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杨振宁被毛主席折服 祝主席万寿无疆 主席:这句话不对 不科学

时间:2023-06-26 04:58:01

相关推荐

杨振宁被毛主席折服 祝主席万寿无疆 主席:这句话不对 不科学

前言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七日,暮色渐深,余热依旧在首都北京炙烤。

此时,在这座古城正中的中南海游泳馆毛泽东主席的卧室里,一片清凉。

毛泽东这个房间的主人,静静坐在沙发上,几十年岁月的沧桑同样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情地侵蚀痕迹,但英雄暮年的壮怀仍然如初。

图丨晚年的毛主席依旧奋战在工作一线

仅在一年前,他又一次以中美建交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他惊人的手笔。

又一次,毛泽东用自己的双手来结束了一个历史时代,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法学家马尔罗对尼克松说:“你要会见的是一位命运特殊的人,毛泽东正在上演他生命的最后一幕。”

现在,最后一场戏的其中一幕就要上演了。

毛主席用几句话,就影响了这个人的下半生。

与毛主席相见之初

中南海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辆汽车稳稳地驶进了中国最高权力中心,坐在车上的是五十一岁的杨振宁博士。

有时,他从窗户里往外看,又往旁边看一看在他身旁正襟危坐的昔年恩师,今天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而他自己就要在周培源的陪同下去拜见毛泽东主席。

图丨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不知道是渴望激动,还是心情紧张,杨振宁竟感觉自己的呼吸也急促起来。

多少年来,自己经历了多少大阵仗,从不曾如此紧张过,就连当年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发奖仪式领奖台上,也不曾有过像今天这样的兴奋心情。

每一次,杨振宁都会想起他将要见到的这位伟人,他在几十年的时间中,用他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了震惊世界的巨浪。

这位他既崇拜又敬佩,又有几分敬畏的伟人,实在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激动多于紧张,还是紧张多于激动。

图丨年轻时潇洒的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得到毛主席的亲见,还给他这么大的礼遇,让他坐车进入中南海。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16岁时以超凡脱俗的学识被当时的西南联大录取。

六年后,他在西南联大的清华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西南联大附中执教。

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致礼的爱女杜致礼,但那时的杜致礼还只是他的学生。

一九四五年夏天,杨振宁离开中国前往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图丨杨振宁旧照

来到美国后,杨振宁获得了著名的原子物理大师费米的机会。

他听从老师张文裕的建议,考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并取得了博士学位,而后进入了由奥本海默主持的,汇聚了当时世界物理学精英所在的普林斯顿学院。

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量子物理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杨振宁就是与之相伴而生。

在1955-1956年间,宇称不守恒成为现代物理学中一大难题,杨振宁与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全新的想法,并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明。

图丨李政道(左)和杨振宁(右)的合影

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物理学弱作用理论的基石。

正是因为这一卓越成就,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立刻就成为世界名人。

在此之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都向他发出了访向的邀请。

到了1962年,借杨振宁到日内瓦讲学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执教上海同济、复旦两校的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来到日内瓦。

杨武之向杨振宁介绍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新中国思想,杨振宁对10多年前一直抱有怀疑态度的父亲问:“你现在说的话和几十年前教过的不一样。”

图丨著名数学教育家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

杨武之教授对杨振宁说:“你怎么还不懂,我想告诉你,我们今天要否定很多过去认为正确的,而实际上是错误的价值标准。”

这些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杨振宁,对杨振宁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从那时起,他对新中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他牢记了杨武之教授对他所说的:“眼睛要放远点,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

1971年,在美国的杨振宁敏锐地感到中美之间冻结多年的坚冰正在开始消融,美国国务院正式解除了美国公民不可到中国旅行的禁令。

图丨杨振宁和母亲罗蒙华

杨振宁认识到,他期待多年地重回故乡,重见他的家人、亲戚、老师和朋友的机会来了。

他迫不及待地乘坐飞往法国的飞机,最终抵达上海,成为美籍华裔学者踏上中国故土的第一人。

那时候,从美国来到中国大陆的学者中,他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一位。

他参观了上海大学,回到了家乡合肥和首都北京。

站在长城面前,他深深地感受到,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坚韧的文化象征。

图丨杨振宁在北大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胼手胝足的结晶,是他们对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

