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按老师要求读了几十本名著 写作文没一本派上用场?

时间:2023-07-27 05:05:01

相关推荐

按老师要求读了几十本名著 写作文没一本派上用场?

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间需要三到五分钟,适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初学写作的朋友参考。

每到假期,不管是小学语文老师,还是中学的语文老师,都会罗列一个书单给自己的学生。同样,也会布置一些与写作相关的作业。

通常来说,老师推荐的书单里一定会有几部世界经典名著。

我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除了推荐中国的作品外,也会推荐《童年》、《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红与黑》、《茶花女》等世界名著。

当然,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也会推荐这些。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这些经典的著作除了能让学生们了解某一个阶段的历史之外,对于写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但是,当提及这些名著的时候,很多学生犹豫回答:“这是一本好书,但是读过后没有深刻的印象”或者“我按老师要求读了几十本名著,但是没一本派上用场的”......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一直到大学之前,我们至少是读完了相同的几十本名著。但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阅读完这些名著之后,能很显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有些学生则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不仅学生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家长更是困惑......我不止被一位家长私信或者以其他的方式问过类似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同样读名著,有人写作水平提高,有人没有”这个问题来说,本身是需要拆解出来两个问题解决的。即,第一个问题是中小学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小学生“如何从提笔就怕到胸有成竹”?

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的困惑,都迎忍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

相对于人生的漫长来说,我们需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这意味着,我们有限的记忆力并不能让我们把读过的书的内容记住。更何况,我们将在一个月甚至于更短的时间里,去阅读一本名著,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是抱着“提高写作”的想法来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反倒是可以有一些技巧,能让这样的目标更高效和快速的实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很熟练,比如,睡觉和走路。这两样儿显然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的学习,因为从婴幼儿开始,经过漫长的实践之后,我们养成了困了就去睡,到点起床开始一天的“行走”。

阅读一本名著,其实也就像睡觉与走路一样,从最初不知道怎么样阅读到能总结出来适合写作的段落,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对于学生想要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来说,最好的实践是做读书笔记。

我们都经历过学习写字和认识数字的阶段。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尝试着一次次书写,从跟着“画”每一笔到独立完成汉字的书写,从不懂如何占格到明白偏旁部首之间的比例,反复的书写能让我们熟能生巧。数字也一样,从1-100的认识到算法,从九九乘法表到各种公式,或许需要几百道题才能牢记这些算法与公式。

这样的经验,移植到读书或者读名著,那便是“做笔记”——每一次阅读,笔记是不同的。

对于这样的建议,很多家长和学生会觉得,这是件老生常谈的办法。

知道这个方法的人多,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这个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太过于方便了,只需要把书名输入到搜索栏里,关于这本书的一切都出现了。这些信息足够可以很轻松完成老师在罗列书单时候的作业。

我自己从事过教学工作,我了解与书单有关的作业题目是什么:无非是“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你觉得这本书的优点或者某个人物的优点是什么”......

我没有说错吧?

只需要搜索一下,这些作业的内容大概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找到答案。

然而,这只是完成了需要提交给老师的作业,并没有真正去做过作业——没有完成有效阅读,甚至于并没有阅读原著,只是阅读了别人的想法。

做读书笔记,能让人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书——这是件需要刻苦的事情,就如同听老师在讲课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枯燥且无趣的。

阅读本身是有趣的事情,但当不以兴趣而是以学习为目标的时候,并不轻松。以至于,这样的状态越来越被学生所厌倦,再加上阅读名著本身又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一。

结果往往是即便是做读书笔记,也是草草划拉两笔,美其名曰“理解精髓就好了”——这种事实上是机会主义让自己安心的理由,并不会真正掌握或者理解到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可能是只记得书名而忘记了内容。毕竟,人类是健忘的,连前天早上吃了什么也需要仔细回想一番。

那么,我们如何能通过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只是读过,而是把读过的书的内容能消化记忆呢?读过的每一本名著,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呢?能在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之后,这些内容依然能够对我们的写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首先,第一步是精心准备多个笔记本。

这并不只是仪式感或者面子的问题,而是在实际教学中很有趣的一个问题......越是学生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学生在上面写字的时候,越格外的重视内容和整洁度。当然,打开的频率也更高。

第二步,选择一个笔记本,把要读的书名先写下来。

是不是并不难?

