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冯雪峰 毛泽东和鲁迅的联络人 长征前一句话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

时间:2023-09-07 03:08:01

相关推荐

冯雪峰 毛泽东和鲁迅的联络人 长征前一句话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

“我不行了,希望毛主席能多活几年”——冯雪峰

1934年10月,位于江西的中央苏区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危在旦夕。就连普通的战士们,也敏锐地察觉到即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没多久,打军用草鞋和捆东西的稻草绳的任务便下达到连队,每个人的最低任务是五双,鞋子要打得结实、耐磨,稻草要缠着布条拧成绳,还要缝制军用粮袋,这是一种行军中可以搭在自己的脖子上的口袋。种种的准备工作表明,红军要突围出征了。

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却急得团团转。当时教条主义当道,决定把所有反对他们路线的人通通留在苏区,毛泽东也在被留下之列,直到大部队即将开拔,他依然不知道自己能否参加突围,只能焦急地呆在自己房间里却无计可施。

正在这时,冯雪峰撞开了毛泽东的家门。身为中央党校的副校长,他得到了确切的出发时间后,便一路小跑着来告知毛泽东。当时的具体情况已经无人能够说清,据说毛泽东迅速找到周恩来等人,最后得以跟随部队长征。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冯雪峰这句话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冯雪峰与毛泽东的交情,最早是从思想上建立的。

1921年,19岁的冯雪峰与几个朋友合出了一本诗集《湖畔》,这些诗歌语言清新纯真,又是现实主义的风格,很快就以其与众不同震撼了文坛,他们这几位青年从此被誉为“湖畔诗人”。

当时许多的文学教授们都极度推崇冯雪峰的诗歌,有了这些名人如朱自清的签字背书,冯雪峰的大名在全国传播开来,他的湖畔诗被选入教材,还有一首诗被谱了曲子,在大、中学中传唱。毛泽东也读过冯雪峰的这些诗,对他很是欣赏。

1925年毛泽东听说冯雪峰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的消息后,托人捎信给他,希望他能够到南方同自己一起工作,因为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大学旁听过,相似的背景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冯雪峰也听说过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著名共产党员毛泽东的大名,他为自己能够受邀表示荣幸,但当时冯雪峰手里有项重要工作,要将日语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翻译成中文,他对这项工作非常着迷,因而未能抽身前去南方与毛泽东并肩工作。

但二人的联系并未中断,而且两年后,冯雪峰毅然加入共产党,投入了革命的大潮之中。

1933年,冯雪峰在上海做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被叛徒出卖,险些被敌人抓住。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决定将他调到中央苏区,在中央党校校长张闻天的领导下工作。

这时,他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本人,当时毛泽东因为与王明意见相左,正处于心情抑郁的状态中。这两位早就从思想上建立了默契的朋友终于见了面,很快就变得无话不谈。

毛泽东通经纶、有文才,对冯雪峰熟悉的文化领域非常关注。冯雪峰正派耿直,颇有几根傲骨,他交朋友从不在乎对方的地位和境遇如何,只看对方合不合自己心意。

于是,要么就是冯雪峰抽空从中央党校跑到毛泽东那里,要么就是毛泽东到冯雪峰那里去,两个人天南海北,从古至今,无所不谈。

尽管当时博古身处高位,但冯雪峰并不同意他的教条主义路线,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冯雪峰虽是文人出身,但有着长期的对敌斗争经验,他切身感受到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做法极为不妥,举双手赞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术。

冯雪峰还曾对身边亲近的人数次提起,自己是坚定的“毛派”,他的支持给了处于事业低谷的毛泽东很大的精神慰藉。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冯雪峰是中国文艺界唯一参加了红军长征的人。起初,他在长征路上任主力部队后卫的红军九团做地方工作组副组长,团长是罗炳辉。九团经常为了拖住敌人的兵力而深入敌人中间,冯雪峰的脸上也从未挂过惧色。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常遭遇危机,有时敌机轰炸后,他会被气浪狠狠推倒在地,然后若无其事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一句“感谢马克思在天之灵”,给艰苦的行军带来阵阵笑声。

因为他的突出表现,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开玩笑说:“谁说书生不会打仗?雪峰同志就会打游击!”