虽然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多样,但中华大地历经了繁盛和衰亡,尽管它曾经历过多次内战,朝代更替。

但贯穿世界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心中也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合则盛、分则衰的道理所在。

在中国走向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贡献。

为此,1972年再次回到中国,并于1973年再次回国。

图丨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右)

但是杨振宁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有如此荣幸,在他第三次访问中国时,得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这是全世界人民都深爱着的共和国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干什么呢

不知道何时,汽车已经悄悄地停了下来,一路上一言不发的周培源向杨振宁微笑了一下,招呼着:“到了。”

杨振宁走下车来,周培源陪着他向前走去。

面前一个瘦削修长的身影向们迎了上来,杨振宁立即认出自己面前是共和国的周恩来总理。

杨振宁和周恩来已经见过很多次面,一九七一年他初次访问的时候,周恩来为他举行了宴会。

图丨杨振宁第一次见周恩来总理

一九七二年七月,杨振宁第二次回国,周恩来在郭沫若、刘西尧等十多位专家、学者陪同下与他会面,并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宴请他。

同时杨振宁还记得,在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提出的,希望中国推动学习和研究基础理论的建议,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

周恩来总理在事后告诉身边的人说:“杨振宁讲话实在,毛主席看了他的讲话后都称赞他。”

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关注下,周培源等科学家才得以排除万难,在北京大学知名学校开始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实验。

图丨杨振宁教授和周恩来总理握手

周总理同杨振宁和周培源打了招呼,就领着他们向一个房门走去。

一边走周总理一边对杨振宁说:“主席在他的书房等你呢。”

在谈话的时,他们已经走进了屋子,那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的书架上放满了书籍,桌子上、地下也堆满了书。

这可说是名副其实的书房,也可说是学者的隐居之所,但唯独不像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袖的会客厅。

但是实际上,这里却是各个历史风云变幻的中心。杨振宁在周恩来引领下,走进这座属于毛泽东的屋子。

图丨毛主席的房间

一进门,他就看到了那张自己已经从电影、画报、照片中无数次熟悉的面孔。

此时,毛泽东主席正从沙发上站起来,迎接远方来客。

“主席,这就是杨振宁博士。”周总理向毛主席大声介绍着。

杨振宁急忙抢上一步,握住了毛主席的手。

这一次握手,虽然不会像一年前在同一个地方,毛主席所握住的那双穿过历史风云,向他伸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手那样震惊世界,但却有着另一番重要的意义。

它表现出中国最高领导人对科学的热情,对学者的尊重,对这位中美友谊之桥的修建者的欢迎。

图丨杨振宁和毛主席握手,代表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科学的热情,对学者的尊重

“你是一名物理学家,对物理学有贡献。”热情洋溢的毛主席一见面就招呼杨振宁等人坐下,便一口称赞地说:“你还小嘛!

“我51岁了。”杨振宁说着就坐在那宽大的沙发上,这时他激动不安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杨振宁打量着这间书房,一张简陋的木床摆在一个角落里,沙发宽大舒适,还蒙着花格式布套,毛主席坐在旁边。

二人之间相谈的话题,很自然就从客人杨振宁所熟悉的物理学开始。

毛主席首先关切地询问杨振宁光量子是否可分的问题。

图丨毛主席和杨振宁亲切地交谈着

当杨振宁用物理学的术语向毛泽东解释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时,毛主席风趣地插进话来:“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干什么呢?”

