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朱自清:诗的语言

时间:2023-10-19 05:38:02

相关推荐

朱自清:诗的语言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朱自清:论诗多义举例(上)

论诗多义举例(下)

诗的语言

一、诗是语言

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

(一)诗先是口语

最初诗是口头的,初民的歌谣即是诗,口诗的歌谣,是远在记录的诗之先的,现在的歌谣还是诗。今举对唱的山歌为例:

“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

我的山歌几箩篼。

箩篼底下几个洞,

唱的没有漏的多。

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

我的山歌牛毛多。

唱了三年三个月,

还没唱完牛耳朵。”

两边对唱,此歇彼继,有挑战的意味,第一句多重复,这是诗;不过是较原始的形式。

(二)诗是语言的精粹

诗是比较精粹的语言,但并不是诗人的私语,而是一般人都可以了解的。如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很易懂。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所写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众的语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语。孩子们的话有时很有诗味,如:

院子里的树叶已经巴掌一样大了,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

这也见出诗的语言并非诗人的私语。

二、诗与文的分界

(一)形式不足尽凭从表面看

似乎诗要押韵,有一定形式。但这并不一定是诗的特色。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

前者如: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傅斯年:“向你倨,你也不削一块肉;向你恭,你也不长一块肉。”

后者如:

邱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傅斯年:“我们最当敬重的是疯子,最当亲爱的是孩子,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向光明去。”

冰心:“颂美黑暗。讴歌黑暗。只有黑暗能将这一切都消灭调和于虚无混沌之中。没有了人,没有了我,更没有了世世。”

上面举的例子,前两个虽是诗,意境却是散文的。后三个虽是散文,意境却是诗的。又如歌诀,虽具有诗的形式,却不是诗。如: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谚语虽押韵,也不是诗。如:

“病来一大片,病去一条线。”

(二)题材不足限制

题材也不能为诗、文的分界,“五四”时代,曾有一回“丑的字句”的讨论。有人主张“洋楼”,“小火轮”,“革命”,“电报”...不能入诗;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许多,无论是少数人的,或多数人所习闻的事物,是绝对不能入诗的。但他们并没有从正面指出哪些字句是可以入诗的,而且上面所举出的事物未尝不可入诗。如邵瑞彭的词《咏轮船》:

“电掣灵蛇走,云开怪蜃沉,

烛天星汉压潮音,

十美灯船,摇荡大珠林。”

这能说不是“诗”吗?

(三)美无定论

如果说“美的东西是诗”,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因为不仅是诗要美,文也要美。

大概诗与文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因时代而定。某一时代喜欢用诗来表现,某一时代却喜欢用文来表现。如宋诗之多议论,因为宋代散文发达;这种发议论的诗也是诗。白话诗,最初是抒情的成分多,而扰战以后, 则刚散文的成分多,但都是诗。现在的时候还是散文时代。

三、诗缘情

诗是抒情情的。诗与文的相对的分别,多与语言有关。诗的语言更经济,情感更丰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有:

(一)暗示与理解

用暗示,可以从经济的字句,表示或传达出多数的意义来,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强度。如辛稼轩的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这词是辛稼轩和他兄弟分别时作的,其中所引用的两个别离的故事之间没有桥梁;如果不懂得故事的意义,就不能把它们凑合起来,理解整个儿的意思,这里需要读者自己来搭桥梁,来理解它。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完全是用暗示的方法,表示读书才能明理。

(二)比喻与组织

从上段可以看出,用比喻是最经济的办法,一个比喻可以表达好几层意思。但读诗时,往往会觉得比喻难懂。比喻又可分:

1.人事的比喻:比较容易懂。

2.历史的比喻: (典故) 比较难懂。新诗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铃,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这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那条虚线旁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坐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着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音。

在这首诗里,作者将那个小黑点形象化,具体化, 用了“鱼”和”雁”的典故,又用了“泰山”和“火车站”作比喻,而“夕阳”、 “古道”,来自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是一种比喻,用古人的伤别的情感喻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比喻有许多是诗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从经验中找出一些新鲜而别致的东西来作比喻的。如:陈散原先生的“乡县酱油应染梦”,“酱油”亦可创造比喻。可见只要有才,新警的比喻是俯拾即是的。

