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燕都文化+|带一捧家乡土 故乡里的“王蒙印记”

时间:2023-07-21 07:09:01

相关推荐

燕都文化+|带一捧家乡土 故乡里的“王蒙印记”

10月30日上午时分的南皮县潞灌乡龙堂村,有少许的安静。秋天收获的玉米堆在农户门前,泛着金黄色的光。一个开着车的小贩正在用喇叭兜售他的“处理鞋”……一切都是华北平原上所有村庄都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但当地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子,却出了一位“大人物”,那就是乡亲们所说的“大作家”王蒙。

一位人民艺术家,用他的文字勾勒、渲染出一个文学的世界。而他本人,也在家乡,必不可少地刻下属于他的“王蒙印记”。

龙堂村里说王蒙

在龙堂村,但凡稍微上了些岁数的人,都能准确地指给外人看:“看,就是那里,那里就是当年王蒙他们家的大院……”

70岁的刘国华和82岁的张振兴说起这事时陷入回忆中。据老人们介绍,当年王蒙家住着的是一处规模不小的四合院,现在老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屋子外面“包”着的青砖,老人们强调,是“大青砖”。后来,这处院子,还曾被乡里当过敬老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可惜,那处宅子被拆了。现在已经看不出什么明显的痕迹了。

龙堂村党支部书记齐玉洪说,龙堂村共有700户,2500人,跟绝大多数村子一样,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农业,就是打工了。齐玉洪今年57岁,当村支书当了24年,也由此跟王蒙打过多次交道。他还记得,俩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是村上的民兵连长,只知道王蒙是位“大作家”,但具体写了哪些书,他也不清楚,只觉得这位“大作家”特别朴素、亲切,尤其是一张嘴,竟然用家乡话说:“俺是南皮县龙堂村人。”

这句话,王蒙曾经在多次接受采访的时刻说过。人们也挺好奇,他在村上只待了短短几年,而且正是特别小的时候,他怎么就能如此流利地说家乡话呢?当地有文学爱好者说,也许这就是融入血脉的东西吧!

村上的老人们说,王蒙很小的时候,村上有位李姓村民的母亲,曾照顾过幼小的王蒙。后来王蒙回村,还特意去看望这位村民。这些王蒙与这个村子的联系,如同一条条丝带,被村民们津津乐道。说起这些的时候,他们有着一种浓厚的自豪感:王蒙,是我们村的!

那枚“文学的种子”在流传

龙堂村与王蒙的联系其实还有不少,比如现在仍旧有不少张猛的朋友在跟他打趣:你们村这是出了两位大作家呀!

张猛,龙堂村土生土长,本来跟其他乡间孩子一样。但上小学的时候,作文写得好,那时,教语文的张希林老师教学形式特别活,有一次梨花开了,张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梨花园里,看那些白色的花。张老师还说:“这里就是王蒙家的地方……”作文写成范文,张老师高兴了,还要跟张猛特意多说几句:“咱们村出了位大作家,叫王蒙……”于是,“王蒙”这个名字也就从那时起扎进了张猛的心里。

有一次,张老师递给张猛一本书,“拿回去看吧,这就是咱们村那位王蒙写的!”张猛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青春万岁》。那是乡村少年张猛这辈子读的第一本小说。而那本书,也给张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在那个由文学构筑的世界里,人,几乎凭借着想象力与表达力,变得无所不能。

就是从那时起,一枚文学的种子也被埋进了张猛的心里。初三的时候,他一篇两万多字的小说,竟然发表在了山西一家杂志上,而评点他作品的,是韩石山。他的文学之路也就此延伸开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无论是当老师、秘书,还是现在成为南皮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副校长,他都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那支笔。

也是靠着这份文学的奇妙缘分,张猛与王蒙有过多次的交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紫玲珑》,就是王蒙题写的书名,至今为止,张猛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23万字的长篇小说《狐狸岗,狐狸湾》出版后,张猛趁王蒙回乡祭祖的机会当面呈上。张猛还记得王蒙当时爽朗的笑声:“多写,好好写!”

