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7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时间:2023-02-05

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90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专题能力训练七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儿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做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了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现了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手法,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2.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下。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分作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根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人生信仰、生活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处,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暴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砍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被剪伐的惋惜之情。

B.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C.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可能成为主流。

D.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3.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接通地脉

陈忠实

麦收后抢时播种玉米最紧火的时节,年轻的村主任掮着铁锨走进我的院子,高挽到膝盖的裤管下是沾着泥水的赤脚,一副急不可待的架势说:“你去把场塄下那二分地种上苞谷,到时娃们也有嫩苞谷穗吃!”

我一时竟很感动却有点犹豫。我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专业作家,妻儿户籍随之转入城市,刚分到手且收获一季麦子的责任田,又交回村里重新分给其他村民。几乎就在那年我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高过一浪的小说,读刚翻译过来的陌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土地丰歉生存的乡村人了。乡亲送来一把春天头茬韭菜,几个刚孕肥的嫩苞谷穗,一篮沾着湿土的红苕,常引发我内心的微妙感慨。我接过这些东西时,分明意识到我和这块土地的依存关系被割断了。我对村主任好心好意的提议犹疑不定。

村主任显然早已揣透了我的顾虑,忙说:“村口场塄下这块地,猪拱鸡刨,你交回的那二分地分给谁谁都不要,正荒着,你种点苞谷谁也没意见。”

我便种上了苞谷。这二分地在村东场塄下。此时蒿草正长得旺盛,比我高出半头。我剥去长袖衣裤,握把锋利的草镰,把蒿草砍尽,用镢头把庞大的根系挖出。因天旱荒芜,土壤干硬板结,牛拽的犁铧掘不动,只能用双刺镢头开挖,把大块硬土敲碎,点种下苞谷种子。整整干了三天,案头正在写作的小说全撇下,手掌上的血泡用纱布缠了几层仍有血丝渗出。过了几天,夕阳沉落的傍晚,我在湿漉漉的地皮上看见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苞谷苗,心底好一阵响动。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

我在这二分地里间苗、定苗、锄草、施肥。眼瞅着苞谷拔节冒出天花和红缨来,绿色的苞谷穗日渐肥大,已孕出白色的一排排颗粒,轻轻一掐,牛奶似的稠汁迸溅到脸上。我掰下一篮,剥去绿色的皮壳,等待周末回家的女儿。

我在这地里种过洋芋,收获的果实堆在屋角,有亲友来家,便作为礼物相送。也种过白菜,那白菜只长菜叶不包心。也栽种大葱,那葱又粗又高,葱白尤多,我常常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我在务这二分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的劳动中,渐渐稀少了到河堤散步的习惯。我每天阅读写作后,傍晚时分习惯到灞河边上散步。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汗流浃背的人们忙于做事,外侧的沙滩上孩子们割草放羊,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当我在那二分地里满脸汗水满手土屑为苞谷除草时,冷不防会有一个我能闻声辨人的人发出声音:“还是把式呢!”然后坐在地头,抽我的雪茄或他的旱烟,说他孩子遇着什么难事了需我帮忙……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在河堤上散步时感觉稍好。

这几年是我写作最出活的时光,有中篇《四妹子》《地窖》等,许多短篇,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我在书案上追逐一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专注无杂,然后傍晚到二分地里挥镢把锄,把那缠绕我心的白嘉轩、田小娥等彻底排除出去,赢得心底和脑际的清爽。尽管我朝夕都生活在白鹿原的北坡根下,却从来没有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白嘉轩等人的欢乐痛苦折腾得我彻夜失眠……我在二分地的苞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

记得榆林一位青年诗人送我一小袋扁豆,这是夏天熬稀饭的好佐料。因产量低扁豆在关中早绝种了。我倍加珍惜。我生在三伏又缺奶,母亲用白面熬煮扁豆喂活我。我在重新品尝救命的扁豆稀饭后留下部分种子,种到我的二分地里。扁豆长得很好,绿茵茵罩满地皮,引来许多村民围观。扁豆成熟了。我准备近日收割,且慷慨答应村民讨要种子的事。当我提着镰刀走到二分地头,扁豆秧子竟然一株都不见了。我愣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肯定是昨晚被偷割了。我其实也没生多大的气,只是有点怨气,怨这人做得太过,该给我留下一小块,我好留点种子。

那是至今依旧令我向往而无法回归的年月和光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记叙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当上专业作家后,妻儿户籍随之转入城市,反映了妻子嫌弃农村的心理和城乡差别的社会现实。

B.文章叙写乡亲们给“我”送来一把春天的头茬韭菜等蔬菜、食物,反映出乡村淳朴的民风。

C.文中“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在河堤上散步时感觉稍好”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我”与乡邻打成一片并为之排忧解难时,感受到的隔膜消失后的畅快。

D.本文以“接通地脉”为线索,表现了“我”耕种土地后收获的喜悦和对土地的依恋。

2.文章开篇写年轻的村主任叫“我”“把场塄下那二分地种上苞谷”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段“画蛇添足”,应当删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源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着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疾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用“永远的家园”“全部的”“最重要的”来表现乡村对他的意义重大,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赞美之情。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自己的兄弟,描写了广袤的原野上到处闪耀着铁质的光泽。

C.作者把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和城里人加以对比,表明了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赞美了农村人的质朴。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指出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的依据,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以《乡村铁质》为题有什么丰富意蕴。

专题能力训练七散文阅读(一)