第三步也很简单,是关于如何阅读并且记录的。

在课堂上,老师所强调的方式通常建议多读几次,或者大声朗读加深印象,这样的方式可以记住读过的内容——事实上,这是背诵的好方法,而不是做初学写作做笔记的方法。

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更像是“选择填空题”。

区别是所选择在内容,并不是简单的ABCD,而是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经历、结果。将这六个要素进行分解之后,再进行一轮选择。

这一步是将这六个条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将每章节按这个完成填写,一直进行到全书的章节结束。

当然,会有家长认这样读名著太死板,违背“不读死书”(这话是叔本华说的)的原则。这样的说法前提是对于书中内容有一个较为客观陈述式的理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技巧属于偏难一些。属于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的技巧。

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家长的检查,家长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孩子对于某个章节情节的理解与解读——不过,我非常不赞同家长点评孩子的任何读书笔记。

我在实际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无意间对孩子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打击......也是造成孩子不愿意写作文,不愿意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步同样并不复杂。

打开一本新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下“风景”或者“人物细节”...... 取决于你打算先摘抄哪部分。

没错, 这步的要点其实是摘抄。

现在有很多方法比摘抄少事省时,比如用手机拍下来,或者干脆网上买本电子书。

举个例子,假如把《茶花女》中关于“茶花女”外貌、服装、造型等相关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需要三个小时的话,手机拍照和电子书只需要三分钟。

不过,这些太过于快速能保留文字的方法,对于写作初学者或者说中小学生来说,在提高写作水平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建议依然是用最笨的办法,拿出来精心选择的笔记本和笔,开始摘抄书写。尽管在抄写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全部的内容记住。不过,某个段落、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都会随着抄写时身体的感觉被记住。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细的去分解出来索引。

对于学生初学来说,完成这样三本笔记就已经是写作文很棒的积累了。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情绪描写”、“场面描写”、“推理描写”等进行摘抄整理。

建议使用不同的笔记本是为了方便索引寻找,如果笔记本够大够厚或者说打算一本书对应一个大笔记本也可以的。

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只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或者初学者写作,而非其他场景下的通常读书方法,一定要与其他的读书方法有所区分。

另外,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想点评孩子的读书笔记,请先确定下面的几个问题,您本人是否能明确回答。

1、这本书属于哪一类?和它性质相关的书还有哪些?请您列举三至五本。这类书有什么特性或者共通点?

2、书中所提到的历史背景,是否是您在其他作品中见过的?或者与您在其他作品中所了解到角度有所区别?还是大同小异?

3、书中出现的人物是否在历史上有原型?或者根据哪部分史料改编?您能否辨别,并且举出相关文献或者参考读物出处(或出版社、作者、时间)等信息?

4、书中对于某个人物的评价,您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您觉得为何作者要如此描写?或者说为何书中另外的人物如此评价?

5,您认为书中有哪些好的部分描写?好在哪一点?有什么描写不当或者不好的情节?不好的哪里?

6、您觉得这部书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作品相比,有什么区别?您读了有什么感受?

7、您觉得这本书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几条线在交织?是否有关联部分?哪一部分是明线?哪一部分是暗线?哪一部分是主杆?哪一部分是旁枝?

罗列这几个问题并不是为了刁难家长,而是想说明,不同的目标设置下,我们对阅读的理解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阅读群体,对于阅读的反馈也是有区别的。

读也读完了,笔记也写带摘抄搁了一叠了,不能说收获满满,起码绝对是没有白读。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却不会用!好像满满的饺子却装在茶壶里,怎么也倒不出来!

家长生气,学生着急。

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大家同样按方法完成了有效阅读,如何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能写出来的文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即使读过几十本名著或者更多的著作,依然觉得自己写作文有所欠缺......这种感觉才是对的。

没错!如果一个中小学生在读过几本名著之后,马上写出来水平不相上下的作文来,这才是反常的事情。

天才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普通人。

阅读他人的作品, 不管是名著还是网上水文,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在看,而写作是要我们用“第一视角”完成。这意味着,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先要将角度从“第三者”转换到“当事者”。

这有点像什么呢?

