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乌台诗案中 苏轼为何会牵连39人之多?王安石一句话救了苏轼的命

时间:2023-09-12 06:02:01

相关推荐

乌台诗案中 苏轼为何会牵连39人之多?王安石一句话救了苏轼的命

苏东坡是个有理想的好官,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因此在这场新旧党派的斗争漩涡中,苏东坡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华,打算拉他入伙。结果这位老兄和他那个二愣子弟弟苏辙,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当然了,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观点而已。

王安石很气愤,就把他们俩打发到地方上做官了。相对来说王安石对苏东坡,算是仁至义尽了,并没有加害他。

可是多年以后王安石下台了,苏东坡可就麻烦了。宋神宗变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他把所有气都撒在了旧党文人身上,苏东坡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这下完犊子了,宋神宗要收拾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吗?所以说要查你根本不需要理由,宋神宗只需要一个眼神,底下的御史们就知道该咋整了!

一、乌台诗案,本身就是新党对旧党的打击。

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地方官都要写一份谢表给自己的大领导宋神宗。于是苏轼就写了一份《湖州谢上表》,本来也没啥,就是一份普通的例行公事的谢表而已,可御史们却从里面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文中有这么一段: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宋真宗您是真厉害啊,知道我跟不上变法的形势,只能在外地做做地方官,不能到朝中担当大任。

有了这么一段话,那苏轼的罪名可算是坐实了!这种与变法决裂的态度,几乎是公之于众了!宋神宗是越想越气啊,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苏轼给抓回来了!

此后御史们又把苏轼家的诗文全都搜罗了一遍,从中强行找出了一些有可能影射朝廷的诗文,这下完犊子了,苏轼彻底坐实了藐视宋神宗,藐视新法的罪名。

犯下如此罪过,基本就是杀头才能解决问题了。那么真的是苏轼的诗文有什么问题吗?其实不然,从乌台诗案所牵连的人来看,这就是一场新党对旧党的打压。

司马光、驸马王诜等39名与苏轼互赠诗词的人,都受到了乌台诗案的牵连。很显然,这帮人大多是旧党成员,即使不是,也是保守派。

二、苏轼是如何躲过一劫的呢?

按照当时宋神宗的想法,苏轼这回是铁定完犊子了。因为查出了大量诗文是直接抨击新法的,这是击中了宋神宗的要害。

当时御史李定曾经上报宋神宗,表示苏轼名气太大,不敢动用刑具。气得宋神宗破口大骂,狠狠收拾了苏轼一个月时间,居然连退休的王安石,都跟苏轼有过书信来往。

这下子宋神宗稍微有点清醒了,这哪里是在收拾苏轼啊,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有没有?宋朝善待文人,那是出了名的,现在这帮御史已经到了穷凶恶极的地步了。如果连王安石都牵扯进来,这事儿可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宋神宗开始冷静分析这件事,御史们再次找到某些诗词中有哪些隐喻的时候,宋神宗也出现了不以为然的想法。可是就这么饶了苏轼,未免太丢面子了吧?必须要有一个导火索才行。

这个时候,体现苏轼人脉关系的时刻到来了!当时新党成员们,非要怂恿宋神宗弄死苏轼,可苏轼的朋友们却开始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说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就曾经上书给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曾经上书给宋神宗:愿意削职为民,换取哥哥苏轼的生命。

还有一堆文人分封上书劝说宋神宗,这下子宋神宗终于找到台阶下了,于是就搬出了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誓言,饶了苏轼一条小命。

可以说,苏轼这个人虽然做政客,没什么水平。但是在交朋友这方面,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绝对是典范。

三、宋神宗变法不顺,本打算拿苏轼作为突破口。

王安石在任的时候,变法进展迅速,虽然阻力很大,可王安石的气场更大,因此挡住了若干压力。可是宋神宗却挡不住内外的压力。

当时若干因为变法而伤害到自身利益的王孙贵胄们,找到了宋神宗诉苦,纷纷指责王安石不是人!此外太皇太后和太后,都纷纷跑到宋神宗这儿哭诉王安石变法的祸害。

这下完蛋了,因为王安石顶得住,可宋神宗却顶不住了!于是宋神宗出卖了王安石,罢免了他的宰相之位。这件事对变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为啥?因为实行变法的人,会发现他们的老大都被搞得下岗了,那这事儿还能办得下去吗?所以说此后宋神宗再想变法,已经变得千难万难了。

王安石下岗以后,宋神宗那叫一个后悔啊,索性自己担任了变法的领头人。结果遭遇了各种挫折,再加上此前朝令夕改的问题,变法急需一个催化剂才能继续前进。而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当时底下的人都不敢随便实行新法,担心第二天就换了个说法。因此大家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个时候宋神宗把那帮反对变法的旧党揍一顿,岂不就是给摇摆不定者敲响了警钟?政客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那啥服务的!

总结:经此一役,苏轼性情大变。

过去的苏轼,那就是一个愤青,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看不顺眼就用笔写下来,骂两句。这种性格实在是太可爱,但是也太容易得罪人了。

乌台诗案过后,苏轼立刻老实太多了,轻易不下笔,下笔也不敢轻易去谈论国事了。他可不想再经历一遍牢狱之灾,想起当日的情况,苏轼依旧瑟瑟发抖。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

宋神宗派来的人,抓苏轼这个太守,就跟抓一只小鸡仔一样,实在是狼狈得很。或许这就叫,经历使人成长吧。

参考资料:《宋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零落成泥2023-12-31 00:14零落成泥[陕西省网友]202.150.199.75
    苏轼真是太幸运了在关键刻得到了王安石帮助不果真是不堪设想。这件案子中细节和人物关系都很复杂需要再深入了解历史知识了。
    顶5踩0
  2. 忆倾城2023-11-06 03:08忆倾城[新疆网友]101.102.84.161
    这件历史事件真是让人惊叹苏轼竟因为诗被连累了39个人王安石举动真是救了他命。历史人物还真是不简单啊。
    顶9踩0
相关阅读
文学家的哲学思考 苏轼代表作《前赤壁赋》

文学家的哲学思考 苏轼代表作《前赤壁赋》

理性的光辉,让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精彩

2023-10-25

历史上的神反转:大文豪险遭杀身之祸 因宋太祖一句话逢凶化吉

历史上的神反转:大文豪险遭杀身之祸 因宋太祖一句话逢凶化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四川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苏轼的一生中,经历了一次

2023-05-25

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 苏轼被贬黄州 雨中漫步写下千古名句!

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 苏轼被贬黄州 雨中漫步写下千古名句!

御史弹劾苏轼之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又在御史台狱受审,此案即是乌台诗案,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发生在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转折关头,守旧派的苏轼迎头撞上了

2023-05-18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懂这篇文章 才算理解了东坡先生的豁达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懂这篇文章 才算理解了东坡先生的豁达

于是,苏轼重新穿好衣服,高兴地起身出门,准备好好欣赏一番这美丽的月色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