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

时间:2023-12-23

本文拟从史前文化视阔下探究开州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文明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91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开州政协教科文卫委 刘登平

开州,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聚居,自古为巴郡朐忍县之乡里。本文拟从史前文化视阔下探究开州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文明。

一、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中国社会形态按照考古年代划分,原始社会产生于石器时代,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产生于青铜器时代,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新石器晚期为原始社会末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与“五帝”时代。

按照朝代界限划分,夏以前的历史时期为原始社会阶段;秦以前的历史时期为奴隶社会阶段,秦统一全国至清朝,都是封建社会阶段。

二、原始社会末期的中国

要探究开州原始社会末期的文明,就要了解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活动情况。

史前,中国社会情况是靠神话流传下来的。“盘古开天辟地”典故传得神乎其神,史学界认为“‘三皇’、‘五帝’”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时期,之前为母系氏族时期”,“三皇”、“五帝”虽说法多样,(《辞海》:“三皇”有“天皇、地皇、人皇”等7个 版本;“五帝”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四个版本),但“三皇、五帝”中有多个版本都把“伏羲、神农、黄帝” 列入其中,于是他们既是“三皇”,又是“五帝”。这说明 “三皇”、“五帝”所处时代相近,都是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只五六千年的时间。“三皇”、“五帝”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有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事迹。

伏羲,伏羲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领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辞海》中的这些注释与民间流传的“伏羲兄妹治人烟”是一致的。

神农,一说即是炎帝。他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用木制作耒、耜(耕地翻土的农具),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已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耕文明。又传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这些传说与民间流传的“神农传五谷、神农尝百草”也是一致的。据考,神农尝百草、采药的地方就是离开州不远的湖北神农架一带。据考,开州原始土著民为巫彭人(马利《开州古代土著人综述》),传说“巫彭善医,乃黄帝臣”(《山海经》)。《说文》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述,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治疗疾病。

黄帝,传说他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是他妻子嫘祖的功劳)、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学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这些内容与民间流传的“轩辕黄帝治衣衫”也是一致的,说明人类已从穿兽皮、围树叶的野蛮时代,进步到穿丝织衣裳的文明时代了。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开州西周时为庸国地,1990年《开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后汉书》称,庸国先君为容成氏,传为黄帝臣。《庄子·胠箧》中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近代出土的楚简中,也发现有类似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载,今开州彭溪河,古名“容毋水”,因国君容成氏而得名。

以上“三皇”是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进入到部落联盟时代的领袖。下面介绍尧、舜、禹三帝,他们是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开始、国家初步形成时的领袖。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 陶唐氏,史称唐尧。部落联盟中心地在山西。传说他设官掌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舜为继承人。进行三年考核后,让舜摄位行政。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部落联盟中心地仍在山西。姚姓、有虞氏,史称虞舜。他接受尧禅让的帝位,忠于职守,治理民事,除去治水无功的鲧和捣乱的三苗等。同样咨询四岳,挑选贤人,决定让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尧舜时代,帝位禅让,政治清明,是历史上中国人最称颂的时代,人们常以“尧天舜日”比喻最理想的社会,这与三峡一带最早关于盐的传说是一致的。据考,虞舜时代,开州为古巫咸国地,由舜管辖(《山海经·大荒西经》)。《世本》说,巫咸国由尧与舜共同创建,《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这段引文说的是唐尧与虞舜共治时代(‘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一说‘尧舜’),古人认为尧舜时代为太平盛世。

禹,史称大禹、夏禹,是鲧的儿子,原是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领导人民疏通九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因治水有功,被舜定为禅让对象。他继位后继续做好治理国家工作,由于社会发展,原始社会解体,他死后没有禅让,由儿子夏启继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由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夏朝,建都阳城(今河南),开始了中国“父死子继”家天下世袭时代。夏朝统治约500年时间。传到夏桀,为商汤所灭。近代研究《山海经》学者多指出,开州境内的观面山(开州与宣汉的界山)是《山海经》中所列的“鬲山”,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薨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猿蜼。”相传鬲山为夏桀的最后逃亡地,蒲薨水即今南河(中国旅游出版社《巴文化纵横——从巴人到土家族》)。

夏朝社会发展,经济以农耕为主,黄帝时期萌芽的科技有进一步发展,已有商业活动雏型,城市也在形成中。 商汤建立的商朝,已是比较定型的奴隶制国家,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多次迁移后,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传至纣王,被周武王所灭。据考,开州夏末时期土著人为彭人(后称賨人)一说彭溪彭人,《水经注·江水》谓:“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之彭人应是牧野会师(史称武王伐纣)之彭人中的一支(《巴文化纵横——从巴人到土家族》)。

