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古代简陋的通缉令画像 如何能捉住凶徒?凭底下这句话足矣!

时间:2023-06-28 06:02:01

相关推荐

古代简陋的通缉令画像 如何能捉住凶徒?凭底下这句话足矣!

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法家思想便开始在我国历史上兴起。而事实证明彻底完成变法的秦国,也确实是逐步走向了强盛,最终秦国才能够有实力横扫六合一统华夏。自此以后,虽说到了汉朝时期的时候,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轮番得到了大汉王朝的青睐。可法家依法治国的观念,确实是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了下来。

此后,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有了自己的法律。譬如,唐代长孙无忌等奉敕撰的法律典籍《唐律疏议》(亦称作《唐律》和《永徽律疏》),便是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成文法之一。还有明朝的《大明律》同样也非常著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对清代乃至后世皆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的这个历史话题,就跟我国古代的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便是我们经常能够在古装影视剧作中看到的“官府通缉令”。相信许多朋友在了解一段历史的时候,除了研读与之相关的历史书籍之外,另一个最常用的用的方法便是去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了。

而经常看古装历史剧的朋友,一定多多少少都见过这样一幕情节。那便是古代官府在抓捕犯人的时候,除了派官差在可疑地区搜捕之外,另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让人在街口、城门处张贴罪犯的“海捕画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通缉令),通过群众的举报来获得罪犯的踪迹。

当然,这可不是小编在这里拿电视剧的剧情来糊弄大家。因为,关于古代官府通过张贴通缉令来抓捕罪犯的做法,历史上就曾有过明确的记述。根据《幽闺记图形追捕》原文记载:“奉上司明文,遍张文榜,画影图形,十家为甲,排门粉壁,各处挨捕。”

另外,在《东周列国志》的七二回中也曾这样记载道:“平王悉从其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这两部古籍中所提及的内容,便都是以“画影图形”的方式来追捕罪犯的具体情况。

不过,我们都知道古代绘画的主要工具就只有毛笔这一种东西。而且,古代国画的技法又多以“写意”为主。再加上如果案件发生在郡县甚至更为偏僻的乡野之地,那么想要找到一个画功了得的画师则更是非常之难。所以,一般古代官府张贴的通缉令上面的罪犯画像,最多也就只有一些明显的面部特征而已。

因此,大部分观众对于古装影视剧中官府张贴出海捕的通缉令之后,罪犯没过多久就能被捉拿归案的情节,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点儿怀疑。毕竟,一般来说古代通缉令上的罪犯画像都十分的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画得非常随意)。那么官府究竟是如何捉住的凶徒?而罪犯又怎么会屡屡因此落网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古代官府能用这么简陋的“通缉令画像”抓到罪犯,仅凭画像下面的一句话就足矣。一般来说,古代官府的通缉令除了有罪犯的画像之外,经常还会在画像的旁侧或是底部标注一定“悬赏金额”。而这正是官府总能通过“通缉令”抓到罪犯的秘密所在。

因为,通常官府在通缉令中标注的悬赏金额都非常之高,而这对于广大的平民百姓那可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当广大的平民百姓不约而同地一齐行动起来的时候,官府得到罪犯行踪的几率也就大大提高。

总得来说,古代通缉令上的罪犯画像只不过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实际上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只不过是标明悬赏金额的那一句话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清风太多愁2023-12-10 06:25清风太多愁[宁夏网友]203.27.15.168
    但凭底下这句话足矣,看来当时也注重文字的力量啊!
    顶9踩0
  2. 恒达2023-09-18 18:13恒达[山西省网友]203.56.227.137
    古代简陋的通缉令画像,真是有点原始呢!
    顶2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