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如何把自言自语 仿说变成有用的话

时间:2023-07-08 05:59:01

相关推荐

如何把自言自语 仿说变成有用的话

你正在被下面这些问题困扰吗?

孩子喜欢给别人问好,但由于当前能力不能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他在公交车上会突然向旁边人问好,连续问,有时会得到回应,没有回应时挺尴尬的,怎么做比较恰当?

小朋友语言能力还不错,可以听从长句子指令,语言长度也达到了7个字左右,但主动性语言很少,互动语言也以仿说为主,如何让语言沟通更有效?

孩子自言自语相当频繁,已变成自我刺激,个训课上老师要不停地做“嘘”的动作才可以控制一小会儿,如何干预不分场合的自言自语?

孩子还处于发音仿说阶段,这个阶段怎样体现功能性语言教学?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得不提一个家长非常期待孩子拥有的能力——功能性社交语言,把语言运用在合适的社交场景中,发挥其最大功用。对于语言能力还不错的孩子,功能性社交语言能帮助他开展更有效的沟通。

与此同时,哪怕孩子只有一些模糊的发音,或只会说一两个字词,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练习,为他的语言赋予一些意义。

围绕“功能性社交语言该怎么教”的话题,来自ALSO·IN南京中心的督导芦静老师从日常生活中的有用语言有哪些?如何习得这些语言技能这些问题出发,跟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实用的分享。最后,静静老师送出语言教学的四字锦囊,希望家长常用常新。

芦静(BCaBA)

ALSO·IN南京中心督导

特殊教育从业12年

文|芦静

用得着的功能性社交语言有哪些

语言运用在社交场景中才能发挥最大功能,开篇明义,什么是功能性社交语言呢?

家长可以把握住两个关键词:“语言”“有用”

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哪些语言属于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社交语言,大致可分为五方面:

01表达需求

谱系孩子需要具备的基础语言能力,当孩子自己有想法和要求时,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时,其行为背后都是有功能和原因的:不知道如何跟大人说清楚自己需求,或哪里不舒服了,所以他用一些非常直观但又很擅长的不恰当行为来跟家长提要求。当他拥有了表达需求的语言技能,他的吃喝拉撒、冷热疼痒、拒绝性的需求以及难过、生气等情绪,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02回答问题

常见问句形式——

1.接字、接词

大人问上句,孩子答下句,有的孩子一开始并不明白,大人说一些句子是想跟他保持一个一来一回的默契。

2.回答简单的问题

最常见的是名字、年龄、XX东西是干什么的、爸爸妈妈在哪里等。

3.是非、选择问句

“这是手机吗?”“这香蕉还是苹果?”孩子一开始学习这些时难免混乱,他不明白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要回答什么?可能认为“拿手机是让我命名吗?”

03主动提问

很多孩子处于被动式提问,你问他答,很少主动发起。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跟小话痨一样,喋喋不休一直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本文以第一种情况为主,日常生活中教主动提问从哪些方面入手?

1.关于“什么”的提问。

在孩子想分享信息时或有疑问时,孩子主动跟我们做一些沟通,比如问“这是什么呀?”

2.关于“谁”的提问

他对人有感知时,比如发现了陌生人出现在某个场合,孩子会问:“妈妈,那个人是谁呀?”如果他对人不是特别感兴趣,可能会提问跟他息息相关的物品:“妈妈,我的小汽车被谁拿走了?”

3.关于“哪里”的提问

想玩手机/想看动画片时,问“手机在哪里?”“遥控器去哪了?”

4、解决问题

需要帮忙的时候,找到对的人说对的话。

5、维持谈话

高阶语言能力。

如何勾起孩子“想要”的欲望

接下来,我们谈表达需求的语言技能如何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动机、沟通技能。本部分主要谈动机的构建。

“帮我拿下纸巾”“给我递过来手机”你什么时候会讲这些话?一定是你有需求的时候。

想和想要是非常重要的,“想”就是动机。因为对某个东西有动机,才会用我的沟通技能跟你沟通,获得满足。如果没有动机,就去构建。

简单说就是,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我们才会引导他去沟通,只有沟通恰当,才能得到这个东西。

延伸出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想要呢?你是不是常常感叹:“我的孩子好像无欲无求,啥都不喜欢。”

此处,以孩子特别喜欢的鸭子来举例。

第一个层面:

鸭子在嘴边(前提:孩子没有吃饱)

我们创设的条件是:

孩子看得到、摸得到,甚至香味也闻得到,但就是得不到。此时,香喷喷的鸭肉近在眼前,孩子想咬一口的动机非常强烈。

第二个层面:

鸭子在旁边。(前提:孩子没有吃饱)

我们创设的条件是:

鸭肉离孩子有点距离,他看得见的,但摸不着、得不到。孩子动机可能没那么强,他可能会从不同的方位搜寻一下鸭肉。

第三个层面:

有鸭肉,没筷子(前提:孩子没有吃饱、会用餐具吃东西)

如果孩子习惯了用餐具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提出拿筷子的需求。

这是一个递进的情境设置,第一个层面的动机强大而直观,慢慢变成需要孩子思考、主动沟通,能力逐渐进阶,家长可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安排合适的情境。

有语言和没语言的沟通技巧

本部分谈表达需求的语言技能中,第二个关键要素——沟通技能

这里的“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考虑到没有语言的孩子,所以,沟通技能的培养也分两种情况——非语言沟通行为和语言沟通行为。

01非语言沟通行为

第一个就是眼神

我们希望当孩子有需求时,不是直接上手去拿,而是可以看看人,再去看看物品,有一个眼神切换。包括我们一直提醒孩子“看着别人说话”“眼睛呢”都是在提示孩子用眼神交流。

教学技巧——先看人,再得到。

参考鸭子的例子,先构建起孩子的动机,第二步就是要求他看人,“看我一眼,我就把想要的东西给你”反之,没看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观念:这个东西是我给你,你才得到的,而不是你自己拿的。

眼神引导技巧:

给—给—给—不给:小饼干分成10份,给一点,给一点,突然中断,他没有得到饼干,可能会疑惑,大概率会有抬头看的行为,当他的眼睛看过来,就给饼干,强化这一行为。

物品吸引的方式:娃喜欢手机,大人拿手机在他眼前晃一下,当手机停留在他面前时,他很有可能在看到手机时,看我们的脸。

注意:该方式不能总用,你可能发现,当孩子特别痴迷于一个物品时,他很可能看的是物品,而不是你的脸。

从玩游戏开始:先不提要求,而是跟孩子玩起来。比如孩子喜欢听妈妈唱歌,一唱孩子就很开心,眼神就可能看过来。这时,我们可以把他喜欢的东西往他眼前一晃:“你想要小车吗?给你!”

还有一些小游戏可以直接做眼神引导,比如说:《小蚂蚁爬爬爬》,我们在有意识地拖音和延迟的时候,因为孩子期待我们挠他的痒痒,期待又紧张,眼神可能就过来了。

非言语沟通行为的第二个就是手势。孩子想要的时候,会拉拉我们的手,指一指某个东西。

02语言沟通行为

1)发声的语言行为。

孩子语言沟通初期,有一个只出声音不会说字的情况,但他会用手指着说“啊啊啊”,我们就知道他想要。日常中要注意引导这样的发声,为这些发声赋予一些功能和意义。

比如说,我们恰巧在提问:“宝宝,你想要什么呀?”然后,他发出了一个音“o”,我们可以回应:“你想要的是‘葡萄”对吧?”虽然说他说的不是“葡萄”,但声音和葡萄之间有一些联系,所以我们可以假装这个声音就是跟葡萄而来的,这样的话,不管他是自言自语还是定向发声,都会有一些功能性。

2)音、字、词、句子。

接字、接词(接歌词、接诗歌;数数)

目的:让孩子注意到有人;注意到有人唱/说什么;别人停下的时候,你要回应;回应要在一个频道上,最终形成一来一回的语言交往意识。

接字和接词的先备技能:熟悉、能说。

接的内容一定是孩子熟悉的,耳熟的,但不强求全部自己唱出来,哪怕孩子具备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语言能力,也能玩这个游戏,“两只老——”只接“虎”字。甚至,孩子不会说字,只发出声音也可以,最重要的是他在停下来等你,发出声音跟你做回应的意识。

接字接词的引导技巧——

1

确保选择的内容孩子不排斥

2

获取孩子注意力

3

给孩子恰当的要求。

4

提示:需要的话,第三人示范。

关于第四点,第三人示范,尤其涉及到复诵时,有的孩子会重复大人前面的话,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一个人容易越说越乱,这时候由第三个说出来,示范效果更好。如果没有第三个人在场,可以尝试用视觉提示的方式告诉孩子。比如“两只老——”到“虎”字时,给孩子打个节拍,指他一下。

生活中,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也可以搭配使用,比如,当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说:“我想吃苹果。”同时用手去指苹果。手势、眼神、语言相互结合,孩子的社交就会越来越自然、灵活。

回答问题的引导技巧

想一想,小朋友走出家门,随时都可能面临大人/同龄伙伴主动发起的很多问题,“你叫什么名字呀?”“几岁啦?”都需要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时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有的甚至扔给你一堆火星语。

回答简单问题的先备技能——

1.认知理解能力。

包括物品、动作、颜色、形状、功能等;区辨命名能力。

2.语言能力。

此处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

回答简单问题怎么教?

