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

时间:2023-06-06 05:51:01

相关推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

课文内容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嘴里立即就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3)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4)“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5)“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6)“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7)“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8)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9)“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10)“是呀!孥孥说得对。”

(1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3)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5)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6)“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17)“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8)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9)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文章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文章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极富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情怀、浓烈的中国味道。

学习目标

(一)积累“腊、粥”等字,“嘟囔、塞灌”等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三)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感知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在文章表情达意中的妙处。

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

1.生字生词

2.多音字

(1)钥匙(shi) 汤匙(chí)

(2)吞咽(yàn)呜咽(yè) (yān)咽喉

(3)弄脏(zāng)心脏(zàng)

3.近义词

预备—准备 搅合—搅拌 资格—资历 普通—一般

4.反义词

沸腾—沉寂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5.词语拓展:“有……无……”式

有心无力、有气无力、有口无心、有勇无谋……

6.课内词语

腊八粥 甜腻 板栗 咽下 唾沫 大匙 塞灌 搅和 浓稠 嘟囔

孥孥 肿胀 呃 黄焖鸡 熬粥 深褐 染缸 脏水 搁多了 筷子

7.词语解释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孥孥:孥,儿女。

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搅和:混合;掺杂。

稀烂:形容极烂。

知识链接

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2.腊肉

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作者介绍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写腊八粥深受人们的喜爱(爱粥)

第二部分(2—19):写八儿等待腊八粥煮好的过程。(等粥)

盼粥2—8 想粥9—13 猜粥14 看粥15—19

第三部分(20、21):写八儿如愿吃到了腊八粥。(吃粥)

句子分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排比和反问,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2.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合拢”形象地写出了熬腊八粥时将材料放在一起煮得特点;“糊糊涂涂”原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在这里用来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叹气”运用拟人,生动地描写出煮粥时发出的声音;“大碗”“大匙”“塞灌”等词描写出人们吃腊八粥时痛快淋漓的样子。对“看、闻、吃”三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3.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夸张,写出了八儿的兴奋样儿,说明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

4. 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进进出出”一词说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之多,突出了八儿等待腊八粥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久”一词说明八儿等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突出了熬腊八粥的时间之长。

5.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省略号表示八儿的话未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才”字写出了八儿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突出了他想吃粥的急切心情。

6.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表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眼睛可急红了”说明八儿特别急于迟到腊八粥。

7.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描写:一个“那”字,生动地写出了八儿为了早些吃到腊八粥而撒谎的馋样儿,天真可爱又有一点狡黠,颇有童趣,让人忍俊不禁。“要哭”一词体现了八儿想吃粥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8.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反问句: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母亲的命令,说明八儿的年龄小,强调八儿对腊八粥虽然望眼欲穿,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苦苦等待。

9.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和嘴馋。

10.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及其强烈,同时表现了他的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11. “是呀!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语言描写,把八儿的天真与可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体会到妈妈对八儿的疼爱,从中可以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12.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心理描写,描写八儿猜想腊八粥的心理,为下文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表现出八儿憧憬、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八儿的天真与嘴馋。破折号在这里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温馨的氛围、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写作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

内容梳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腊八粥吗?

天天腻腻、香甜、浓稠、美味……

2.课文写了八儿的几件事?

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计划分粥;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

3. 画出文中描写八儿等粥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品析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夸张和心理描写表现八儿的高兴。)

(2)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八儿的期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八儿的焦急。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

(4)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

(5)“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神态描写表现八儿的迫不及待。)

4.文中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呢?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了腊八粥天天腻腻的感觉,表现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叹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碗大碗”“大匙大匙”是动作描写,侧面表现粥的香味诱人。)

(3)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4)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5)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7)锅巴,正是围成了锅边成了一圈。

5. 在第二部分八儿等待腊八粥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急迫→无奈→憧憬→惊讶→嫌弃

6. 第三部分中,八儿终于如愿吃上了腊八粥,作者是如何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情景的?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靠”“斜立”“摆”的动作描写,肚子“小鼓”的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之后十分满足的情态。“也”字强调大人小孩都吃得饱饱的,再也吃不下任何美味的食物了。

7. 文中多次写到腊八粥在锅里“叹气”,为什么要这样写?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拟人:“叹气”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时候的状态。)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拟人:“有声无力”形象地写出了粥在锅中被小火慢熬的情景。)

(3)“噗……”锅内又叹了声气。(拟人:把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当作人来写,明写腊八粥“叹气”,暗指八儿等得心急。)

积累拓展

1.关于腊八的古诗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腊八粥的传说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练习提高

1.找出文中所有描写人物、环境的句子并摘抄。

2.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呢?和同学分享,并写一篇小段文介绍一下。

写作参考

详略得当意思是文章中详写和略写安排得恰当。文章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在习作中详略得当的方法主要有:明确习作主题,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失分密切的内容略写;写事的文章要突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阅读扩展

腊八粥(续)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追裘卐镁2024-01-13 16:53追裘卐镁[湖北省网友]45.112.135.248
    这种全面解析真的帮了我很大的忙,让我更有信心去复习和考核相关内容。
    顶4踩0
  2. 天梦冰蚕2023-10-31 21:12天梦冰蚕[广东省网友]110.173.222.176
    感谢分享这么有价值的知识点,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顶4踩0
  3. 少年2023-08-19 01:31少年[海南省网友]103.44.145.105
    这篇解析真是太详细了,让我对《腊八粥》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顶0踩0
相关阅读
2020鼠年腊八节早上好动态图片句子 祝你新年快乐幸福美满

2020鼠年腊八节早上好动态图片句子 祝你新年快乐幸福美满

在寒冷腊八节时,融春来时蓬勃生机,集夏临时快乐炽热,裁秋凉时好运月华,采冬到时健康白雪,为你熬一碗温暖幸福腊八粥,保佑你身体安康心情好。腊八节

2023-05-20

关于腊八节的祝福句子 句句温暖人心!

关于腊八节的祝福句子 句句温暖人心!

三、腊八节了,愿你的爱情像腊八粥一样粘稠;生活像腊八粥一样丰富多彩;日子像腊八粥一样甜甜蜜蜜;幸福像腊八粥一样热到心坎

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