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书博会谈|刘醒龙:文学必须是人的灵魂呈献

时间:2023-07-27 06:24:01

相关推荐

书博会谈|刘醒龙:文学必须是人的灵魂呈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今年的水仙花不开,

今年的江城谁不悲?

母亲的梦惊窗扉,

父亲的酒才半杯。

你们如此爱着我,

我是如此爱你们,

如果你、如果我来日方长,

人人是奇迹个个天使飞。

没有花生来就开花,

没有人生来就生辉。

雪白的冬女儿美,

雪白的春男儿泪。

我们如此爱着你,

你是如此爱我们,

如果你、如果我来日方长,

日月转江水弯平安来回。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不久,家住湖北武汉的作家刘醒龙应朋友之邀,写下了这首题为《如果来日方长》的歌词。

水仙花不开,是刘醒龙的小孙女首先发现的。同样出处、摆在同样位置养着的水仙花,往年花多且香,这一年,不仅花没开,连叶子都不青翠。在武汉“封城”的七十六天里,刘醒龙一家三代六口人,头一次在同一个屋檐下连续生活了那么久。

疫情期间的真实情况,只有身处武汉的日常生活的亲身经历者才能感受到。刘醒龙把一点一点写成的零碎文字,重新构思写成了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散文,篇名还叫《如果来日方长》,详细描述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共同抗“疫”的经历与所思所想。经此一疫,作为“鲁奖”“茅奖”双奖得主的刘醒龙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学不是作家手中的专用工具,必须是人的灵魂呈献。在这部新作中,他抛弃了一直以来的作家身份,而是以一位普通武汉市民、普通中国人的身份,为他所热爱的城市、他所热爱的祖国、他所热爱的时代写成了这本致敬书!

获悉刘醒龙将携新书来济南参加第30届书博会的消息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他进行专访。除了畅谈新书和写作,他还通过本报向支援武汉抗“疫”的山东人民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如果来日方长》

刘醒龙 著

作家出版社

老记着自己是个作家

是不道德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如果来日方长》这本书是您亲历武汉“封城”76天的真实记录,书稿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吗?写作初衷是怎样的?是作为一位作家的自觉,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刘醒龙:武汉“封城”是天大的事。“封城”初期,也是我们这些城中人感觉最艰难之时,多家杂志和出版社约我写点相关文字,当时我明确拒绝。一方面因为自己正患眼疾,又没地方就诊,仅仅是保养都嫌不够,哪能够上电脑写作!另一方面也是气氛太紧张,许多事情都超乎人情常理,连每天呼吸的空气都没有新鲜的,尽管互联网上充满几分钟就能达到“10万+”的“真相”,想要成为文学所能抵达的真正现场,光靠一点脑细胞是不行的,还需要开开门,走进有新鲜空气的现实深处,用自己的神经末梢进行感知。那段时间里,家里也发生了一些事情,最令人揪心的是母亲重病,既不能就医,也无法探视,只好一点点地写些文字。偏偏这样的文字是最可靠的,还能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一点点地不断生发开来,长成一棵活生生的树,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如果来日方长》这本书,最重要的尝试就是抛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作家身份,是由一千一百万普通市民中这一位亲自写成的,是身陷疫情险境中的这一位为应对万一而写的与妻书、与儿女书和致慈母书,也是一位普通武汉市民、普通中国人写给他所热爱的城市、他所热爱的祖国、他所热爱的时代的致敬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作家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思想者。关于疫情,您有哪些反思?

