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男人因爱犯过的错 能用一生来弥补吗?沈从文说对不起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07-20 03:23:01

相关推荐

男人因爱犯过的错 能用一生来弥补吗?沈从文说对不起背后的故事

今天是正月十六,相爱的人可以一起看月圆的日子。

每个人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如果能够读懂一个过去的故事和过去的人,

现在就可能使得我们更积极面对人生,

然后构建一个坚定的梦想。

说起沈从文,我们会想起那首甜言蜜语的情书:“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

爱情,除了我爱你,还要有勇气地说:“对不起。”

还有含泪沉思地说:“理解你。”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

翻开《从文家书》,沈从文这样对张兆和说:

“我有了你,我相信我这一生才会写得出更好的文章!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些爱与幸福,自然而然会写得出好文章的。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由于种种原因,沈从文48岁的时候他停下了手中的笔,但是他的思考不断,沈从文相信所有的情来自于爱与幸福,他要用一生探索爱与美铸造的幸福。他说:“人老了就会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精神世界里,生命走向尽头,更像是回归母体的过程,蜷缩在羊水里,感受人世间最初的幸福。

问世间,情为何物?首先要有远大的梦想,才会唤醒这情。

沈从文从小喜欢水,他曾经在《从文自传》开头写到“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很巧的是:《水》也是沈从文妻子张兆和兄弟姐妹们筹办的家庭刊物。他们喜欢水的性格,也喜欢沈从文这样如水一样的人。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知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从文自传》

沈从文从自家屋檐下的水滴开始喜欢水,爱看山上的泉水形成了小小的河流,他经常顺着源流走向它流进的辰河,这些水成了沈从文童年浪漫的美景,水是自由的,沈从文思想也是。沈从文偶然也会逃课去戏水,然后伸展手臂穿梭在集市里。

沈从文14岁被母亲送去预备军学校,16岁随着当地军队在湖南境内行动。军队之间运送物资和执行任务都需要用船,船就航行在这辰河汇集到的沱江里,沈从文借助江水了解着沿岸的水土人情,也亲眼看到过军队拉杀无辜百姓后被染红的江水。

沈从文出身“军门之家”。祖父曾经当过贵州的提督,父亲也是军官。从小沈从文被灌输着将军梦,但是乱世无情,父亲因为参与一项刺杀任务未成功被通缉,沈家自此家道中落。

在军队的生活中,沈从文看到军人们闲时打麻将、赌钱,彼此之间尔虞我诈,没有信任。辗转几次的军队生活,使得沈从文看明白这世道,“弃武从文”是他最终的决定。

在芷江县当警察局税务员的时候,沈从文就一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他喜欢契科夫,想要用作家的双眼看这世界,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了解人们隐藏的动机。此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泽淮,以及通过马泽淮认识了他的姐姐马泽惠。

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动情,然而这段恋情并不顺利,最终以被骗1000块卖房钱而告终,也相当于10来万人民币了。初恋以被骗的失败告终,使得沈从文陷入了自责,他并未告知家人,独自去了常德散心、发呆。这次,是水挽救了沈从文伤痛的灵魂,他每天看着人们装船和流经远方的水,心终于放下了,他写信对母亲说:“对不起。”

家人得知他并没有放弃生活,小心而又仔细地回复他:“已经做过了的错事,没有不可原恕的道理。你自己好好地做事,我们就放心了。”

第一次真心对不起的是家人,他说自己用错了心,又选择了逃避和沉默,这些让母亲担心了,让兄弟姐妹们害怕了。

沱江水在泸州附近直接流入长江,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是我们国家的黄金水道,当时,强大的货动量承载着长江沿边人们的期望。望着家乡的水,冷静下来思考的沈从文第一次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他有了更远大的梦想。

水静下来的时候会变得清澈,如镜面一般。老子曾经说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水是向善的,纯真、宁静的美,人如水一样就可以审美,看到美才能产生爱,安于卑下,像水一样深沉,相亲、真诚、包容一切。

沈从文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待机而动,继续学习和成长是十分必要的。想要用文字构建这世间的美好,就需要坚持成长,重铸梦想。寻梦北京,沈从文住在储存煤房间改造的公寓里,他不畏饥饿与寒冷的侵袭,手握住一支笔写了五年水边的故事,再过五年,他的住处又由北京移动到了明朗华丽的海边。