※其中,关于新旧问题的搭配与占比:

孩子一混淆问题就开始有一些错误反应,这说明他在做不熟悉问句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犹豫,这个过程,我们是多练习新句子,跟旧的做混搭?还是多说旧的,突然问一个不一样的问句,有一个对比反差,以上两种方法怎么安排,可以根据孩子习得的速度决定。等孩子熟练之后,则新旧混搭,没有规律。

※关于提示:

1)强调问句关键信息。

比如,“这是什么颜色”,把重音放在“颜色”或者“色”上面时,有一些孩子能够观察到这种重音的变化。提示孩子,我换问题了。

2)根据情况进行语言提示。

确保孩子注意力在线,指认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有的孩子不提示,就会说出一个错误答案,这时候语言提示的作用是避免他说出错误答案,也可以第三个人示范。

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怎么教?

先备技能——

1.认知能力;2.语言/非语言能力。是非的问题可以用语言回答,也可以点头等表达。

是非问句引导策略:

1)先指认/命名,再回答;

2)适当的语言/手势提示;

3)适当的是非混淆,给出反馈。不能让孩子摸到是非的规律,“是”和“不是”要搭配好。

选择问句引导策略:

1)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进行选择。

比如,给孩子选择偏好物时,可以让孩子选一选,给他出示可能喜欢的物品,“喜欢小火车还是积木”,通过这样的视觉提示,让他知道,二选一,才是对的。

2)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从两个变成一个。

比如,孩子最喜欢手机,对他说:“你想要手机还是牙刷?”这考验的是命名能力。理想效果是,即便孩子看不到他喜欢的手机,也能按照他的喜好回应我们的问句。

有个教学方法,比如,妈妈说:“现在是休息时间了,你想要手机还是牙刷?”如果娃回答“牙刷”,那就给他牙刷。

3)两者差异由大变小。

起初,选择物的差异可以大一些,比如纸巾和滑板,后期,两者差异可以变小或者变成随机的,比如滑板和自行车。

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提问

先备技能:

1)有动机。

如果孩子喜欢小汽车,有可能问:“谁拿了我的小汽车”;如果他对某个人有好奇心,可能会问:“这是谁呀?”

2)要有一定语言能力。通常,问句是一个比较长的句子,如果太短,问句的内容可能不够丰富。

主动提问的引导技巧:

1)创造动机——

先给孩子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突然没有了,或者找不着了,他可能会问。

2)提示——

语言提示:你可以帮他说出来,或辅助做示范。

视觉提示:当你教孩子说“这是什么呀?”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以为你在问他问题,而给你一个答案。不如给孩子看一个他不认识的、奇怪的东西,你再问“这是什么呀?”孩子回答不出来,反而会问你。

或者,孩子认识字的话,把这个问题写下来。总之,给他一些视觉提示,把这个问题说出来。

语言教学四字锦囊

锦囊1 看

看孩子玩什么;

看孩子怎么玩:

看孩子吃什么:

看孩子拿什么;

看孩子看什么。

目的:找动机

锦囊2 引

引孩子看人;

引孩子指指;

引孩子发音;

引孩子说话;

引孩子回答。

目的:要回应

锦囊3 多

多让孩子看

多让孩子指

多让孩子说

多让孩子见人

目的:养习惯

锦囊4 用

用:个人需要

用:生活场景

用:学校场景

用:其他场景

目的:做泛化,成自然

总之,语言,还是有用的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格格不入2023-10-20 17:17格格不入[西藏网友]101.101.64.165
    自言自语和仿说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如果能够转化为有益的言论,就能够成为有力的沟通工具和思维整合的方式。
    顶0踩0
相关阅读
别让不经意的话 变成伤害孩子的“言语暴力” 父母需要牢记

别让不经意的话 变成伤害孩子的“言语暴力” 父母需要牢记

小强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家时,他看着表情严肃的父母颤颤巍巍地拿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当父母看到30分的试卷,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直到他们再也无法忍受

2023-12-05

想要成功 你首先得学会这句哑语

想要成功 你首先得学会这句哑语

但是真正到了几年后,到了今年年底,到了明天晚上,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得,却远远没有计划中的事情多,有时候甚至什么也没做,所谓的计划也只是自己一时心

2018-05-27

教你一招:如何用古诗词优雅地“怼人” 分分钟变成文艺青年!

教你一招:如何用古诗词优雅地“怼人” 分分钟变成文艺青年!

古往今来那些诗人,他们写诗作诗,无非是为了寻求一份心灵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宣泄

2023-11-28

他的自言自语 让我想到了自己

他的自言自语 让我想到了自己

导读:我又想到了,十多年前,我见过一个被冻死的人,我还写了诗歌活鬼。而今天,我写下了自语者。我是自言自语的人,他是自言自语的人。自语者灵遁者我

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