四、组织

(一)韵律

诗要讲究音节,旧诗词中更有人主张某种韵表示某种情感者,如周济《宋四家词选叙论》:“阳声字多则沉顿,阴声字多则激昂,重阳间一阴,则柔而不靡,重阴间一阳,则高而不危。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

(二)句式的复沓与倒置

因为诗是发抒情感的,而情感多是重复迂回的,如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几句都表示同一意思:相隔之远,可算一种复沓。句式的复沓又可分字重与意重。前者较简单,后者较复杂。歌谣与故事亦常用复沓,因为复沓可以加强情调,且易于记诵。如李商隐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也是复沓,但比较的曲折了。新诗如杜运燮(滇缅公路》:

....路永远使我们兴奋,都来歌唱呵,

这是重要的日子,幸福就在手头。着它,

风一样有力,

航行绿色的田野,

蛇一样轻灵,

从茂密的草木间盘上高山的背春,

飘在云流中,

而又鹰一般敏捷,

画几个优美的圆弧,

降落下冀形的溪谷,

倾听村落里安息前欢愉的匆促,

轻烟的朦胧中,溢着亲密的呼唤,人性的温暖。有时更懒散,

沿着水流缓缓走向城市,

而就在粗糙的寒夜里,荒冷向空洞,

也一样负着全民族的食粮,载重车的黄眼满山搜索,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轮不绝的滚动着,人民兴奋的脉搏,每一块石子一样,

觉得为胜利尽忠而骄傲:

微笑了,在满足向微笑着的星月下面,撒笑了,在豪华的凯旋日子的好梦里......

一方面用比喻使许多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方面写全民族的情感,仍不离诗的复沓的原则,复沓的写民族抗战的胜利。

句式之倒置:在引起注意。如:竹喧归浣女。

(三)分行

分行则句子的结构可以紧凑点, 可以集中读者的边际注意。

诗的用字须经济。如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十字,是一幅好画,但比画表现得多,因为这两句诗中的“直”“明”是动的过程,画是无法表现的。

五、传达与了解

(一)传达是不完全的

诗虽不如一般人所说的难懂,但表达时,不是完全的。如比喻,或用典时往往不能将意思或情感全传达出来。

(二)了解也是不完全的

因为读者读诗时的心情,和周遭的情景,对读者对诗的了解都有影响。往往因心情或情景的不同,了解也不同。诗究竟是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带有神秘性,有无限可能的解释呢?这是很不容易回答的。但有一点可以说:我们不能离开字句及全诗的连贯去解释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瑶瑶宝贝2024-01-14 15:03瑶瑶宝贝[云南省网友]203.30.156.105
    2.朱自清笔诗歌语简洁却富有内涵令人沉浸中。
    顶9踩0
  2. 好摄之徒2023-12-01 22:20好摄之徒[广西网友]125.208.35.18
    1.朱自清诗用简练深刻语触动人心。
    顶10踩0
相关阅读
余光中给朱自清 鲁迅 郭沫若“改作文” 为何引起一场风波?

余光中给朱自清 鲁迅 郭沫若“改作文” 为何引起一场风波?

就在这年,名作欣赏从第二期开始推出了名作求疵栏目,打头炮的便是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

2023-06-22

大学教授建议课文删除朱自清《背影》因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大学教授建议课文删除朱自清《背影》因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024-01-04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值得推敲的两处文字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值得推敲的两处文字

选入中学课本的有背影,以精细的笔触写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我们从朱自清的文笔看出他感情之细腻,读之让人动容,他的文章能捕捉读者的内心世界,抓住瞬

2017-12-04

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 善用比喻 首尾呼应 令人回味无穷

朱自清很著名的一篇散文 善用比喻 首尾呼应 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上具有纹路细致、结构精巧,朴素优美、真气照人的特色

200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