小小的水注定要流入万顷的大海,大大的雨点,装满鱼的河水,承载梦想的长江,它们足够影响着沈从文这个孤独的灵魂。幸亏这流动的水,帮助沈从文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

青岛的海水在沈从文眼里宽泛到了无边无际,还放大了感情和希望,放大了他的人格,有些时候他走在海边,思索已经随着海水涌向的岛屿上,他似乎看到只有风浪作声的石头停留在那里,向他叙述着千万年这个星球的故事。

1934年沈从文完成了经典之作《边城》,文学之光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这篇小说讲述湘西边境县城茶峒与世隔绝的善与美,故事里没有坏人,却因为那些偶然巧合的人际关系讲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

《边城》在爱情里埋伏的隐痛,这正是这部小说背后的真实。也埋藏了沈从文的情感脉络。这篇小说正是后人看清他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例证。

沈从文在现实世界中曾经铭记一段真实朴素的爱情,在《湘西散记·老伴》里,他的同伴曾经看上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十几年后,沈从文故地重游,那个铺子依旧,女孩也一如当年。恍然得知那女孩正是当年同伴的女儿。爱情,第一次让沈从文感受到了神奇,伟大的传承铸就了《边城》翠翠的纯真、聪慧与独一无二的真善美。

圆形的世界里,有美好也会有丑陋。战争之下,农民和士兵首当其冲受到强大的生活压力,他们的质朴、纯真、善良被横征暴敛和俘获人心的坏物质毒害。穷苦与懒惰爬上了他们的身体,一些人在不知命运的忧患中前进。沈从文曾经在20岁的时候去茶峒,他这样描述被战争摧毁的茶峒:“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

这段对比感受成为《边城》爱情悲剧的引线。

《边城》翠翠的名字本义是杜鹃的叫声,在爱情的背后,是得不到幸福的哭泣。当年读者所阅读的《边城》,是新奇的,因为它有与世隔绝的美;同时也是悲痛的,因为大家身处战乱的年代,无时无刻不在悲痛、残酷的现实中。

《边城》的悲情也来自沈从文与张兆和婚前游玩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他们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沈从文看到正在哭泣的张兆和,才答应一定要以这个人物写一篇文章。

幸福的碎片里不全是美好,还有离去的悲伤。

《边城》出版的那一年,沈从文离开了妻子回湘西老家看望病重的母亲,依偎在母亲的床边的沈从文日渐消瘦,母亲看着也很心疼,不想让他背负压力,所以执意让他回去。在给母亲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后,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母亲离世的时候沈从文虽然并未在她身边,但是母亲的真情却活在小说里,他的文集中关于母亲的记录就有上万条,用各样的故事写着善良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所见的人物,所听到的声音,所嗅到的气味,真真实实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情感教育。

后来他遇到的爱人张兆和,张兆和就像阳光一样照着沈从文的一切,让孤独、烦恼、痛苦都无处躲藏。

直到生命走到最后的时刻,沈从文决定不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他对着张兆和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句话不光是对某件事而道歉,是沈从文对于爱情创口的“缝合”。

在沈从文口中,这三个字的分量远远不止于这些。沈从文对张兆和曾经陪伴自己度过的那饥饿寒苦的日子而道歉,为她真诚善良的付出获得不到理解而道歉,以及不止一次的异地思念至流泪而道歉。这句话是沈从文一生的悔恨,它释放出巨大的爱情愿望,希望在人生最后的日子把生活过得圆满、幸福。

二、“对不起”

一个男人因为爱情而犯过的错,能用一生来弥补吗?

弥留之际,上天给了沈从文勇气,他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张兆和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沈从文年长张兆和8岁,他称张兆和“三姐”是随张家弟弟们一起叫的。

1932年暑假,沈从文穿着朋友送他的长衫,手捧着精美的书籍去苏州见张兆和。

沈从文低头走在太阳下,在苏州这个古色古香的九如巷的里,他的影子拉着很长。此时,沈从文不止一次幻想着即将要与张兆和见面的场景,想着想着就笑了。然而第一次敲门后,他只见到了二姐张允和。

张允和曾经在《张家旧事》中回忆与沈从文离开张家的情景:“他沿着墙,在半条有太阳的街上走着,灰色长衫的影子在墙上移动。”