一、1.BB项,“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错,于文无据,不合文意。

2.参考答案: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的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解析:语句出现在第②段,由第②段入手,根据其对下面段落的统摄作用,结合②③④⑤四段描写的石油工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理想追求等,联系文章最后一段中给我们的感受等归纳概括。

3.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融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解析:首先,应体察语段在文本中的位置,由位置入手,去体察作用;其次,分析语段的表达方式,本段文字,虽有叙事,但抒情的成分较重,故可从抒情语句入手,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再次,要从结构入手,具体要从文段与下文的对比关系切入,体会作者对工人的精神状态的赞美。

二、1.DD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不正确,原文体现不出这种语言特点。

2.参考答案: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②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此题可根据“旁逸斜出”的特点来分析原因,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段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⑤段,可联系“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从“独特的个体”和“旺盛的生命力”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3.参考答案:标题的含义: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

启示: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允许个体的存在;对于底层和边缘人应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可联系全文内容及主旨从标题的双关意义角度分析,可结合文章最后两段,从旁逸斜出的树枝和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角度组织答案。第二问,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包容、尊重个性的发展的角度阐述启示即可。

三、1.AA项,“反映了妻子嫌弃农村的心理”无中生有。

2.参考答案:①刻画村主任善良朴实、关心别人的品格;②引起下文,为叙写“我”耕种场塄下这二分土地而接通地脉顿感舒畅、享受劳动乐趣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兼顾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从原文看,这件事表现了村主任的美好品性,承上启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参考答案:(1)不同意。这个段落主要交代了扁豆的来历、珍惜扁豆、栽种扁豆及收割扁豆时的尴尬情形等内容,这些方面都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交代了作者“接通地脉”的原因及行为;其中“该给我留下一小块,我好留点种子”,道出了作者“接通地脉”的思想,承上启下,再次点明文章题旨。这个段落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怀,所以,不能删掉。

(2)同意。倒数第二段以上的内容,叙写了作者“接通地脉”的种种表现,倒数第三段“然后傍晚到二分地里挥镢把锄……赢得心底和脑际的清爽”等句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接通地脉”是作者调节创作的方式;尤其是该段结句“我在二分地的苞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既呼应上文,并再次点明“接通地脉”的作用和题旨。这样看来,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与上文内容重复,应该删掉。删掉后,文脉显得更为明晰、畅达。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和文本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探究,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四、1.C“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错误,原文为“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2.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解析:赏析与理解答题思路不同,赏析要从表达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参考答案:①土地是铁质的来源,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抑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③作者写乡村土地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赞美农村铁质般的质朴的农民。(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标题一定是指向主题的。“丰富意蕴”实际就是标题的丰富内涵,结合文意可知“乡村铁质”具有象征意义。从“土地”“农民”等角度挖掘,还要从作者运用象征的目的角度挖掘其思想感情。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7散文阅读一含解析》,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赞美电工的简短原创句子 致电力工人辛苦的原创句子

赞美电工的简短原创句子 致电力工人辛苦的原创句子

...说吧,如果没有电工没有电这该怎么活啊,所以我们需要赞美这样的人,最近小编收集了不少的原创类型的赞美电工的诗句原创句子,有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欢迎收藏!赞美电工的简短原创句子1、电力事业虽艰苦,但/破茧成...

2022-12-07 #经典句子

小学作文 看图写话之结尾篇

小学作文 看图写话之结尾篇

...互联网时代,请大家一定要学会搜索。打开百度,搜索:赞美环卫工人的句子。大家搜索的时候,可以在命题前面加上:“赞美”、“描写”、“的作用或意义”。我们找到的结果:三、挑选适合孩子的词句挑选的第一标准是孩...

2023-05-11 #经典句子

2023赞美季节的优美句子大全

2023赞美季节的优美句子大全

1、有知时节的好雨,有随风飘摇的垂柳,有梁间呢喃的春燕。2、我寻了半生的春天,你一笑便是了。3、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4、春风像姑娘玉手似地抚摸着小草。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

2010-06-15 #感悟句子

2023爱国情怀优秀优美句子

2023爱国情怀优秀优美句子

...9、祖国,您让我们挺起腰杆,我们为您添砖加瓦。50、我赞美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51、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52、祖国强,我强;祖国富,我富,我和祖国血肉相连!53、有民魂是值得宝...

2013-12-02 #经典句子

2023爱国情怀热血优秀优美句子

2023爱国情怀热血优秀优美句子

...人翁。46、像雨后的彩虹那样多娇,中国好风光。47、我赞美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48、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49、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50、宁可少活二...

2010-02-06 #经典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

...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B.《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C.《天净沙.秋思》是我...

2023-08-05 #经典句子

几句很个性的签名句子 句句硬道理 哪一句说到了你心里

几句很个性的签名句子 句句硬道理 哪一句说到了你心里

...认自己不如别人,于是才有一种腹黑,是用尽各种极致的赞美,来为一个人树敌。做人的成功,不是你在时,别人如何赞美你。而是你离开后,别人是否还能想起你。4、没输过的人,常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没摔过跤的人,跌倒...

2023-07-23 #经典句子

不说假话写不了作文?3个方法提高孩子作文水平 写出真作文

不说假话写不了作文?3个方法提高孩子作文水平 写出真作文

...、结尾,下雨天妈妈送伞、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烂俗情节,赞美病、歌颂狂等问题,充斥其间。教学中,更有部分老师一味鼓吹作文公式、套路、秘诀,鼓励学生背诵大量的范文,优美句段。由此,作文"假大空"现象一天比一天严...

2023-07-1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