例如,有点像要把一篇纸媒的新闻稿转为电视台的新闻稿。这样讲,大家是不是能更好理解从有效阅读到写作需要转换“视角”这个问题?

大家手边肯定有杂志或者报纸,也能打得开电视台的新闻。对比一下,最直观能看到对于事件的报道方式:纸媒的是“记者”全程在讲,以记者的视角概述事件;而电视台则是记者支着话筒,当事人自己来说——同样的一件事情,别人概述与自己陈述,切入点与用词是并不相同的。

那么,具体到如何写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写不好归纳起来是两个问题:看不懂题或者会用的词少。

前者在低年级里比较常见,后者则是搞不好贯穿整个学生时代......因为越往后,作文要求难度更高,需要的词句典故更多。如果没有从小学时代开始累积,到中考或者高考之前几周突击恶补一番能快速提分,是不可能的。

既然知道了写不好的原因,又有了阅读名著的读书笔记累积来解决了词汇类,我们从眼前的问题开始解决:看看中小学生平时如何搞定作文吧!让读过的名著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的“套路”!

先从作文的体制入手,即这篇作文主要写哪一方面?是人物?是景色?还是叙述一件事情?再想想与自己之前读过的书或者某篇文章有没有类似的?

确定好文章的体制问题,然后去回忆读过的书的内容,或者翻看笔记,找到类似的文章中用到的词类——拿出来草稿纸,尽可能用更多的词或者句子来写上去。

比如说,我们来写一个人物,或者是”我的小伙伴“或者是”我的家长“之类较常刚的题材时。

在《茶花女》中看到对“茶花女”的外貌描写,便可以拿来借鉴使用。

玛格丽特可真是个绝色女子。 她身材颀长苗条稍许过了点分,可她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着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这种造化的疏忽给掩饰过去了。她披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大披肩,两边露出绸子长裙的宽阔的镶边,她那紧贴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笼四周的褶裥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无论用什么挑剔的眼光来看,线条都是无可指摘的。 她的头样很美,是一件绝妙的珍品,它长得小巧玲珑,就像缪塞所说的那样,她母亲好像是有意让它生得这么小巧,以便把它精心雕琢一番。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细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灵气,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这些就是这张美丽的脸蛋给您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头发,不知是天然的还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样地鬈曲着,在额前分梳成两大绺,一直拖到脑后,露出两个耳垂,耳垂上闪烁着两颗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钻石耳环。

我们先要借鉴的是描写的顺序!

先是抛出总的观点“是个绝色女子”,接下来随着镜头拉近,慢慢从身材、服装造型、头部、脸型、五官、发型和“值得一提”的其他。

如果说身边有台摄像机,镜头一定是从远景一直拉到近景,然后局部特写。这与中小学作文中描写人物特征是一致的——这个阶段作文需要所掌握的技巧是有限的,且是基础性的。

那么,作文也可以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先写某人“外表整体”,接下来,身材、动作、穿着衣服(颜色、材质或者价格款式)、五官比例有什么特点、表情、发型和其他能突出外表特征的地方。

还能借鉴的是”描述用词“——可以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搭配,对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来说,这并不是太难完成的事情。

这样完成了人物的”出场“。

在写”人物“这样的作文过程中,当人物出场之后,那肯定是需要有什么事情发生。换句话来说,人物出场之外,对外表的描写是静态的,或者顶多是个动图。而作文则需要呈现的是动态的画面感,那么,”人物“必须要做了什么事情。

描述这一部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特征“......比如说,写《我的妈妈》要描述母爱,妈妈做了什么让“你”感受到了爱?是把你爱吃的零食留给你?还是在你犯错之后没打你?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是并不一样的。

记叙类的作文,多少是会印上一些作者的心情的。但是,这样的感情也不能凭空抒发,而是要以事物为中心,才能呼应。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核心是父爱,深一点的核心是“首次体悟到父爱的瞬间”。

这个瞬间不是从早上刷牙、吃早饭,一直写到睡觉为止。而是把与“你”有关的那天特有的事情写清楚就好——在作文中叙述事物变化、经过,目的在于把特点表达出来。

同样的套路,用来写妈妈、奶奶、爸爸,或者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区别是借鉴所用到的读书笔记中的描述段落不同......