对于刻意“逃避”见面的张兆和来讲,她就像孩子一样与姐姐张允和辩解,最终还是羞答答地去沈从文下榻的公寓见他。

两个人见面就像在表演昆曲一样,言语典雅、行腔婉转。冥冥之中,他们的心里已经认可了彼此。

沈从文被邀请到张家做客,张家的弟弟们特别喜欢这个俊美书生,喜欢听他讲故事。在孩子们之间,沈从文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湘西,和围坐在一起的伙伴们畅想美好的生活,聊天下神奇的事。

“三姐”这个叫法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习惯,这样叫不仅亲切,而且透露出张家的和谐生活氛围与沈从文的天真、浪漫的心境。

谦让的性格使得沈从文很快融入了张家,两个人的爱情在1933年9月9日正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而这句沈从文用一生来说“对不起”,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和无奈呢?

这一切源于他内心无法消化的爱情压抑。《从文家书》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的丰富复杂情感。

“对不起”不仅包含一段故事,背后无奈又要从他与张兆和这段被幸福所淹没的爱情开始说起。

沈从文用了足足4年时间追求张兆和,3年内写了上百封情书。而他们情感开始阶段并非是两厢情愿。沈从文单恋的3年,他是老师,她是学生。在他印象中,他是“顽固”地爱上这个的女学生,她一直没有否认“爱”,只是沉默不回任何来信。

沈从文虽然在北京的求学生活中撰写过爱情小说,还帮助过表兄写过情书,但是他对于爱情还是缺少经验的,因为他并不真实地了解过一个女孩子的内心世界。

猛烈的表白信一封一封落在了张兆和的朋友王华莲手上,开始的2年时间里张兆和没有回复过沈从文一封信。

沈从文甚至想过用生命来“威胁”回信,疯狂的举动引来张兆和的重视,只能通过校长胡适来解围,但是这件事胡适却站在沈从文这边。

快要抓狂的张兆和只有回到家里向姐姐求助。张兆和当时甚至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利用,没有其他。幸亏家里的二姐张允和及时与其沟通,告诉她自己对于爱情的感受,爱情是需要寻找到共同点的,而不是用沉默方式来拒绝。

一个完全不知道如何去爱的老师,遇到了一个对爱情懵懂的“大小姐”。打通他们爱情痛点的方法首先是冷静,而后是建立彼此互通的价值观。

沈从文也一改以往的爱情攻势,他开始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句子写进信里,信在青岛的时候夹带着沈从文用心挑选的贝壳、落叶等自然之物。这些信寄送到了苏州九如巷张家,才开始慢慢地融化了张兆和的心。

在青岛,沈从文刚开始收不到回信的时候也是是受困于爱情的,他无法找到关于爱情的美好,只有走到了海滩上,看着海才有些许感觉。就在此时,他也尝试过学习去爱一个人,在一次看着玉兰花时候,遇到了一位拉琴的女子,并开始琢磨着爱情这个东西。

后来多次相遇,又与这位女子一同在山顶看云雾几个小时。这些感受都在帮助沈从文找回爱情的美好。他并没有继续向这位女子表述真情,而是把这次“偶然”写进了《水云》和隐藏在诗中。

有了这些经历,使得沈从文更勇敢去爱了,才会出现这段开头的苏州之行,最终确定了他与张兆和的婚姻。

而婚后的生活,他们十分幸福,彼此发现对方更具有魅力的一面。即使短暂的相离都要以书信联系着彼此的情感。

但是快乐、幸福的时间长了,人的不满与压抑都会隐藏起来。

真正要说“对不起”的故事起初源于令沈从文陶醉的一个女人,沈从文散文《水云》中描述过的这次“偶然”相遇。对于沈从文来讲,第一次相遇只不过是一个巧合,然而我们却从对方的名字中看出来这个巧合“相遇”背后的故事。

这个女子笔名高青子,她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那个年代写文章快捷的出路需要有贵人相助并发表,所以高青子的名字也是特意设计过的。她写过小说《紫》的主人公是“璇青”,这个名字加上高青子的组合就是沈从文常用笔名“璇若”。她想借助沈从文来帮助自己,所以打算吸引这个俊美男子。

这样的猜测主要源于高青子创作小说《紫》的故事内容,这部小说讲述八妹的哥哥与两个女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还细致描写了这个男人订婚不久,便发现了人生中的真爱。这些故事的人物可以在沈从文的生活中找到对应。

这些只是引子,真正让沈从文醉心于高青子的是:他在高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孤独、压抑人生的倒影。高青子有坚定学习的梦想,还用心说出了自己对于美与爱的追求感觉。

