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古典诗词与文化血脉

时间:2023-08-16 04:15:01

相关推荐

古典诗词与文化血脉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遽如白驹过隙的忽忽人生,能与千载悠悠的中华古典诗词相遇,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怎样的一种况味?

“昼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恒如长昼永夜的漫漫人生,假如不与千载悠悠的中华古典诗词相遇,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怎样的一种况味?

中华古典诗词,在何种程度、何种意义上塑造了一个国人丰赡斑斓的人生图景?一个中华儿女的人生,又如何在古典诗词中找到温暖可栖的精神家园?

诗与思

追根溯源“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诗,志也。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华古典诗词,与人们的内心言志紧密相关,诗歌之自然合乐而发,是距离人们内心最为自然和接近的语言表达形式。

思维无法离开语言,语言即是思维。每一种语言的诗歌形式,都是这一种语言的最高表达,是这一语言中的音乐因素和意义因素最为幽微玄妙的聚合。这种诗歌的最高表达方式,常常是这一人群“民族性”最为幽微安适的栖身之处。这一民族秉持自己的独特语言,对于世界整体的特殊感受、特殊思考,这一民族心灵深处与天地宇宙最为独特的关系,那“只有站在我这个角度,才能看到的独特风景”,也常常栖身在此诗词之中,这也是被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之时,最为难以转译、最容易漏掉的部分。

当面对人生的暂时困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旷达;身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纷繁复杂境况,彻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未来前景;不怕“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笃定豁达,就会在“吟啸且徐行”的道路转折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终将到来的澄明境界。中国诗词,以特殊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贡献着属于这门语言的贡献。

哲学家德里达来到中国时,为东方思维的特殊“通幽曲径”和“高蹈超迈”所震惊,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无哲学”。德里达的“中国无哲学”并不是对于中国建立在汉语语言特点之上的思维的贬抑,而是一位西方哲学家对于超然独步于西方思维之外的“中国东方思维”高山仰止的惊叹和赞誉。东方中国,有着独特的建立在“诗性”语言之上的思维利器,在德里达眼中,有着不同于西方发源、西方传统的“爱智慧”的方式。

“诗与思”,西方建立在“对话”(dialogue)形式之上的“辩证法”(dialectic)思维,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塑造着整个西方的思维整体图景的结构框架。东方建立在视觉诗性的文字之上的汉语,以及汉语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其“诗性”“直观”“整体”“概括”等思维特质,对整个东方世界构成巨大的影响。东西方思维方式互有优长,它们共同为人类“思”的方式提供着独特的道路。

中华古典诗词,其中有“道”,其中有“思”。其中的“道”与“思”,是构成一个中国人思维的核心结构,是中国人在数千年历史中与这个世界的独特关系,看到的独特风景。

诗与情

情感,在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标尺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托尔斯泰甚至把人类定义为“有深厚感情的动物”,以系统的语言表达精微丰富的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独有能力。诗歌——这语言和思维的极致表达,是人类情感最为重要的传达渠道和“储存器”。

李白之高蹈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苏轼之澄明旷达,李商隐之错彩绮丽,王维之淡远蕴藉……每一个语言里的诗人,都在以自己的一人一身探索着人性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以惊心动魄的历险精神拓宽着人类感受的疆域边界。

诗人对于独特山川风物中的情感表达,几乎形成了那“数学般精确”的唯一而又广泛共鸣的“情感表达式”。思念故乡之夜,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绕不开的诗句;面对冬日怀人的傍晚,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言自语式的问语,是我们心头一次次泛起的惆怅;亲人生死阴阳两隔,“不思量,自难忘”的短句,会自然在心头徘徊;返回离开多年的故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内心轻微颤抖,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涕泪纷纷……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这些诗词歌赋的句子和句子之中,隐藏着文化血脉最牢靠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整体情感珍宝,被一代又一代诗人收纳珍藏在诗词歌赋的“情感储存器”中。

每当明月之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和月华一起上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仿佛回到了“不知此诗此句何人所做”的“无名诗人”的时代。他们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上古无名者,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无名者,是“河汉清且浅,脉脉不得语”的无名者,是写出了此时此刻“定理公式般”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改的千古诗句的无名诗人。

崔颢和李白关于黄鹤楼的题诗佳话,是一个极具阐释学意义的“中华诗词”表达范式。一个诗人,怀揣汉语之笔登陆某处,面对千古景色,秉持汉语工具,穷尽诗家才情,吟哦出的是“一曲定乾坤”的极致表达。这样的表达一旦被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定格,在同一个千年尺度传统之中的李白,便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这是一句欣喜莫名的慨叹,也是千载传统中“诗人同在”的相惜和温暖。

这是一个以中华汉语为传统的数千年持续涌流的记忆长河,所有的诗人都在这长河中储存最为珍贵的诗句,所有操持同一种语言的读者都在以自己的阅读,复活着千古沉浮的诗句,以每一代的阅读,擦拭、打磨、照亮着灿若星河、砥柱中流的诗篇诗句。每一个中国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血脉,每一个诗人在这里追寻、恢复到“无名”而又永恒的“中华诗人”的神圣而谦卑的状态。

这些璀璨闪耀的诗句诗篇,是我们借以认出自己“我是谁”的“文化身份证”。这些诗篇连接的,是那个无数人、无限时间共同汇聚起的“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储存宝库。随着全球华人的脚步拓展,无论华夏儿女散落在何处,只要凭借着“床前明月光”的诗句,都会找到汉语节奏之下的“低头思故乡”。一代代人都会在低头寻得的“故乡”,和那个巨大而深厚的民族记忆相连。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随着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们的增加,这种原本属于汉民族的绚烂记忆,将会在更多的民族和人群中,找到共鸣和知音。

中华古典诗词,是一面镜鉴,一种声音,一抹馨香,一道划过寰宇天空的虹霓,凭借这千载汇聚的灵魂和精神,使得我们找到自己身体记忆里的文化血脉,确认我们语言镜鉴中的精神面容,从而与我们自己,以及遥远的亲人们恍如梦寐、秉烛相认。

杨少波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〆VINCENT〆2023-11-08 05:13〆VINCENT〆[安徽省网友]183.41.5.172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精髓它承载着丰富历史与人文内涵传承着我们文化血脉。
    顶0踩0
相关阅读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独特”之处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独特”之处

有很多著作都记载了中国古典诗词,其中的诗经是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的大量诗歌,代表了当时中国古典

2023-09-24

中华文化传承:通晓了飞花令 才了解中国诗词文化有多美?

中华文化传承:通晓了飞花令 才了解中国诗词文化有多美?

从前的文人墨客在宴会时,都会安排行酒令的环节,这一酒令有很多种,有划拳式,有击鼓传花式,当然最具文人特色的就是写诗、背诗的酒令了,这一环节可以

2023-10-27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

2007-12-28

弘扬诗词文化 讴歌美好时代——2020(第四届)“大美中国圆梦福田”中华诗词

弘扬诗词文化 讴歌美好时代——2020(第四届)“大美中国圆梦福田”中华诗词

12月13日上午,2020第四届大美中国圆梦福田中华诗词节颁奖典礼在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举行

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