当时毛泽东已经确立了领导地位,但他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在长征途中常派人把自己的纸烟送给冯雪峰。

纸烟在当代人眼里看来一文不值,但对于长征的红军来说则比金子还要珍贵。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吸上一口烟。

可当时连卷烟纸都没有,得用短烟袋或自制烟斗抽烟叶,烟叶也是极难寻觅到。在埃德加.斯诺的传记中提过,烟瘾颇大的毛泽东,边行军边进行植物学研究,他尝遍各种叶子,试图寻找到烟叶的替代品。由此可见,毛泽东愿意把自己得来不易的纸烟送给冯雪峰共享,他们的交情实在够硬。

在毛泽东与冯雪峰的交往中,一个人的名字出现频率相当高,他就是——鲁迅。

毛泽东从来没有见过鲁迅,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在北京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但是唯独没见过鲁迅。他对鲁迅的了解完全是书面上的,尽管他很佩服鲁迅的战斗精神,认为自己和鲁迅在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自从毛泽东认识冯雪峰后,每次聊天必谈鲁迅。一来冯雪峰受过鲁迅的教诲,同鲁迅既是师生又是挚友;二来他熟读鲁迅著作,对鲁迅的思想了解得很透彻。

多年后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隔着空间的心灵相通,冯雪峰在其中功不可没,因为他是第一个向毛泽东全面介绍鲁迅的人,是毛泽东与鲁迅的联系纽带。

其实,冯雪峰最初见到鲁迅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1928年12月9日晚上,柔石带着冯雪峰到鲁迅家拜访,当时,冯雪峰正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带着许多译文,还有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以及藏原惟人的日译本,向鲁迅请教。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鲁迅的话是极少的。当时柔石有事先走了,只留下冯雪峰一人。当时气氛相当尴尬,因为鲁迅除了回答冯雪峰的问题之外,几乎不说话,拼命找话题的冯雪峰感觉心累极了。

同样是第一次见到鲁迅感到自己倍受冷落的女作家苏雪林,在鲁迅去世后,一反自己平时维系的淑女形象,对鲁迅大骂特骂,用了半生的时间来“反鲁”。

但冯雪峰心胸要豁达得多,很快他便第二次拜访鲁迅,就这样,随着两人了解的逐渐深入,鲁迅的话也一次比一次多起来。

到后来,冯雪峰租住到鲁迅家的对面,每天晚饭后都会站在阳台上朝对面望一望。如果鲁迅家没有客人,他就立刻过去和鲁迅聊天,常常一聊就是三四个钟头。许广平曾回忆说,冯雪峰“为人颇硬气,主见很深,也很用功,研究社会科学,时向先生质疑问难。”

毛泽东知道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常常进门一坐下便开口:“今天不谈别的,就谈鲁迅,好不好?”

冯雪峰正确评价了鲁迅先生的历史功绩,说反封建势力的工作,鲁迅先生做得最好。

同样,鲁迅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却对毛泽东极为佩服,他也专程向冯雪峰打听中央苏区和毛泽东的情况,尤为佩服毛泽东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战绩,因为他把气焰嚣张的国民党“吓坏了”。

经由冯雪峰的讲解,鲁迅了解了毛泽东的理想和志向,评论说:“过去只听说毛泽东是搞农民运动的,想不到还是个学者。”

长征结束后,冯雪峰从陕北回到上海,向鲁迅讲解了自己跟随部队长征的全部经历,尽管当时鲁迅已经身患重病,但他得知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与茅盾一起给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出贺信,“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其实在冯雪峰到达上海之前,鲁迅曾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有所怀疑,这是因为国民党封锁了上海的舆论阵地,鲁迅无法读到正确的政策文章,他既不相信蒋介石会抗日,又担心共产党会上当,常常感到焦虑。

冯雪峰的到来使鲁迅等上海文艺界的同志们加深了对共产党的感情。他在鲁迅家中介绍红军长征时,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听了很受感动,着手准备写一篇红军长征的文章。

于是她连续多天来到鲁迅家中,把红军穿越二万五千里的平原、大河和高山的历史性的行军,充满了无数难以令人置信的艰苦和不屈不挠的事实写成文章,寄给莫斯科的《国际新闻通讯》,这是第一次对全世界报道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冯雪峰还告诉史沫特莱红军缺医少药,希望能得到国际援助,史沫特莱就开始动员外国医生募捐,成了为红军提供医药的热心支持者。

在冯雪峰的耐心工作下,鲁迅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除了顾虑,还明确表示:“中国目前的革命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

有一天,当鲁迅谈到共产党和毛泽东时,他脸上露出平静的微笑,慢慢地从床上起来,缓慢平静地对冯雪峰说:“我想,我做一个小兵是还胜任的,用笔!”这是鲁迅情绪最快乐的表现,也是他与人民、与革命、与共产党达到和谐的表现。

1936年,冯雪峰被派到上海,成为红军长征胜利后第一个从陕北到达上海的特派员,当时环境险恶,所以他使用了“陕北来人”的代号。

冯雪峰属于临危受命,因为当时上海的地下党遭遇了好几轮生死存亡的危机,组织已经岌岌可危。

1934年6月下旬,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声被逮捕后叛变投敌,供出了苏区和上海的不少机密,致使中央局受到第一次大破坏。