这几乎又一次回到了最开始提到的问题,中小学生如何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阅读名著,如何去做读书笔记。

也可能是陷入一个循环,学生按要求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并没有去“有效”完成,老师没办法去监督,家长无从监督;学生反映“读了这么多书,作文还是没有提高”,家长选择开始课外报班模式,课外的老师又布置了新的阅读任务......

于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便一直这样循环着。或者用某些培训班老师的“绝招”,把中小学阶段用到的题例各“准备”一篇,并且背会以应对考试。

其实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和写作,都是很难教会的。

老师能做的,更多是改改格式,教会学生审题技巧或者写提纲的方法。但是,行文的各种辞藻修饰、语义提炼,各种隐晦的暗喻、象征……这些做不到包教包会的。

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比较强,有些是完全读不懂也读不下来。这两类学生做出来的读书笔记即使是一样的,在将“别人的才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中,差别会比较大。

就算老师手把手教着,能理解这篇作文如何写了……下一次换篇作文章,哪怕是同类型的人物,身份背景一换,可能又有学生不懂了。

于是,问题又来了。

更何况,有些学生压根儿连题意都理解不到,即使拿上要点,也不会拼凑。

很多学生对于“重点”其实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罗列的词汇与作文所要突的重点没有关系,只是凑了个字数。倘若有要求字数或者时间限制,很可能是直接跑了题......

而这种“重点”的提取,更多的在于“语感”,要么属于天份,要么靠日常累积(语言环境与有效阅读)。

目前来说,有些家长虽然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早早从幼儿园开始读绘本。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还是觉得汉语是母语,不听不读也差不到哪儿去的态度。

比如说,数学学不好,普遍认为是孩子有问题,得去补习或者想办法做题;但是作文写不好,很多时侯归到老师不会教,或者觉得无所谓不影响日常交流。

包括每年假期的书单阅读,不管是名著还是其他书,只要是语文老师开出来的,不少家长是买了书就不去管孩子的阅读进度。或者只看一下孩子是不是写完了老师要求提交的那几道题,几篇作文,够了数量就行了。

做作业都是先数学,再语文,日记在开学前一周突击式“补完”......说到这里,真的是读了很多名著,但是写作文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猪头阿七2024-01-13 19:24猪头阿七[福建省网友]203.83.236.23
    可怜的同学们,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顶3踩0
  2. _Struggle ̄2023-11-17 22:37_Struggle ̄[湖南省网友]203.29.73.77
    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教学方法了...
    顶0踩0
  3. 悠悠落叶2023-09-22 01:51悠悠落叶[湖南省网友]202.134.132.121
    这个老师太过分了,读了那么多名著写作文居然没一本派上用场!
    顶1踩0
相关阅读
2021最新作文素材/名言短句/总有几句派上用场

2021最新作文素材/名言短句/总有几句派上用场

作文想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不在发愁?不仅要有吸睛的标题,还要有加分的金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作文素材,语文作文写得好,并不

2023-07-01

临近期末考试 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提分?语文老师交给你方法

临近期末考试 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提分?语文老师交给你方法

老师跟家长都给小学生说过,想要作文写得好,就需要多积累,把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好的开头、结尾以及名言警句记录下来,在作文当中加以应用,这样作文

2023-07-19

小学生作文《借钱》内容幽默有趣 获得满分 老师评论逻辑小天才

小学生作文《借钱》内容幽默有趣 获得满分 老师评论逻辑小天才

小学生的天真无邪总是能触动人心,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让人头疼,他们神奇的逻辑能力,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2015-06-29

一篇奇怪的高考作文:755字 有30字老师不认识 老师给了满分

一篇奇怪的高考作文:755字 有30字老师不认识 老师给了满分

这是苏轼杂说·送张琥中的一句,意思是说要大量的阅读、了解事物,才能在需要时慢慢地发挥其作用

20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