《尚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典故,开州土著彭人也参与了武王伐纣的八国联军行动,旧题《尚书》孔安国传云:“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商朝统治500多年。商朝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制造精美青铜器,商业交换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巫文化发达,巫师地位极高。由甲骨文辞产生的甲骨文字,已能简单地记事。中国社会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200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巴渝文化丛书《巴渝历史沿革》记述:“在距今7000年至400年之间,重庆地区,尤其是重庆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较多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反映出先民们对重庆地区的开发从7000年前已经开始较为广泛。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几乎遍及重庆的每一个地方,其中以三峡库区最多,最为典型(开州为三峡库区重点区)。”

三、巴蜀与中原的历史关系

古代, 重庆属巴国,简称“巴”;四川属蜀国,简称“蜀”,史称“巴蜀”。巴和蜀实际是先秦时期在四川盆地原始部落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个奴隶制王国。巴、蜀两地历来文化相近,地理相邻、历史渊源深厚。

谈到巴蜀,不得不说巴文化发祥地开州。开州有史以来都是“巴”地范围。早在东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灭巴国置巴郡忍县,开州就已是忍县的属地了。

按照秦汉“郡县”制设置,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制,自此开始,“我国形成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局面,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得以延续下来”(学习出版社2020年《中国制度·面对面》)。史记朐忍县的管辖地有4种说法:一说朐忍县辖今8地(《四川通史》说朐忍县辖今云阳县、万县、开江县、忠县、梁平县、开县(大部分)、石柱县(部分)、垫江县(部分));一说辖今6地(《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说朐忍县辖今万县、云阳、开县、梁平、开江、利川(部分));一说辖今4地(《华阳国志》说朐忍县辖今云阳、开县、万县(部分)、湖北利川县);一说辖今5地(程地宇《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释说朐忍县辖今云阳县、万县、开县全境、梁平县、湖北利川市(部分))。依秦制,朐忍县下应设有8乡或6乡里、5乡或4乡里,无论辖8地、辖6地、辖5地,还是辖4地,开州都是朐忍县之乡里(史称宗法制地)。

秦制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代的皇权统治最低一级是县,县以下的乡里只是一个方位概念,不是真正的皇权治理地,都是依靠“礼义廉耻”等道德教育来调整规范(《管子·牧民》),乡长、亭长、里长(一说里正)等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担任,县以下乡里管理实行宗法自治(《中国乡里制度》,199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乡里制度的起源时期(《保甲书·广存》)。“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历经几百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封建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正如毛汉东所说‘百代都行秦政法’”(《中国制度·面对面》)。

据《太平寰宇记》载“开州秦汉之代为巴郡朐忍县”,以及《华阳国志》记“开州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始建县(汉丰县)。”所以,开州古为巴郡朐忍县之乡里无疑,也就是说,开州距今已有建置史2334年,已有建制史1804年。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猿人遗址,是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已170万年左右, 比北京猿人早100万年左右(《辞海·考古》)。但1985年在巫山庙宇镇龙坡村发现的直立人左侧下颔骨化石却是204万年前的遗迹,比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黄万波《巫山猿人遗址》·1999年)。这毫无疑义地说明,巴地和中原地区一样,猿人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时期,虽仍然处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但巴地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却很多,而且大都有迹可考。这些都证明巴蜀自古以来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一样,人类活动都很频繁。

据《四川通志》卷189·5482页载:“黄帝娶西陵氏(古部落,今绵阳市盐亭县地)之女,是为螺祖,生二子……第二子昌意降居若水(今攀枝花市金沙江)……”又《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国同囿(地域·范围)。至黄帝为其子(即前所说的昌意)娶蜀山氏若水’江畔的部落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这两段引文说明蜀国的由来,也同时交代了蜀国与巴国在同一个范围内。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暤(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这段引文说明巴国在中国西南,也交代了巴人的祖先系列。

以上引文介绍了史前神话传说中的巴、蜀部落帝系。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帝系又是怎样呢?古籍中是这样介绍的: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这个帝系与引文对照,巴蜀历史就不那么缈茫,因为黄帝是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三 皇”“五帝”领抽人物之一。他的妻子嫘祖就是巴蜀人,他们的二儿子昌意还是攀枝花人。因“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所以才有后来的禹、启生于巴蜀。古籍《正义.帝王本纪》载:“禹生于石纽(今四川北川县石泉镇石纽山),西夷人也”。《华阳国志》:“禹娶涂山氏(今重庆南岸)生子启”,这说明黄帝本人及其子孙中,有三人娶的是巴蜀女子作妻子;子孙中有三人出生在巴蜀。这说明巴蜀地区与当时的黄河文明联系非常紧密,历史文化的发展情况也一定是相差不远的,文明史近似于当今的成都和重庆,今称“川渝”,民间有“川渝一家亲”说法。