10月上旬,国民党又逮捕了接替李竹声担任上海中央局书记的盛忠亮,盛忠良被捕后也自首叛变,使这第二次的大破坏更为严重,上海与中央苏区联系的电台也遭到破坏。

1935年2月19日,国民党又进行了全市性的大逮捕,中央局代书记黄文杰、组织部长何成湘等三十余人被逮捕,中央发行科、印刷厂也被查封。

这三次大破坏损失极端严重,两个中央局书记的叛变,使国民党掌握了地下党的大量机密,从此上海地下党与苏区失去了联系,党中央在上海的领导机关不复存在。

冯雪峰的工作就是与上海地下党重新建立联系,这项工作十分艰辛且危险重重,但在他到达上海一个星期后,大部分联络工作就已经顺利开展起来,将其个人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繁忙的工作中,冯雪峰还惦记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

早在长征前,毛泽东除了与冯雪峰热烈谈论鲁迅外,还向冯雪峰倾诉过自己对三个儿子的思念。自从杨开慧牺牲后,三个儿子流离失所,生死不明。传说有人看到他们在上海街头流浪,因此毛泽东很想打听儿子的下落,对上海来的人特别关切。

冯雪峰虽然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可当时是单线联系,他完全不知道孩子们的消息。毛泽东虽然以革命为毕生己任,但他也是慈父,对孩子们牵肠挂肚,看到毛泽东忧虑的神情,冯雪峰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能重返上海的话,一定要去寻找这三个孩子。

因此当冯雪峰以“陕北来人”的身份忙碌工作时,也没忘记打听三个孩子的下落,经过他的努力,以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积极配合,终于寻找到流落上海街头的岸英、岸青两兄弟,最小的毛岸龙因为生病,已经早早夭折了。

冯雪峰于1936年4月25日到上海,5月已找到了两个孩子,行动非常迅速。细心的他考虑到上海并不安全,毕竟蒋介石悬赏25万大洋要毛泽东的首级,万一走漏风声,两个孩子立刻会大祸临头。

如果把两个孩子送到陕北吧,毛泽东当时忙于全国的解放事业,无暇照顾兄弟俩,最后冯雪峰决定把岸英、岸青兄弟送到莫斯科,让他们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良好教育。

正巧当时东北义勇军的将领李杜来找冯雪峰,他想同莫斯科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借此得到超级大国的支援,于是冯雪峰派人带李杜同两个孩子一起去巴黎,从巴黎转道莫斯科。

很多文章在谈到这段时,都只提到是董健吾与张学良合力将两个孩子送到莫斯科,完全忽略了冯雪峰的功劳。其实,冯雪峰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

5月下旬,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由康生从巴黎带到莫斯科,冯雪峰替毛泽东完成了心愿,让孩子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在上海期间,冯雪峰还时刻挂念着在陕北过艰苦生活的战友们,他用微薄的稿费买了纸烟和十几条围巾,连同鲁迅先生送给毛泽东的礼物,都派人转送到陕北。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异常贫困,茅盾夫人见他的窘状,都不忍收他的房租。

1945年重庆谈判前,冯雪峰第一个了解到国民党准备利用重庆谈判之机长期软禁毛泽东,他马上报告了周恩来,使党中央和南方局得以及早制订措施,蒋介石的阴谋终未能得逞。

冯雪峰可以算作毛泽东的贵人,因为他的一句话,毛泽东的命运发生了极大改变;因为他的努力奔走,终于在偌大的上海滩寻觅到流落街头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直到癌症晚期,他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还充满感情地向人说过:“我不行了,希望毛主席能多活几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依然左右2024-01-20 08:18依然左右[北京市网友]43.228.149.228
    这样故事真太励志了无论在什么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曾经历史和背故事。
    顶0踩0
  2. No Matter What2023-12-06 06:35No Matter What[西藏网友]43.254.67.146
    毛泽东以成功还真不只是因为个人智慧和毅力还有很多他方面支持。
    顶10踩0
  3. 蔡光云2023-10-22 04:51蔡光云[江苏省网友]42.213.224.135
    真没想到冯雪峰在毛泽东命运中扮演了如重要角色!
    顶0踩0
相关阅读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的名句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3-11-13

鲁迅先生的作诗功夫 也很了不起 感受一下这些名诗名句的力量!

鲁迅先生的作诗功夫 也很了不起 感受一下这些名诗名句的力量!

他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2023-07-07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上)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上)

它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白话文理论的建设上

2023-09-20

名言警句学习

名言警句学习

李嘉诚人生哲理·正能量·哲学·李嘉诚点赞 1 2万 | 收藏 368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