第二次见面仅相隔一个月,高青子这次打扮就像是从他的小说里“活”在了现实中的人物,沈从文这次与她相见终生难忘记。高青子身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

高青子的装束是刻意模仿了沈从文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并无时无刻向沈从文暗示着这些都代表一个女子想要邂逅并相爱的欲求。

一来一往的关系,沈从文虽然并不隐瞒,反而把这种“爱和惊讶”的情念感受记录下来,后来编辑发表了一个心理故事《看虹录》,其内容描写一个男性孤身前往漂亮的妇人房间“谈话”,其中出现了多次性暗示。

这样的做法,沈从文认为是想要表现出一种自由情感释放,但这些对自己和家人却是无解的痛苦。

沈从文多次寻求朋友们帮忙寻找解决办法,然而朋友们虽不赞成他这样自由地去想,却也只能劝导其节制而已。

而就在张兆和待产的日子里,这个消息传入了她的耳中,此事使得张兆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高青子用美丽和幻念吸引着沈从文,而这份“灵魂出轨”确实在不恰当的时间掀起了波澜,沈从文与高青子的思想碰撞恰巧又是张兆和不愿意提及的那些肉麻话。

这次他苦闷地找到林徽因哭诉。

林徽因看着沈从文像孩子一样哭着说着自己的感情困扰,林徽因便开始从文学、人生方面开导他,她说沈从文这次犯的错是:“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可我又禁不住觉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么迷人和讨人喜欢!而我坐在那里,又老又疲惫地跟他谈,骂他,劝他,和他讨论生活及其曲折,人类的天性、其动人之处和其中的悲剧、理想和现实!”

那次深谈,林徽因劝他斩断情丝,主要是停止想象,爱情需要的是真诚。沈从文太喜欢把自己认为美丽的事情幻想在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身上。所以这次的倾诉给予沈从文勇气找张兆和坦白。而一直受尽了委屈的张兆和并没有能马上理解沈从文的话,她生气了,回到了苏州。

高青子带来影响恰巧是一缕美丽温暖的线条,贴在了沈从文伤痛的阴影上。念念不忘使得沈从文淡化了对张兆和的包容,甚至留下刚刚产下长子的张兆和一个人留在北平,自己只身前往昆明。就在昆明,他再次与高青子见了面,本应该节制的事情,又一次掀起了大波浪。

然而高青子这个美丽的“虹”只是照亮沈从文的一个弱点而已,生活中还有更多值得怀念与展望的美好。就如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信中写到: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这里的情感不光只在一处发光,沈从文慢慢地也开始懂得生活的意义,选择与这种短暂的愉快彻底地决裂。

林徽因说:“要生活,没有感情的生活简直就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

感情的珍贵不能光在于无法忘记极端快乐和幸福。最愉快的事情是双方在生活中都有了最透彻的了解。是一句话可以打入人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心头的感觉。沈从文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伤害了自己最爱的人,所以不仅在后来的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歉意,还用真诚的态度说:“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这十年,是沈从文承受着人生最痛苦煎熬的十年,他停笔了,为了保全自己的纯真理想,甚至尝试过了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一直到沈从文去世,这才被说出来的“对不起。”包含了因自己的倔强给张兆和带来的伤害。

一个男人因为爱情而犯过的错,能用一生来弥补吗?能,只要你愿意用一生的时间。

沈从文在1987、1988连续两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在1988这年,瑞典文学院致电我方大使馆的时候,沈从文的身份和信息已经永远的埋在地下。

在追悼会上有粉丝会哭,张兆和会劝导大家:“别哭,他不喜欢人哭。”

沈从文的好友巴金看着好友安静地躺着,他这样说:“没有一滴眼泪,悲痛却在我心里,我也埋葬了自己的一部分。”

三、我理解你

张兆和含泪翻看着沈从文的遗物,厚厚的一叠纸,她一个个仔细地翻着,看着,泪水不禁掉了下来。

张兆和,出生在合肥,是合肥四姐妹之一。后来张家举家搬到了苏州九如巷三号,张兆和作为张家的三小姐,是一位最聪明好学、最勤奋的才女。叶圣陶说过谁娶了苏州九如巷四姐妹中的一个,就可以幸福一辈子。