四、蛇巴、虎巴和巴国的建立

当代学者研究多指出,巴人分为“蛇巴”、“虎巴”。“蛇”和“虎”只是巴人不同时期崇拜的动物图腾。“蛇巴”比“虎巴”约早1000年,“虎巴”是“蛇巴”的一个支族,“蛇巴”与“虎巴”同宗共祖。

巴人,巴人的祖先是甘肃、青海的羌人(从事畜牧业的伏羲的牧羊人),在“三皇”、“五帝”人类活动频繁的渔猎时期,逐水追山,先依黄河后随川陕间的巴山南迁。经过千百年时间,这些羌人活动在大巴山南北的陕西和川北、川东以及鄂西、湘西等一大片土地上,分别建立了一些部落。因为巴山的名字,这些人逐渐有了“巴人”的称呼。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巴人中的一支,渔猎到巫山大宁河一带,发现了“盐泉”,因为盐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便定居下来。当时巫风盛行, 巫师权力极大,部落首领由巫师担任。传说黄帝、尧、舜就是总巫师。据宋北麟《巫与巫术》介绍,(巫师)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知识阶层,他既是沟通人神信息、主持祭祀、祈祷、占卜、算卦等宗教的巫师,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还是社会礼仪制度、文艺表演艺术的先驱。有学者认为,“巫,已具备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知识,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巫山,晋郭璞《巫山赋》云:“巫山,以尧巫师巫咸封于斯山而得名。”后来定居在今巫山和巫溪大宁河一带的巴人,在尧舜(一说在黄帝时代)时代建立了 一个部落联盟,名叫“巫咸”,史称巫咸国,开州在尧舜时代属巫咸国地,因巴人人多勢大,把原地濮、賨(彭)等土著居民也融入巴部落里了。巫咸时代大致与“五帝”同时。《舆地广记》云:“巫溪咸泉宝山,是唐尧时巫咸国首会。”《路史后记》云:“神农使巫咸主巫”。 《太平御览·卷九》:“昔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

以上史料充分表明:“三皇”、“五帝”时代,三峡地区已有巴人活动。“三皇”“五帝”时因巴人巫文化发达,与中原的“三皇”、“五帝”交往密切,巫咸部落联盟建立后,巴人的部落首领—一巫咸(大巫师),曾为黄帝、炎帝主巫(主管卜筮、医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黄帝、炎帝当“顾问”;夏启也曾派人到巫咸主持司法诉讼,帮助管理部落;部落首领曾作过殷朝大臣。这些情况既说明巴人建立的巫咸部落联盟的大致情况,也说明巫咸已臣属于中原的大部落联盟,已是夏、商两朝的“侯国”。

“蛇巴”。前面介绍了,最早的巴人是从青海、甘肃迁徙来的。大巴山产蛇,而且多为驯良的“乌梢蛇”(也称“一溜黑”,由此得名。),开州至今仍有乌梢蛇,性温顺,正常情况下不咬人,即使咬人也无毒、一直与人友好共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巴遂山,渑水出焉”。这就是千古传说典故“巴蛇吞象”。巴人喜欢蛇,人们把以蛇作为图腾的巴人称“蛇巴”。《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如何?”世上能够吞象的蛇值得怀疑。但巴人以龙蛇为图腾,幻想蛇氏族的威力可以“吞象”,从而击败强大敌国,明显寄托着一个民族自信自尊的主观意识。故刻画其祖先龙蛇的形象以崇奉之,并纹饰其身,用来表示其神秘的血缘关系。“蛇巴”亦称“龙蛇巴”。四川史学者刘兴国称“开州南河发源于古蛇龙县,龙蛇巴人出南河。南河位于观面山之南,南河亦称蒲薨水,观面山亦称鬲山。”(《山海经·中次九经》、《巴文化纵横—从巴人到土家族》)。

“虎巴”。“虎巴”是“蛇巴”中的一支,“虎巴”部落是巫载国首领务(巫)相(也称‘廪君’)建立的。他带领的部族从巫咸国的巫山地区南下渡过长江,进入湖北清江流域,沿清江下到现在的湖北(古称武落钟离山下的)长阳,后又沿清江而上,在今湖北恩施地区的盐阳,建立巴国。 传说务相死后化为白虎,所以这一支巴人崇拜虎,史称“虎巴”,据考。虎巴”族为当代土家族,土家族世代崇拜白虎(《民族论坛》2003年,石伶亚、黄飞泽《试论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

