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大化革新后 在日本文学发展上 全面学习中国文化蔚成风气

时间:2020-04-14

所谓反映的,是指文学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8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引言

文学是反映的、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审美的、技巧的、实用的。所谓反映的,是指文学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又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了作家的头脑这一“中介”,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必然表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与理解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文学虽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又是人类从审美上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意识,于是就产生了它对人类的审美教育作用,所以,文学又是审美的。所谓实用的,则是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讲的,文学作品不只是消极地反映世界,它一旦产生后还会能动地通过读者影响世界,它不仅对人类有认识与思想教育功能,还有审美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等。

总之,文学是交织着多层意义与关系的复朵结构体。然而,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多层意义与关系并非易事。古往今来,人们提出了种种文学主张。由于时代、阶级与认识的局限,这些文学主张,都不无偏颇之处。中国儒家的广义文学观认为,包括纯文学诗词歌赋在内的所有文章都属于文学范畴。它十分重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以文学为政治的工具。重实用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文学观的精髓与根本特征。

《怀风藻》

大化革新后,一些人开始写汉诗。现存的日本最早的汉诗,写于天智天皇时。726年9月,在宫内发现灵芝,于是朝廷“敕令朝野道俗等作玉英诗赋。壬寅文人一百十二人上玉英诗赋。”据此记载可见,至8世纪初期作汉诗者已日增。到了751年便编纂了日本第1部汉诗集《怀风藻》。

《怀风藻》收录了64名诗人的120首汉诗。诗作者多为天皇、皇族和高级官僚,几乎没有平民,仅有3名和尚。从收录的汉诗的形式看,以5言8句为多,共72首。尚无严格的格律,颇受魏晋南北朝诗风影响。从内容看,多为侍宴、从驾的应诏诗,达56首。应诏作诗,自然要歌颂天皇圣明,有着极功利的政治目的。《怀风藻》的编者也不讳言这点,说诗集中所收录的一些诗是天皇“招文学之士,时开置醴之游”时,“宸翰垂文,贤臣献颂”而成的。

《怀风藻》开篇的第1首(也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即是大友皇子侍宴时,颂扬天智天皇的诗。该诗云“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诗的内容和个人内心世界无涉,已与传统的日本文学作品显然不同。至于诗中的“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之类的表现,更是虚言浮语,既为粉饰太平,又有谄谀取宠之嫌。《怀风藻》中的应诏诗,大多是以儒家的价值标准来歌颂天皇的。如其中一首说:“论道与唐侪,语德共虞邻。冠周埋尸爱,驾殷解网仁。淑景苍天丽,嘉气碧空陈。叶绿园柳月,花红山樱春。云间颂恩泽,日下沐芳尘。宜献南山寿,千秋卫北辰。”

诗中首先说当时天皇的道德高尚同于中国儒家称扬的尧舜,其仁爱之心超过殷汤王和周文王。而最后的一句则是儒家典籍的翻版。“南山寿”来自《诗经·小雅·天保》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说希望天皇象终南山一样长固永寿。“卫北辰”则来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面众星共之。”他如“天德十尧舜,皇恩霑万民”,“圣情敦泛爱,神功亦难陈”,“今日足忘德,勿言唐帝民”,“宽政情既远,迪古道惟新”等,均属此类歌功颂德之作。

这些功利性的歌功颂德作品,是言不由衷的,以对个性的压抑为特征,其中全然寻不到作为文学主体的个人。这与此前的《记》、《纪》歌谣恰成对照。《记》、《纪》歌谣多为恋歌,以直抒胸臆为特色。而《怀风藻》几乎未收录恋歌。仅仅收录的《咏美人》和《秋夜闺情》两首,也多是中国诗歌的摘句或模拟。如《咏美人》曰“巫山行雨下,洛浦回雪霏。月泛眉间魄,云开髻上晖。腰逐楚王细,体随汉帝飞。谁知交甫珮,留客会忘归。”

其中不过是中国诗歌常见的典故与表现的重复,毫无新意,从中读不到《记》、《纪》歌谣那种充溢着跃动生命力的感情。诚然,《怀风藻》的汉诗不仅表现了儒家思想,有些汉诗还表现了老庄神仙思想与佛教思想。如《游龙门山》“命驾游山水,长忘冠冕情。安得王乔道,控鹤入蓬瀛。”显然受到老庄神仙思想的影响。而道融和尚写的“我所思兮在无漏,欲往从兮贪嗔难,路险易兮在由己,壮士去兮不复返。”则以“无漏”、“贪嗔”等佛语入诗,表现了作者要脱离充满烦恼的俗世的决心。

《怀风藻》的汉诗作者们,欲以异国的语言和异国的文学样式来表达日本人的思想感情,确非易事。在初作尝试时,模拟中国诗歌的句式、意境乃至套用其典故词语,亦在所难免。但是,正由于《怀风藻》作者强使文学作品屈从政治的功利文学观和初作汉诗的不成熟,不能不削弱了《怀风藻》的文学价值。

《万叶集》

关于《万叶集》成书于何时,由谁人编纂,现在已无确凿无误的证据。但是,从它所收录的和歌看,其编纂成集或许比《怀风藻》要晚。因为《万叶集》中写作最晚的和歌,写成于759年正月1日。一般认为,《万叶集》的编纂者是大伴家持。《万叶集》全20卷,收录了诗歌4500余首。其创作年代跨度甚长,最早的是5世纪前半期仁德天皇时,最晚的则在759年,但主要是7世纪以后的作品。作者范围亦极广,既有天皇和贵族,也有民间歌人。