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毛主席早在50年代就已经提出。

虽然那时的科学界仍普遍认为这一问题难以解决,但毛主席却已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明确地对李四光、钱三强等中国科学家表示,原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还可以再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他认为现在实验条件有限,因而这一思想还无法证明,将来实验条件增加了,将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

图丨晚年杨振宁讲课的样子

毛泽东的这些谈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恩格斯和列宁,有关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给现代物理学及其拓展课程以方法论的启示,对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今,他和杨振宁谈起这个话题,再一次用他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寻找自己辩证思想的依据。

“据说公孙龙(约公元前320-350年)和惠施(约公元前370-318年)是诡辩论者。但是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这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还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地球哪里算中央呢?惠施说过:‘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赵之南是也。”

图丨毛主席在打乒乓球

倚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这时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哲学思辨之中。

毛主席轻轻地用手比划着:

“比如马是什么马,公孙龙就说过:‘白马非马。’马有白马、黑马、大马、小马,还有日本的高头大马、非洲的斑马,但是看不见那个‘马’呀。又比如人,有男人、女人,男人是人,又不是人;或者女人是人,也可以,可你是女人吗?所以又看不见‘人’。”

突然间,毛主席仿佛突然从自己独特的辩证哲学王国里走出来,向杨振宁笑着说:“我是经常吹这些,你们大概不愿意听。”

图丨晚年的毛泽东主席依旧在接见客人,与客人畅谈天地

杨振宁摇了摇头,他静静地听着毛主席说古论今的思辨,过了许久才以敬佩的口吻对主席说道:“主席您看得很远,看到了社会的将来,您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这很重要。”

毛主席点点头,杨振宁显然是赞同自己的,早在一九三七年的《实践论》中,就提出了把科学实验和物质生产同阶级斗争结合起来,提升为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自言自语地说:“没有科学实验,行吗?”

毛泽东的这句话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之后,他回忆道:“是毛主席把科学实验纳入了实践的范畴,他这个伟人不仅看到现在,而且预见了未来。”

同时,杨振宁的这番话,也让他对祖国的科技事业充满信心。

图丨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

自同毛主席见面以来,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或许正是毛主席魅力的独特之处。

在不知不觉中,主人和客人一起享受着一场愉快而又温馨的谈话。

爱好文史诗歌,兴趣广泛,自幼喜爱文史诗歌的杨振宁,借此机会向毛主席讲述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感想,向毛主席致以敬意。

杨振宁说:“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原来觉得中国的古诗好,也很喜欢,但觉得过于悲观了,主席的诗很好,特别是有很多的解释。”

提及解释,毛主席轻轻摆摆手表示不同意杨振宁的说法:

“我就不喜欢那些解释。比如《诗经》,两三千年以来解释很多。最没道理的是对‘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其中的‘鸿’解释不清是什么东西,闻一多还说‘鸿’不是鸿鸟,是蛤蟆。”

图丨下笔如有神的毛主席

说到这里,众人都大笑了起来。

杨振宁也边笑边接着自己刚才的话题说下去:

“我最喜欢的两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第一次访问后,回到美国去讲演,有1000多人听,最后我说,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新中国的精神了。”

毛主席微微点头:“你的讲话我们印在《参考消息》上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谈话继续进行着,毛主席用他不同寻常的幽默向杨振宁谈起苏联、法国、美国。

谈起美国人,谈起他那独特的世界观、历史观,用他那不同寻常的幽默语调向来宾讲起苏联,谈起美国人,谈起美国人。

“你们美国有个专栏作家叫艾尔索普的,他说现在中国不要紧。”

图丨晚年的毛主席患上了白内障,开会工作时需要佩戴老花镜

毛主席继续说着,慢慢他从沙发扶手上抬起双手轻轻比划着:“艾尔索普说:感谢上帝作出了一个太平洋,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那么怕中国,因为俄国与中国缺少一个太平洋。”众人又一次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实际上,艾尔索普的讲话是在说,自从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以来,世界的政治格局终于发生了根本变化。

同时,杨振宁也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变化的人之一。

当尼克松访华后,杨振宁受邀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在世界上将会变得日益重要,而在5年、10年或15年之后。

图丨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

在这篇文章中,杨振宁以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告诉美国人:

中国虽然贫穷,缺乏物质财富,工业技术也十分落后,但前往拜访的人,必将为其精神所感动。他们会发现,她(中国)是最简单而又最复杂,最年轻而又最古老的国家。

杨振宁还说到,从毛主席的选集和他的诗篇中便可以看出,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是毛泽东旦夕不忘的。