小时候的张兆和调皮得很,脸黑乎乎的,全身也胖乎乎的,不愁生病。

没有人同她玩,她就一个人调皮。张兆和在《儿时杂忆》中说自己是命中注定不受欢迎的女孩子,所以才有了无足轻重的想法,自由自在,没有人特别关心。张兆和特别独立,主张正义,痛恨恃强凌弱的人。

张兆和有着纯真、爽直、善良的性格,她爱上沈从文并非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是随着自身认知的提升而获得这份爱的。

从一个对爱情懵懂的女孩子,到一个家庭主妇,张兆和为沈从文奉献了自己的青春。那个在学校里总拿第一的“率真”女子,真正被爱情融化以后,甘愿承受一切的困难。

他们家来访者向后人这样表述自己的感受,来到沈从文的家,会让人感到清新、舒畅,沈从文与张兆和说话谦和,为人低调,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们仍旧会帮助文学爱好者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动荡年代,这两个人还要拿出收入的一大部分钱资助办学。

对于张兆和来讲,爱情需要坚守和付出。

他对于自己丈夫沈从文曾经遇到的困难这样说:“路很苦,这条路,我从未走过,想象不到是什么情形,总是辛苦就是了。”她无时无刻都在尽力理解丈夫遇到的困难。

可在于沈从文对于爱情分心的事情上,她并没有糊涂。适时离开沈从文回到苏州老家,在此期间还请求亲友来帮忙解决问题,给高青子找一个好的对象。

在沈从文最后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张兆和原谅他的无奈与沉默。可是张兆和没有点头,沈从文虽说带着遗憾离去,但总归有勇气说了“对不起。”

沈从文离世以后,张兆和整理文稿的时候,才慢慢读懂沈从文内心所想,之前的沉默的话语全部跃然纸上。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中,张兆和特别写到,让后人了解一个真正的沈从文: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迟到的理解,治愈不了深痛的伤疤。“悔恨”无法全部释怀,但却也能在一个人心中诞生全新的爱。

晚年的张兆和除了照顾孙女沈红以外,家里事全是自己操劳,他喜欢照顾自己心爱的奇花异草,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勿忘我”花,张兆和给予它的评价是:无他,人品中至上者也。

勿忘我背后有着这样的一个传说:

相传一位骑士和恋人在河边约会,骑士看见河边的蓝色花朵,恋人很喜欢,骑士不顾危险去摘花,结果掉进河流之中,在快掉下去的时候,他把花扔向恋人,喊出:“不要忘记我”。从那以后,恋人就把花别在头发上,以此纪念爱人。

张兆和把对沈从文的爱寄托在花朵和整理的文稿里,嘱咐下一代人继续完善沈从文的作品。

2003年,张兆和弥留之际,有人拿着沈从文照片问她,而她却含糊地说不出来名字。

记不住的背后是选择性地忘记,还是刻意埋藏着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痛,这些似乎都不重要的,他们的爱情至始至终都相互陪伴与付出过,只有经历才彰显真诚,坚定。

爱,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理解不同。

但只要懂得用勇气为对方付出,就足够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ZHUORAN2023-12-14 03:57ZHUORAN[黑龙江省网友]103.25.218.108
    @梦幻手机沈从文说对不起背后的故事,或许是一个深藏多年的内心痛苦和悔恨。
    顶2踩0
  2. 梦幻手机2023-10-01 15:40梦幻手机[山东省网友]122.189.215.215
    男人因爱犯过的错,能用一生来弥补吗?或许真正的挽回应该从内心开始。
    顶0踩0
相关阅读
沈从文:说了上美丽的爱情话语 但终却把他的婚姻变成了一地鸡毛

沈从文:说了上美丽的爱情话语 但终却把他的婚姻变成了一地鸡毛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三姐张兆和她第一次想到的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爱情和婚姻

2023-05-20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这封情书 试问哪个女人读完后 能够不动情?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这封情书 试问哪个女人读完后 能够不动情?

那么年代,怎么说呢?就如木心所言一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2016-09-19

当“天真”遇到“心动”:老舍和沈从文在感情上是如何抉择的?

当“天真”遇到“心动”:老舍和沈从文在感情上是如何抉择的?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又要面临一个终极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置原配

2011-03-23

沈从文:胡适称赞他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两次提名诺贝尔奖!

沈从文:胡适称赞他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两次提名诺贝尔奖!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始于1928年,当时26岁的沈从文被胡适看中,邀请他在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任教,在这里,来自小地方的沈从文爱上了当时公认的校花,18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