从形式上看,所收录的和歌有3种体裁:长歌、短歌、旋头歌,也包括少数佛足体的歌。不过无论哪种体裁,都是以5音群为基础,由5音群和7音群相互错落而构成。一般认为这种“57调”格律的形成,是受了中国歌骚体和乐府体诗歌的影响。《万叶集》按杂歌、相闻、挽歌这样的项目分类,尤以相闻类诗歌居多。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法是受了中国《文选》的影响。相闻是人与人感情相交流的诗歌即所谓抒情诗。杂歌则记录行幸、旅行、公私宴会等。

《万叶集》诗歌的题材以恋爱为主,这与《怀风藻》不同,是继承了《记》、《纪》歌谣的传统。《万叶集》前期的和歌的风格,虽仍雄浑有力,上承《记》、《纪》歌谣余绪,但《万叶集》后期的和歌,则变得委婉、纤弱而绮丽。只有民间歌人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素朴的风格。尽管《万叶集》较之《怀风藻》更多地保持了日本古代文学的固有传统,但是,不仅如上所述地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学影响的痕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将近20位《怀风藻》的汉诗作者,同时是《万叶集》的歌人。他们无疑会将中国文学的影响带入和歌创作领域。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万叶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怀风藻》侍宴应诏诗那样的歌功颂德作品。如柿本人麻吕在天皇游览吉野宫后写道:“大王若神明,事神心意专,吉野川湾上,高殿入云烟······”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大王如天日,皇子亦神明。”“大王天日子,天子建新猷”等。

结语

《怀风藻》在日本文学史的生命力,远远不及日本第1部和歌集《万叶集》,就是不言而喻了。歌功颂德的作品,固然表现了政治功利性,但是,《万叶集》的具有政治目的作品又不仅限于这些歌功颂德之作。一些歌人关心时政,同情贫苦民众的遭遇,他们所写的带有社会批判性质的作品也表现了文学的政治功利性。不过,这类作品在《万叶集》中并不多见,《万叶集》歌人的视野仍大都拘泥于个人的感情世界。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则是这种极少数的社会抒情诗的代表作。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大化革新后 在日本文学发展上 全面学习中国文化蔚成风气》,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

...民族的土壤。日本在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同时,创造和发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学。那么在时代前进的洪流里,日本文学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古事记》有这样的记载,大概在...

2019-01-30 #经典句子

《万叶集》:在中国文学镜像中找寻日本民族文学的出路

《万叶集》:在中国文学镜像中找寻日本民族文学的出路

...可谓汗牛充栋。《万叶集》是在中国文学的浸润下形成和发展的。《万叶集》的编撰时期正值盛唐时期,日本人醉心于大唐文化,日本贵族们更是痴迷于此,当时日本举国大规模学习和模仿中国文学,形成了“汉风讴歌时代”,...

2019-05-26 #经典句子

日本青年中岛大地:我爱中国文学 留学很开心

日本青年中岛大地:我爱中国文学 留学很开心

...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之情,然后抒发了自己对中日友好发展的愿景。中岛在信中称,他从北京故宫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从上海浦东的摩天大楼,感知到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他提到了共享经济和电子支...

2017-12-28 #经典句子

【学术中国·文学】高建平:“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学术中国·文学】高建平:“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在18世纪末才诞生,在19世纪得到了发展,并在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从“美学在中国”向“中国美学”的发展美学这个学科最早是由一批留日学者引入中国的。关于谁最早用“美学”这两个汉字来翻译aesthetic...

2024-01-08 #经典句子

「课堂六」学习笔记.文学经典与热点11.川端康成研究一

「课堂六」学习笔记.文学经典与热点11.川端康成研究一

...康成以煤气自杀。1926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文学发展的里程碑1935-1937,《雪国》,川端康成第一部中篇小说1951-1954,《名人》,与《雪国》珠联璧合;创造了新的小说形式:报告小说1950-1951,《舞姬》,反映日本战后生...

2023-12-13 #经典句子

音乐文化丨“弦将手语弹鸣筝” 古筝的发展对唐朝社会有何影响?

音乐文化丨“弦将手语弹鸣筝” 古筝的发展对唐朝社会有何影响?

...思想感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音乐也在快速发展着,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它的前进,在唐朝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里,筝文化达到了鼎盛,甚至走出来国门,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02-16 #经典句子

日本人出回文联:“本日飞机飞日本” 中国人对出下联 堪称经典

日本人出回文联:“本日飞机飞日本” 中国人对出下联 堪称经典

...始从更深的层次影响日本文化。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有盛唐之称的中原大地吸引了日本统治阶层的注意。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出遣唐使前往中原学习文化。派遣的使团规模由一开始两船两百多人,增...

2010-11-09 #经典句子

你说了那么久的汉语 其实都是“日语”!

你说了那么久的汉语 其实都是“日语”!

...人士也表示了赞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日本社会的发展较快,受到日本各方面影响的中国在吸取日本文化的同时,也接纳了大量日本语言。比如说,中国的“照片”与日本的“写真”意思相同,但近年来“写真”一词在中...

2020-07-2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