图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他告诉美国人,任何一个知道美国历史上的清教式生活的人,任何一个知道美国向来同情勤劳和有自立精神的人,一个正面对美国当今存在的巨大社会问题的人,对于中国人的新精神都会产生尊重、同情和佩服之情。

他告诉美国人,这种的精神就如毛主席在1963年写的一首题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选句中所表达的那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也是在毛主席以其平易亲近的口吻,向杨振宁请教着他对美国政治的看法时,杨振宁感到自己当时的看法没有错。

中国与美国是可以跨越社会制度的鸿沟而互相沟通的,几十年隔阂的坚冰正在悄悄消融。

图丨1981年,回到祖国授课的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不由地想起1972年的一次会谈,当周恩来听到他的弟弟杨振汉说想让杨振宁回国定居时,曾关切地问他是否有这个打算,并希望他不要匆忙回国,以他目前的特殊身份多做中美科技交流的事情。

今日毛主席也同样委婉地把这一想法传达给他,杨振宁一时之间,既感到重任在肩,又深觉大有可为。

会谈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杨振宁又高兴地向毛泽东谈起了1972年第二次访华时去延安的感受,并说:“我在王家坪看到毛主席和毛岸英的一次谈话的照片。”

毛泽东听到这里,微微眯起双眼,仿佛正回味着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

图丨杨振宁和邓稼先

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我说富了不好,穷一点好,蒋介石就比较富。”

杨振宁听到这里,接过话头说:“我爱人的父亲杜聿明先生,我们结婚时以为他死了,以前一直没有见过。前年我回来时问他,当时知不知道毛主席发表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他说只知道在无线电里边说杜聿明投降,那时他飞离徐州向西边跑,没有听见。我岳父还说: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仗,一点希望都没有,现在他有70岁了。”

毛主席轻轻一笑,昔日的历史风起云涌,仿佛又在眼前翻滚起伏,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场改变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的时代。

图丨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杜聿明

诚然,这场在中原大地上国共双方殊死决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后胜利,也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而且与此同时,杜聿明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

毛主席此时或许还依稀记得,当年他那一年灯火阑珊的风采和豪情,那不仅是对国民党将领的劝告,更是一份宣言,一份充满信心地宣告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宣言。

毛主席就这样一边体味着历史风云在胸中的激荡,一边关切地对杨振宁说:“你见了他,代我问他好。”

图丨杨振宁与杜聿明的爱女杜致礼结婚

“那非常荣幸了!”杨振宁连连点着头,显得十分感动地说:“他现在对于新中国有坚强的信心,十分了解,比我父亲强。”

当杨振宁向毛泽东提到杜聿明时,还禁不住想起他和这位曾以为不在人世的岳父重逢的传奇往事。

实际上,早在1957年得悉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北京和台北都同时行动。

在北京,周恩来立即派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去联系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杜聿明。

蒋介石也立即召见了在台北的杜聿明妻子、杨振宁的岳母曹秀清女士。

图丨杨振宁和好友李政道

这两个人的意图都很明显,杨振宁出现在哪一块土地上,这个时候已经不只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

但台湾、蒋介石一方,这次又棋一局,落在共产党、毛主席之后。

因为早在1956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杜聿明就已与当时正在美国的爱女、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取得了联系。

当杜致礼打开那封费尽周折、千回百转才到达手中的信,看到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天,杜致礼就给留居在台湾的母亲写信道:“您的老朋友非常关心您。”

图丨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恩爱的模样

曹秀清对老朋友一词心领神会,这时的他们,全家都有了回大陆的打算。

当中国政府获悉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后,杨振宁昔年在美国的老师,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的张文裕,遵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代表政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向自己昔年的学生表示祝贺。

临行前,张文裕来到功德林,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杜聿明。

这时的杜聿明,早已不再是当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时,那个坚决反共的杜聿明了。

经过人民政府8年的思想教育,他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都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图丨杨振宁夫妇和李政道夫妇带着孩子们一同合影