刘醒龙:疫情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但是也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审视我们自身的机会,特别是“封城”正在进行阶段,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研究,只能依靠个人的基本品质即时判断。武汉“封城”战疫,对全中国是一次闭卷考试,对每一个生命个体也是一次闭卷考试。在这本书里,大部分文字是自己作为普通人一天天慢慢积攒起来的。积攒到后来就成了这么一本书。如果有谁在这本书里面读出一个作家的影子,那就是这本书的一种失败,我非常尊重自己在疫情之下自觉地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像普通人一样害怕,像普通人一样焦虑,像普通人一样热爱,像普通人一样勇敢,像普通人一样尽可能不去打扰他人,在力气能及的情况下做好自身防护。封城那一阵,老记着自己是个作家,是不道德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同事小陈在微信群里说没有口罩,第二天便有热心人把崭新的口罩放在她家门口,还有代替防护服的塑料雨衣,小陈感激得要去当志愿者;去小超市买酒精,买到最后五瓶的女人慷慨地分两瓶给您,您又主动把其中一瓶分给晚来的一个女孩……在《如果来日方长》这部长篇纪实散文里,经常可以读到传递善与爱的感人场景。而对于虚构小说,您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中的人性与道德问题?

刘醒龙:武汉“封城”战疫与真刀真枪的战争不一样,在更高的层级上,所需要的不是火力支持,而是精神上的陪伴。很多时候,一句温情的关怀远远胜过十万愤怒的鞭挞。《如果来日方长》所有的文字,是用来表示对一切关注过武汉“封城”的人的致谢,包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也包括我的朋友、同行,更包括我的邻居、我的街坊、我的家人,特别在苦痛时刻即时带给我数不清快乐的小孙女!还有对山东人民的深深感谢!

《如果来日方长》还写了家乡黄冈,在所有人担忧成为疫情重灾区时,黄冈率先实现感染人数“清零”。只要了解家乡黄冈的民风民情,就不会觉得是出人意料。一般人都爱说,鄂东黄冈几百个将军同一故乡,不大晓得另有名言:唯楚有才,鄂东为最。所以,黄冈老家向来有“贤良方正”之说传世。立世之人,仅有高雅才学是不够的,还得有且方且正的战斗力才行。在这一点上,山东也有深厚的传统。新冠疫情最难最险时,山东人民将自己的儿女派去支援黄冈,这才有黄冈全境抗疫斗争率先取得胜利。凡道德与人性,不是纸上写写,键盘敲敲,是必须像山东援鄂医疗队员那样,用血肉之躯慷慨践行!

没有灵魂与血肉的写作

不如去种地打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专职写作之前,您在一家阀门厂当过十年工人,这段职业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刘醒龙:2020年底,央视一个摄制组到阀门厂旧址拍一个相关纪录片,导演很惊讶,想不到我在工厂表现如此出色,年年都是先进生产者,不像另外一些工人出身的作家,总觉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时候,听师傅们说,钳工有八级的,再好的车工也到不了八级,我就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六级车工。时间长了才明白,在县办小厂的破旧车床上,连四级车工的活都做不了。还有其他说来话长的原因,总之,一点理想也没有的年轻人,配不上那段青春。比如有青年工友一定要恋上厂里最美丽姑娘,也是一种很可爱的理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相比于用思想和智慧写作,您说过更愿意成为“用灵魂和血肉写作”的作家。无论是书写城市还是乡村,“标签”之外,您的小说创作更看重的是什么?

刘醒龙: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临终时留下遗言,要自己的后人宁肯回老家种地打鱼,也不要再搞什么文学。相较于那些没有灵魂与血肉的写作,真的不如种地打鱼的日子,特别是经此一疫,世人更应当明白,文学不是以作家身份进行创作,必须是以人的身份进行再造。文学不是作家手中的专用工具,必须是人的灵魂呈献。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刘醒龙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在《文学回忆录》中表示:“文学毕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文学一定要成为世界的良心。”经历过疫情之后,您对文学的意义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刘醒龙:现在,我还是觉得,封城之初,那些铺天盖地的文字,只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学元素,并不是文学本身。疫情暴发之初,病毒是什么性质的,病毒在流变过程中如何置人死地,病毒的破坏性该如何战而胜之,如此万众关切的问题,与我们所熟悉的文学毫不相干。那些不得不动手写下的相关文字,只有一次次对支援武汉的人们表示感激的句子,过后读来似乎还留得住。

