太子的话,刑官怎能不听?萧统判决“从轻发落”。刑官把他的判决报告给梁武帝,萧衍很欣慰,称赞太子判处得当。萧统心中有百姓,关心众生疾苦。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和东宫的人员都减衣缩食,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来临时,分发给无衣的贫民。

萧统仁义忠孝,对父母很有孝心。十六岁时,母亲丁令光病重,他从太子居住的东宫,搬到母亲居住的永福省,衣不解带,日夜伺候。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不吃也不喝。梁武帝几次下旨劝逼,他才勉强进食,但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体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瘦得变了形,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怀抱理想,大有作为

萧统从小酷爱读书,记忆力超常,能够“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引入中国后,原来是长篇不分段的,人们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萧统精心研究,把它梳理成“三十二分则”,每个分则加上浓缩精要的副标题,使艰涩的经书条理清晰,人们阅读起来就轻松多了。他还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七岁能文的刘孝绰、享有文学声誉的王筠、著有《南史本传》的陆倕、写小说很棒的文学家殷芸等,经常聚集于东宫,“讨论坟籍(古代典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凡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萧统收藏了这么多图书,延揽了这么多人才,他要干什么呢?他要干一件大事,编一本文选,把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从浩瀚的书海中挑选出来,为读书人提供一部经典荟萃的读本。经过反复选择、认真比较、仔细推敲,多达三十卷的《文选》问世了。萧统像沙里淘金一样,淘出自周代至六朝梁七八百年间的优秀诗文700余篇,编成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在此之前,所有的文集或选本,文史哲不分,没有文学的概念。《文选》第一次把文史哲分开,将文学界定为诗、文、辞、赋;经、史、子一律不在入选之列,开创了文学作品编选的先例。

《昭明文选》(资料图片)

萧统能够办成这样一件大事,与襄阳对他的养育分不开。襄阳是一座具有文化传统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厚,萧统出生并生活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在襄阳厚重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这样,就使他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他的父亲萧衍、弟弟萧纲都是文化人,他的身边还有一大批文化精英,东宫又收藏有大量图书,萧统坐拥书城,这样,就使他具有比较高的鉴赏水平。在编选文选时,萧统还制订了比较高的编选标准,要求所选的文章,以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用今天的话说,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由于有这“三高”——高素养、高眼力、高标准为保证,《文选》所选的文章真正做到了文质并重,一问世,便受到普遍的欢迎,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和唐以后的文人都把《文选》当成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杜甫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民间也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如果把《文选》读透了,差不多就是半个秀才了。后世出现的较好的文学选本,无不受到《文选》的影响和启发。不少优秀诗文,也借助《文选》的生命力,得以流传至今。

萧统喜欢高洁的芙蓉花。中大通三年(531)三月,他乘船在后池游赏,在探身采摘芙蓉时,不小心落入水中,虽然被救起,但受了重伤,救治不愈而逝。萧统逝世后,被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也被称为《昭明文选》。

品行高尚,堪称楷模

梁武帝定都建康(今南京),昭明太子在建康生活的时间远比襄阳长,建康人没有为昭明太子留下什么纪念建筑,为什么襄阳人却要在城中心修建一座“昭明台”(也称“文选楼”)来纪念他呢?

昭明台(资料图片)

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萧统出生于襄阳,是襄阳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萧统品行高尚,是一个做人做事的楷模。襄阳人修建昭明台,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弘扬,是襄阳人崇文尚德的传统使然。昭明台自从建好以后,就是襄阳城的制高点,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直到今天。

在襄阳人的心目中,昭明台不仅代表着一种物质的高度,更代表着一种精神的高度。昭明台是一座道德的丰碑。

看到这座丰碑,我们就会想到昭明太子,想到他的仁爱、孝义和进取,激励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原标题:《文化襄阳|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化襄阳|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卡布尔2024-01-17 05:37卡布尔[河北省网友]203.80.4.229
    萧统和昭明台的爱情故事,真的太感人了!
    顶1踩0
  2. 最初唯有❀时光记得2024-01-09 20:52最初唯有❀时光记得[江西省网友]203.14.246.193
    襄阳历史悠久,这样的故事真让人惊叹。
    顶0踩0
  3. 大蕉2024-01-02 12:07大蕉[内蒙古网友]121.62.4.245
    他们之间的故事感人至深,值得好好传颂。
    顶3踩0
相关阅读
【荐读】谈民族工作 习近平引用古语如此精妙!

【荐读】谈民族工作 习近平引用古语如此精妙!

...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收入南朝萧统主编的《文选》。《行行重行行》描写了思妇的微妙心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丈夫出门远行,妻子一定是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才不得不忍痛与丈夫分手...

2010-10-24 #经典句子

潇洒飘逸的陶渊明诗文 为何沉寂千年后才大放异彩?

潇洒飘逸的陶渊明诗文 为何沉寂千年后才大放异彩?

...,他代表的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在他死后100多年昭明太子萧统编著《昭明文选》的时候,才将他发掘出来,我们今天看到的《陶渊明集》就是萧统编订的。在传统上,山水田园诗一般是过腻了富贵生活的有钱人,到山间地头体验...

2023-09-30 #经典句子

讲一世的张阁老 不晓得张阁老姓张!这句俚语竟诞生温州这个地方

讲一世的张阁老 不晓得张阁老姓张!这句俚语竟诞生温州这个地方

...殿的起源,还有诸多传奇故事。民间相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乘白马来温赈饥,郡民建庙祭祀。萧统(501-531),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宽和爱民,擅长文学,曾编《文选》三十卷。萧统未及即位而逝...

2023-11-27 #经典句子

从收录两首三观不正的诗 看《文选》的选文标准

从收录两首三观不正的诗 看《文选》的选文标准

...都是他的功劳。有这么一个热心佛教的皇帝,作为太子的萧统其领衔编修的《文选》自然是儒家思想的约束力就会小很多,尤其是当时社会长充斥着奢靡之风,各种靡靡之音的文章充斥着文坛,虽然萧统身上看不出这种靡靡之音...

2024-01-08 #经典句子

弘扬三国文化 展示襄阳魅力 趣说关圣话古镇

弘扬三国文化 展示襄阳魅力 趣说关圣话古镇

...者们还对关圣古镇给予了祝福和期望.。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有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楚文化、汉水文化底蕴,在襄阳,说起三国文化,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诸葛亮,其实襄阳三国历史有一个最不能忽略的...

2023-07-10 #经典句子

这个重阳 襄阳文旅惊喜不断!

这个重阳 襄阳文旅惊喜不断!

...眺畅游欢饮的好日子为推动文明旅游观念深入人心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万人同唱一首歌 文明旅游你我他”大型活动第四场“大专院校文明旅游志愿行”于重阳节拉开序幕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艺...

2017-12-01 #经典句子

武汉 襄阳和宜昌介绍促进文旅消费系列措施

武汉 襄阳和宜昌介绍促进文旅消费系列措施

9月6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湖北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新闻发布会,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继介绍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政策措施。武汉:...

2016-03-27 #经典句子

襄阳围绕古城墙 将打造3.35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

襄阳围绕古城墙 将打造3.35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

...晓霜襄水两岸重现古水道记忆,盘活3.35平方公里的古城文化遗存,城市中心增添一处森林公园,生态商务新区汇聚企业总部……9月27日上午,襄阳市举行“四大重点城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主要为襄水岸...

2014-04-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