所以,当张文裕提出希望杜聿明以岳父的身份给杨振宁写一封信时,杜聿明不假思索地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

很快,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来日内瓦会见杨振宁之前,也专程前往功德林战犯管理处,与杜聿明先生会晤,杜振宁先生再次前往日内瓦会见他,杜振宁先生再次会见了他。

此前,居留台北的曹秀清也借蒋介石之命动员杨振宁回台北的机会,只身前往美国普林斯顿与女儿女婿团聚。

此后,杜聿明先生不断地给杨振宁、杜致礼夫妇和自己的爱妻曹秀清女士写信,把自己所见所闻新中国的成就告诉给大洋彼岸的亲人。

1959年12月,杜聿明先生成为国民党战犯首批特赦人员,1963年秀清女士毅然回国,与杜聿明团聚了。

图丨杜聿明和曹秀清相聚在大陆

到了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华裔学者,回国探亲访问……

虽然是在昼长夜短的盛夏,天色也渐渐地黑了下来。

在不知不觉中,毛主席与杨振宁已叙谈了一个半小时。

杨振宁意识到自己应该告辞了,便从沙发上站起身来准备向毛主席辞行。

而充满幽默与智慧的毛主席,则意犹未尽地用赞许的口吻对杨振宁说道:“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这里是共和国的最高领袖,他对杰出科学家的恰当评价。

图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与杨振宁畅谈

听了主席对自己的评价,杨振宁连连摇手,表示不敢当,又在最后一刻,向正欲相送的毛主席,表达了他由衷的敬意。

“毛主席,我在中国到处看到大家祝愿您万寿无疆的标语,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你不要这么讲。”毛主席最后微笑着对杨振宁说:“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返回宾馆的路上,杨振宁望着人头攒动的人流,望着街道两旁闪光的华灯,深深地呼吸着。

本人和毛主席的长谈,仿佛只是片刻而已。

杨振宁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热爱这个生养了自己的国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领袖到每个普通人。

图丨杨振宁旧照

今后几年里,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飞越重洋来到故土,为建设中美友谊的桥梁,为祖国科技的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新的科学人才而奔走。

1978年夏天,杨振宁又一次来到中国,当他乘坐飞机飞赴拉萨途中,飞越那木卓巴尔瓦山时,他不禁面对眼前奇绝的美景写下了一首后来在海外华人传诵颇的诗句:

尘寰动荡二百代,云水风雷变幻急。若问那山未来事,物竞天择争朝夕。

从这短短四行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杨振宁的诗风受到毛泽东诗词的影响。

图丨1979年12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回国的杨振宁博士

也许在写这首诗时,杨振宁又一次回忆起了,在1973年那次与毛主席的会见。

也许他是又一次想起了,他为之百般倾倒的中国新精神的象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夜虫2023-12-09 18:46夜虫[云南省网友]103.242.132.80
    祝主席万寿无疆,他是伟大的领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顶2踩0
  2. 蔷薇。2023-09-17 11:52蔷薇。[河北省网友]203.9.158.76
    杨振宁被毛主席折服,足见他的学识和品德,令人敬佩。
    顶8踩0
相关阅读
最走心的情感经典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追爱路上的你

最走心的情感经典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追爱路上的你

塞万提斯3、再弱的生命,只要他们不曾伤害,不曾卑劣,都值得被尊重

2023-07-30

令人感触很深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心力交瘁的你

令人感触很深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心力交瘁的你

2、所谓最难忘的,就是从来不曾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2023-08-31

适合发说说的经典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努力的自己

适合发说说的经典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努力的自己

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2023-05-14

人生感悟唯美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追爱路上的你

人生感悟唯美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送给追爱路上的你

2、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2023-07-25

唯美舒心励志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哪一句说到了你的心里

唯美舒心励志的句子 句句让人折服 哪一句说到了你的心里

1、与其故作成熟斤斤计较,不如装作幼稚没心没肺。这样你会安然度过情绪困苦期。谁伤害过你,谁击溃过你,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让你重现笑容。最美

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