如今,张猛的一本散文集和一本长篇小说,也正在筹备出版过程中。

王蒙馆:给予作家的崇高礼遇

“王蒙馆”,这是家乡给予一位作家隆重又崇高的礼遇,同时也记录、承载下王蒙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王蒙馆位于南皮县文化艺术展览中心,为仿古式建筑,展陈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区分为王蒙文学馆、“青春万岁书苑”和王蒙艺术馆三部分。王蒙文学馆主要展示王蒙的文学成就,采取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再现以及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立体化形式,展现王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探索者、引领者,用笔记录共和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以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命名的“青春万岁书苑”,收藏了包括王蒙著作在内的书籍3万余册……

南皮县文化展览中心讲解员孙建清晰地记得,那是2018年10月22日,王蒙馆开馆的日子。他也作为讲解员,面对面为王蒙讲解“王蒙馆”。为了完成好这次任务,他没少下功夫。南皮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叶书龙,多年来潜心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与王蒙有过多次交往,特意撰写了讲解词。孙建说,王蒙先生特别亲切、和蔼,他当时抓住机会想求证一个问题,当他说完想法后,王蒙下意识地说“您说,您说”……

一位作家,就这样与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交集,也有了一个承载各自情感的最佳平台。

家乡的泥土与梨树

在一篇文章里,王蒙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词儿。我完全不明白我为什么是沧州南皮人,这说明故乡何处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用“为什么”来讨论的合乎逻辑推理的问题。故乡就是命运,就是天意,就是先验的威严。故乡一词里包含着我的悲哀、屈辱、茫然与亲切、热烈,我要说是蚀骨的认同。

故乡于王蒙,铭刻下这样热烈又深沉的情感。而在家乡人的眼里,也有着各自对王蒙的记录与解读。

张猛忘不了的,是王蒙专程要家乡的泥土。那是2006年清明节期间,王蒙的弟弟回乡祭祖,张猛陪同的时候,得知王蒙特意嘱托,要带些家乡的泥土回来。张猛听说以后,立即赶往龙堂村,在王蒙老宅子后面的梨树园里,他“虔诚地蹲下身子,剥去浮土,用心地将泥土一捧捧的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里”。

齐玉洪记得,王蒙特意要老家的梨树苗,他和乡亲们特意送到了县里转交。

作为“老家人”,叶书龙多次与王蒙见面,他说,无论是为家乡的报纸题词,还是给当地作家的作品题写书名、为南皮一中校庆题写贺词、为广场落成题刻、为张之洞墓园题写匾牌……王蒙可谓是“有求必应”。作为家乡代表,他还在2003年被特邀参加王蒙文学创作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也亲眼见证了王蒙带着家人“组团”回家看望乡亲们时那浓浓的乡情、亲情……

一位作家,就这样以鲜活又丰富的形式,与故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 文/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独①无②﹎2023-12-14 09:25独①无②﹎[吉林省网友]139.148.48.159
    王蒙先生的作品带着浓浓的家乡情怀,让人无比怀念故乡的美好。
    顶1踩0
  2. 我只是一个小学生2023-10-02 08:17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云南省网友]202.69.22.126
    燕都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它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传统。
    顶0踩0
相关阅读
闲话王蒙先生的文章:温故而知新式的重读经典

闲话王蒙先生的文章:温故而知新式的重读经典

是写组织部来的年轻人的那个王蒙先生写的

2023-10-27

名家新作|王蒙散文集《话里有画 王蒙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名家新作|王蒙散文集《话里有画 王蒙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新书由为生活的艺术最好的人际关系我的处世哲学读书又解人遐思五个篇章组成,精选了王蒙谈人生哲理、处世哲学的散文篇目和文学评论、妙语短文,将人民艺

2023-08-17

吴语区的各位 你还会家乡方言么?

吴语区的各位 你还会家乡方言么?

现有将近一亿人使用吴语,吴语区横跨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

2020-08-12

人民艺术家王蒙6句话 读完才懂 为何86岁老爷子能得茅盾文学奖

人民艺术家王蒙6句话 读完才懂 为何86岁老爷子能得茅盾文学奖

这句话来形容股市最好不过,看到别人挣钱,你兴致冲冲而往,等你到了,就成了韭菜

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