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余光中给朱自清 鲁迅 郭沫若“改作文” 为何引起一场风波?

时间:2023-06-22 03:50:01

相关推荐

余光中给朱自清 鲁迅 郭沫若“改作文” 为何引起一场风波?

1992年,那时我还年轻,尚喜欢读书,经常买的文学期刊是《收获》、《台港文学选刊》和《名作欣赏》。

就在这年,《名作欣赏》从第二期开始推出了“名作求疵”栏目,打头炮的便是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

说是“打头炮”也稍有些不妥,因为这是余光中197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的旧作。接着《名作欣赏》又转发了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抽样评郭沫若的诗》等批评早期新文学名家名作的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余光中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旧作15年后会在大陆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炸锅了”。那时,大陆文学评论界对“五四”新文学仍讳莫如深,哪能容忍彼岸对文学大师说三道四、吹毛求疵。

这些专家有些还跟你讲道理,尚属学术争论的范畴,有些则上纲上线,破口大骂。

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华夏诗报》,不仅大篇幅发表了一系列反对余氏观点的文章,还在头版评论说:“全面否定三十年代以来的名家名作,并借题发挥……值得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名作欣赏》毫不示弱,和《华夏诗报》唱起对台戏。在1993年第一期编辑了《余光中作品欣赏专辑》,发表了伍立扬支持余光中的反批评文章,并在编者按中直指其以政治立场口诛笔伐,恶意揣测余氏文章。

《华夏诗报》随后于1993年第5期转载了一封被诗报编者誉为文笔“犀利”、“言之有理”的中学生来信,借读者之口,大骂余光中“没有‘人性’”,是“好战分子”、“地地道道的顽固分子”,“对付象(像)余氏这种人,不能讲理的……我们只有以其人之道,还自(治)其人之身”,称余氏文论 是“疯狂的胡言乱语”,“文学上的大反攻,反攻大陆”云云”。——《为病了的中文把脉开方——从“名家求疵”看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

正常的文学争论被《华夏诗报》彻底带歪,已经转变成对余光中的人身攻击了。引起了两岸很多学者的反感和不满。

事情越闹越大,两岸的文人学者围绕余氏文论,吵得不可开交。而作为这场论争“导火索”的余光中本人,态度却出奇平和。他给《名作欣赏》写了一封短信,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场。

拙文在贵刊转载,引起不少反响,乃意料中事。自清先生之文章久已深入人心,其为人治学又众所钦仰,拙文难得共鸣,可以了解。但我所写,均出肺腑,绝无哗众取宠或轻薄前贤之意。投书多篇,似乎有点感情用事,而未能“据理力争”也,一笑。

此后,任凭论战如何激烈,余老再无只言片语。

余光中有资格批评朱自清吗?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文艺评论上的建树非凡,有评论集5部,已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学术论述和文学评论,主要收录在 《掌上集》、《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缪思的左右手》中。

当然人们更熟知的是他“清新郁趣,博丽豪雄”的诗文。

他在文坛素有“诗文双璧”的美名,梁实秋称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诗风多变,写理想和意志,则壮阔铿锵;写爱情和乡愁,就细腻柔绵。

《乡愁》、《白玉苦瓜》、《五陵少年》、《黄河》、《等你,在雨中》…佳作迭出。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神采飞扬。有“五陵少年的风发意气,有文坛骁将的纵浪大化,亦有人生智者的怒目金刚,低眉菩萨。”

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13 种。

总之,余光中在文学上的成就远超朱自清

余光中是如何评价朱自清的?

余光中在文中并没“全面否定”朱自清,而是有赞有弹

他认为朱自清散文有朴素、忠厚、平淡的本色,风格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畅, 章法井然,有条不紊,观察精细,宜于静态描写,有和风细雨之境界,是“二十年代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但若与古文大家及近三十年来新一代散文家置于一列考察,却还“够不上大师”,“他的神龛,无论多高多低,都应该设在二、三十年代,且留在那里”。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散文的首要问题是“交代太清楚,分析太切实”,犯了抒情散文的大忌。

其二,“譬喻过份明显,形象地取材过份狭隘”,“太软太旧”,“想像不够丰沛”,且好用女性意象,多肤浅天真,流于俗滥,“不是出浴,便是起舞, 总是那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

其三,伤感滥情,动辄呢呢啊啊的滥发感叹,令人读之发腻。

其四,语言浅白累赘,且带点欧化倾向。

余光中为何批评新时期文学

1974年,余光中到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主讲“中国新诗”、“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新文学研究”等课程。

在讲课过程中,他发现名家名作虽盛名远播,但其艺术成就,尤其是文学语言方面的造诣,实在不尽如人意。语言生硬艰涩,“每有不顺、不妥、甚至不通的句子”。

而这些文章却常年占据教科书,被学生奉为经典和模范。这些“范文”中种种恶性西化的病态,俨然已成贻害学子的拙劣示范。如若放任自流,岂不误人子弟?

于是,余光中开始为早期名家“批改作文”。

论及早期新文学名家名作的批评文章正是该时期的作品,“评论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四家的文章,都是我在中文大学讲授新文学的副产品。”

这些文论还涉及包括鲁迅、闻一多、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曹禺等新时期名家。

不知道你学这些名家的课文时,有没有感觉有些语句生硬拗口。正是他们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大半都反对文言,崇尚西语,所以文字常有恶性西化的毛病。

余光中在《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中曾形象譬喻:

到了三十年代,文言的身子虚了,白话的发育未全,被欧风美雨一侵,于是轻者喷嚏连连,咳嗽连连,重者就生起肺炎来了。几乎没有一位名作家不受感染。

鲁迅、周作人等中文通达,偶有西化,还无伤大雅。到了沈从文、何其芳、艾青这里,白话文西化之颓势却已愈益昭彰。

余光中认为二三十年代白话文学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他忍受不了对中文的任何污染。

由此可见,余光中为名家“改作文”的首要目的是净化中文,抵御恶性西化

余波未了

这场由“名家求疵”引发的论争涉及面较广,学者专家、语文教师、中学生都参与进来,形成互有攻守的阵容。

持续时间长, 在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界掀起的是非波澜至今仍有余波。一些自媒体文章也能激起点波浪。

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余光中就呼吁读者的“美感胃纳”,不要只吸收软和甜的东西,要兼容酸咸辣的,不要只沉迷于冰心和朱自清的世界。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喜爱朱自清的读者还是那么多,在一些自媒体文章的评论区中他们一边倒战队朱自清。

呵呵!

最后,还是用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的文字,祝愿美丽的中文不老!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参考文献:王稷频《为病了的中文把脉开方——从“名作求疵”看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雨忆兰萍2023-12-09 01:16雨忆兰萍[青海省网友]103.56.186.66
    @朱真余光中改作文的行为让人重新审视了文学创作的道德底线和历史责任,实在是一桩文学界的大事。
    顶2踩0
  2. 朱真2023-09-15 02:33朱真[山东省网友]202.172.0.131
    这真是一场引人深思的文学风波,让人不禁思考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和责任。
    顶5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