巴国建立。古籍《世本》云:(廪君)“乃乘土船从夷 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 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这盐水神女系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想把廪君置于她部落之中。因廪君不许,她便化虫捣乱,被廪君射死,便占领了这片好地,据地建国。《晋书·李 特载记》云:“廪君复乘土船下及夷城(距盐阳不远)。“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种是繁”。《后书,南西蛮西南夷列传》记廪君死的情况 :“廪君死,魄化为白虎”。这些资料说明廪君从长阳到夷城建立巴国城池,以及部族繁衍的情况。死后化为自虎,便是“虎巴”的来历。

大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从务相建立巴国,到战国末年即公元前316年,巴被秦所灭的1000多年时间,巴国势力逐渐强大,扩展至四方。巴国虽然强大,但与北边的秦国、东边的楚国、以及巴国与楚国之间的庸国常年战争不断,有输有赢,于是巴国疆域时大时小,首会也就多次迁移,虽都江州,或都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开州和相邻的巫溪、巫山虽历属巴国,但商、周时属庸国,春秋时再属巴国,战国时曾属楚国。直到战国末期的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巴人所建巫族部落联盟和巴国,前后历经了两千多年时间。

五、原始社会末期的开州遗址

据前面介绍,中国原始社会产生于石器时代,新石器晚期为原始社会末期。根据开州博物馆、开州文物管理所披露的官方信息,开州目前发现有姚家遗址、大桥遗扯两处新石器晚期原始居民点(长江出版社,王永威主编《重庆市文化遗产书系·开州古韵——不可移动文物篇》。王永威、 刘炳束、袁航敏:《开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姚家遗址。该遗址位于开州区赵家街道姚家村一社,地处浦里河右岸一级台地,2008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济南市文物处联合对姚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商周遗存是姚家遗址的文化主体,分布面积广、文化内涵丰富,可见有灰坑、柱洞、灶、窑等遗迹,其中陶窑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由火膛、火道、窑室组成,底部可见有大量的草木灰,可辨器型还有石斧、石刀、陶罐、尖底杯、尖底盏、钵、壶、器盖、网坠、纺轮等。此外,还有东汉时期砖石墓葬和房址遗迹,并出土有陶器、陶片和筒瓦、瓦当及建筑构件等。

大桥遗扯。该遗址位于白鹤街道天祠社区,2006年,开县文管所协作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山东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整理出石器、士陶、瓷片等数十件。在查勘过程中,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多层文化堆积和建筑基础。

以上两处遗址基本上末发现铜器,发掘物以石器、陶器为主,“从出土的器物和对环境的分析来判定,这两处遗址均属新石器晚期原始居民生活遗迹。”(长江出版社,王永威主编《重庆市文化遗产书系·开州古韵——不可移动文物篇》)

六、原始社会末期的开州

前面介绍了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和崩溃时期,以及巴蜀与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情况,蛇巴、虎巴、巴国的建立情况,原始社会末期的开州遗址情况。目的是为了介绍原始社会末期开州的人类活动情况。因为局部地区的人类活动,都是在大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开州究竟有无人类活动呢?,目前虽未见到确凿的文字记载,但根据前面介绍的姚家遗址、大桥遗扯考古来看,开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三 皇”、“五帝”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了。

《尚书·尧典》云:尧将全国划分为十二州;《晋书 · 地理志》云:舜改十二州为十二牧;《尚书·禹贡》说:禹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华阳国志,巴志》说:四川全境 (含今重庆)和陕西平原,皆属梁州范围。开州理所当然属梁州了。

再从《左传·昭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周)南土也”,《华阳国志·巴志》:“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等记述来看,殷商时期巴的存在应无问题。三峡库区中(当然包括有开州),基本上都是属于古代巴文化活动的区域。