有一句话说,没有人能熄灭满天星光。文学做不到朗月,也做不到骄阳时,能做到星光满天也好。宁可眼下像星光般苍白无力,也绝对不要乱放邪火。不要用蛮力,用力过猛,太粗鲁了,过犹不及就不是文学。

网络传播再强大

文学终离不开“贤良方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网络时代,文学创作的环境和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作为一位“50后”作家,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刘醒龙:谈这个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偷换概念,网络本身创造不了文学,创造文学的是人。春秋时期流行学富五车,到了今天,学问再深奥,一个人的全部身家也装不满一只小小的U盘,更别说一台电脑了。无论是用五辆车才能载起全部著作的过去,还是用一只U盘就将一切建树揣进口袋里的现在,文学的对象仍旧是人,这一点从未有过改变。如果某一种“文学”变得离开网络就活不下去,这样的“文学”又如何能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真正的文学,即使离开青铜鼎文,离开竹简帛书,甚至是离开现在的网络也能传承下去。比如《黄冈秘卷》所写的“贤良方正”,在既往的典籍中,最早只有《史记:平准书第八》提及: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另《史记·孝文本纪》也写道:“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再往后的四大名著中却只有《水浒传》中提过一回,如此冷遇也没有影响“贤良方正”在家乡黄冈的土地上世代流传。这也可以回答上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贤良方正”包含了人之所以立世,必须具备的人性与道德要素。网络传播再强大,作为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贤良方正”一类对人的深情表达。

《黄冈秘卷》刘醒龙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平常喜欢阅读哪类书?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您有怎样的体会?

刘醒龙:有很多书籍,写来写去都只是个人欲望中不太好的那一部分的表达,我是越来越讨厌这样的文字。加上这两年闹上眼疾,所以,我现在更喜欢用脚读书。动静比较大的,也较为系统的是前几年将南水北调工程走了一遍,后又将万里长江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再将省内的每个县都跑了一遍,最近又去南海,乘渔船在海上漂泊十几天,感觉是对从前纯粹纸上春秋的彻底补课,每天都有新鲜感,每个新鲜感背后,都有非常深入的收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新标准2023-12-16 08:56新标准[台湾省网友]203.34.67.98
    @黯然书博会上的这次谈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刘醒龙老师的话语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到了人的灵魂与艺术之间的奇妙关联。
    顶9踩0
  2. 黯然2023-10-06 07:40黯然[广西网友]139.217.173.219
    刘醒龙先生的观点深刻而意蕴悠远,文学的力量正是源自于人类内心的共鸣与呈献。
    顶7踩0
相关阅读
“中国作家·山西文学周——乡村振兴·文学在场”活动走进长子县

“中国作家·山西文学周——乡村振兴·文学在场”活动走进长子县

主办方邀请作家刘醒龙、付秀莹分别在吕梁汾阳、长治长子开展文学公开课专场活动

2024-01-07

「战疫·致敬英雄」语言是坚强的后盾——拱墅区妇联“伊朗诵”第四期

「战疫·致敬英雄」语言是坚强的后盾——拱墅区妇联“伊朗诵”第四期

语言是坚强的后盾作者:竹雪芹朗读:索亚囡、王烁坐在后排驾驶室里的人他们过去都不相识他们齐刷刷的带着防护面罩用马克笔在身上留下了我们从来没听过的名

2023-08-23

作家 批评家齐聚黄冈 共话革命题材文学创作新突破

作家 批评家齐聚黄冈 共话革命题材文学创作新突破

闻一多是真正的民族脊梁18日上午,作家代表、青年评论家在省作协带领下来到浠水闻一多纪念馆

2022-12-30

第七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颁奖典礼将在书博会展厅举行

第七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颁奖典礼将在书博会展厅举行

在即将到来的第30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上,一本适合孩子的古诗启蒙读本口袋里的小古诗将举办新书发布会

201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