确信开州有人类活动,除了遗址考古实证外,还应跳出开州看开州,看看周围环境。历年考古发掘,尤其是三峡水库建设和各地高速公路等建设,发据出来的原始社会末期及以前的遗迹很多,如周边的忠县、万州、云阳、奉节 巫山、宣汉等地,共有几十处。《巴渝文化丛书·历史沿革》云:“7000年前,重庆地区的原始人类活动,已开始用石锛 石斧、石锄,披荆斩棘,开垦荒地,进入定居的农业时代。重庆地区东部是重庆历史上最早进入农耕的地区。”下面介绍离开州最近的三处考古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因巫山县大溪而得名,距今5200 年左右。据2001年1月13日《重庆晚报》的《大溪遗址考古新发现》报道:“大溪出土的石凿、石斧、石锛、 石锄等工具及各种陶器,陶泥中夹有谷壳,说明大溪文化时期,农业种植的作物中,主要是水稻。”考古专家任乃强先生认为,“大溪口是巫部族的聚居处。”目前,考古界公认大溪文化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开州地处长江中上游边缘)。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山海经》载述相互印证了在黄帝时代巫族部落便聚居和活动在三峡地区。

哨棚嘴文化遗址。哨棚嘴位于忠县瀹井河将要汇入长江的河畔,距今4000多年。《重庆日报》2002年10月23日《哨棚嘴遗址凸现大溪文化特色》,说明这里时间比大溪文化晚些,出土的石器打制较多,器形有长条石斧,有枘石锄、石锄茅头等,后来还渗入了廪君的巴国文化。出土的农耕工具多,尤其出土的陶器中夹砂灰陶较多,泥质陶较少,出土了罐、钵、鬲等多种典型器物,既有生活用具,也有祭祀礼器,是典型农耕时代的生活遗址。

罗家坝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距今在5300年至4500年之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与哨棚嘴文化遗址和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相类似,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代巴人文化遗址之一。据2000年1月新华电讯,这里的巴人是直接从巴山进来的一个部族。

以上3处巴人文化遗址,距开州都很近:南距忠县哨棚嘴文化遗址一百多公里,北距宣汉县罗家坝文化遗址也只有一百多公里,虽东距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稍远,但也只有200公里,开州周边都有原始巴人部族活动,绝不可能不影响到开州。原始社会末期的开州文化,是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和洗礼。

首先,开州有6座山可以打猎,而且这些山都连着大巴山,也连着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与宣汉罗家坝文化遗址相山相连,且近在咫尺。开州有5条河,可以捕鱼。这5条河多交汇,最后都汇入小江经云阳县进入大江(长江)。据考,开州水路直接交通忠县哨棚嘴文化遗址(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早期巴人进入开州十分方便快捷。开州的六山五河给渔猎时期的巴人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

其次,农耕时期的巴人,更不会放过开州,开州自古山水相济,特别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三江三里”独特自然环境,是先民农耕种植的最佳选择,孕育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化。素有“汉土丰盛”、“小天府”、“金开县”等农耕文明之美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末期,川东北、渝东北的开州定与巴蜀其他地区一样出现有人类活动,而且农业、手工业等方面还不会落后于周边地区。开州地下也一定埋藏着古人类生活遗迹,正待后人发掘。

2020年8月21日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那些人逝去2024-01-08 14:59那些人逝去[内蒙古网友]60.55.227.92
    开州的历史文化一定很丰富,期待有更多的展示和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
    顶1踩0
  2. loogelee2023-12-31 11:02loogelee[山东省网友]103.46.1.213
    这个话题让我突然对开州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开州原始社会的文化遗产。
    顶0踩0
相关阅读
泉州鼓励中小学 幼儿园课后推广闽南语

泉州鼓励中小学 幼儿园课后推广闽南语

「本文来源:闽南网」《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1月1日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教育、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学校开展以南音、南戏、南拳、南建筑、南派工艺等为主要内容的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

2009-07-03 #经典句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

2024-01-05 #经典句子

对话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小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基因

对话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小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基因

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承载者和见证者。进入城市有机更新时代,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使其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尤为重要。为此,住房和...

2016-10-25 #经典句子

江苏有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有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孕育出无数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却历经沧桑,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以我省为最多,达13个,这就是江苏省。这...

2016-01-22 #经典句子

“顶流”名城如何文化“出圈”?全国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共话文化新业态

“顶流”名城如何文化“出圈”?全国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共话文化新业态

...(沈婷婷 张璐瑶)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应善于 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全国政协委员 吕红兵从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层次感出发塑造文化;从厚重的历史、时尚的现代和包容的空间三个角度,总体谋划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23-11-15 #经典句子

社科评论|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再超越

社科评论|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再超越

...是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历史关键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重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唤起人们对公共意识和...

2013-10-15 #经典句子

红棉论坛|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红棉论坛|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

2017-11-14 #经典句子

开放泉水院落 开展居民院落申请式改善行动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更新

开放泉水院落 开展居民院落申请式改善行动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更新

...规划》),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专项规划》对历史文化遗产更新策略提出明确要求。统筹好保护、民生和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保护改善为主的更新方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文...

2013-06-0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