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佛法漫谈|菩萨也有烦恼?受持《金刚经》四句偈为何功德无量?

时间:2018-02-06

在2021年的第一天,首先在这里祝愿一切有情皆能早日入佛智海、成佛菩提;一切和我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所有方式结缘的众生,皆能皈依三宝、修诸善法,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7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2020年确实不易,但终究过去了,希望2021年可以扭转乾坤,一切灾难化吉祥、世界和平、众生安乐。

在2021年的第一天,首先在这里祝愿一切有情皆能早日入佛智海、成佛菩提;一切和我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所有方式结缘的众生,皆能皈依三宝、修诸善法,临命终时诸佛净土随意往生,得不退转、分身尘刹、广度众生,早成佛道。

古人说:道属悟不属修,又说悟后起修,究竟悟的是什么道?道又为何存在?经典有大量的篇幅来阐述“道”的特征、状态等等。归纳起来无非从两个方面的说明,一是肯定(表诠),一为否定(遮诠)。用现代话大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的共性,并且万事万物当下就是道的体现(表象),这合起来就是佛弟子经常接触的一个术语“缘起性空”。空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缘起的万事万物也是空性的存在。

一切世界、非世界、非非世界、一切众生、非众生、非非众生,凡所无所有,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空。

空性是一切事物的共性,也是一切事物的自性、本性。

所谓自性,意思是其自有的性质、性能、性态。

所谓本性,意思是其本有的性质、性能、性态。

所谓自有,区别于依他而有;自我便有,无须依靠他人而有。

所谓本有,区别于后来才有;原本便有,不是后来才得到的。

共性是指共通、共有的性质,大家都有的性质叫作共性。反之,我有而别人没有的性质,叫作个性。

人与人之间或许各有个的个性,但也都有一个共性,便是空性。空性自我即有,原本便有。不仅如此,空性还能生长出一切个性来,任何人的任何个性都是以空性为根本、为基础、为源头。也就是说,空性即一切性,得空性便得一切性。

好比人,有的人天生漂亮,有的人却很丑陋,有的人是富翁,有的人是乞丐,有的人长寿,有的人早夭,……,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个性,同时也都基于一个共性上,那就是“生命人”。若非是人、若无生命,所有美丑穷富寿夭都无从谈起了。

人、兽、鬼、神、仙、妖、魔、佛、怪,等等虽然各个不同,但是也都有一个共性:有情生命。

有情生命与手机、电脑、桌椅、米面等无情生命虽然不同,也有一个共性:生命。

生命与非生命也有个共性:有。——他们都是“存在”的。都是存在。

有与非有,乃至非非有,也有个共性,那就是:空。——存在的,可以不存在;非存在的,也可以不存在;非非存在的,仍然可以不存在;乃至原本就不存在的,本来就不存在。——这里的不存在不是相对的不存在(相对的不存在还是有),而是绝对不存在。(此所谓绝对不存在只是否定实有的不存在,是对空的一种表述,为了打破我们根深蒂固的实有执着,需要结合全文之意理解,不能理解为佛法当中所谓的顽空、断灭空或者一切皆无等义。)

由上反过来便能看到:绝对不存在的空,能生一切相对的存在。空是一切事物的共性、自性、本性,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基础、源头。

空性是一个“全知大能”者。于佛而言,此空性便是作为佛的佛性。

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佛有佛性。

譬如人们吵架时会骂对方“你还有没有人性!”——有人性的,是人 。那么同样的道理,有佛性的便是佛。

对吧!

佛性佛性,说的就是这个佛性。

人,有大人小孩之分,佛也一样。

尚未长大的人称为婴儿、小孩、少年。尚未长大的佛则称为菩萨。

菩萨全称菩提萨陲,意思是觉有情、道心众生。

觉有情的意思是自觉觉他;即觉有情者,觉悟有情的人。

道指的是至高至大、终极真理,所以道是无上大道。道在佛教称为佛,在道教称为道,在儒教称为君子,在科学研究上是便是那个一切万物终极不变、绝对的定律、真理。

道心众生的意思便是追求无上大道者。

无上为大,无上是道、是佛,所以在佛法里面,立志成佛并且努力践行的人,便是菩萨。发心成佛的菩萨也叫大心菩萨。《金刚经》里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称作是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翻译为大菩萨,在本经里所指不是像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十地等觉大菩萨,而是大心菩萨,——所有发心成佛并努力践行的人。

大菩萨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凡夫菩萨,一类是圣者菩萨。

所谓凡夫菩萨,说的是立志成佛的人。

所谓圣者菩萨,即是开悟了佛性的人。

一个人从立志起修到究竟成佛,开悟佛性是凡与圣的分水岭。开悟之前是凡夫菩萨,开悟之后便是圣者菩萨。圣者菩萨分为十个等级,术语称作十地。最低是初地菩萨,过十地后便究竟成佛了。

菩萨们开悟时,境界都是各有差别的。严肃地说,由于根性深浅不同,根性浅的,可能只是初地境界,甚至只是初地境界上的最初境界;根性深的,可能是二地三地,根性最深的,可能开悟之时便已究竟成佛了。——这跟生活中我们是一个道理,木有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十年打拼,我苦巴巴地终于熬到月薪三千,勉强养活自己,而你已是年赚百万,财富自由,至于马云马大爷,早就坐上了金字塔顶,供人顶礼膜拜了。

所谓“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在普通凡夫看来,圣者菩萨们心思高洁,神通广大,令人高山仰止,而实际上,很多“小圣者菩萨”因为“俱生犹自现缠绵”,而令他们仍受烦恼所苦,各自面临着种种烦恼。

譬如:

第一个烦恼就是上进心没有了。

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了生死。对吧。开悟之前,总以为生死事大,而在开悟后,虽然未必真已了却生死,但是,真的已经无所谓了。无所谓不是“看淡生死”的意思,而是已经无有生死想法。假如让圣者菩萨们勉强去讲的话,生生死死就等于是新开一局游戏、换个房子、换件衣服而已。心情来了,可能会特意挑选一件,换件好看的衣服——虽然不是最漂亮好看的那件;要么就是随便来一件,压根儿没有换衣服的意识。一切“随遇而安、自然无为”,因此丧失了上进心。

你说:虽然你无所谓生死,但是毕竟尚未成佛啊?——嗯,成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水到渠成,不是说不想成佛,而是我必会成佛,所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你说:虽然你已登上圣位,可仍然一介凡夫,没有神通,难道你不想有神通吗?——嗯,什么是神通?我现在的吃喝拉撒不是神通么?至于化身千百亿,孙悟空七十二变之类的,该有时自会有,何必耗精费神?

你说:亲爱的大菩萨,你要度众生啊?——嗯,第一,强扭的瓜不甜,有缘者自然得度,我亦并无吝惜。第二,现在的我的“示现”正是在度众生。

第二个烦恼是深重业缘难断。

如果说从开悟至究竟成佛尚须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虽然漫长,毕竟可数,有相对确切的时限,而凡夫从初修到开悟的用时根本无有确切的时限,用时不可称数。在开悟前,修行人的修行等于是盲修瞎练,开悟后道眼宏开,遇事则明,修行如顺水行舟,是极快捷的。但是由于往昔的缘分深重,业力弥大,了却业缘之痛苦犹如心头割肉,痛尚能忍,而情难割舍,同时已无成佛之忧,便使很多圣者菩萨们刹车踩下,修行放缓,当初发大勇猛心成佛,此刻业已退失了成佛的勇猛心。

第三个是随顺世缘的烦恼。

人有三大惑业,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成佛之路,便是断除三大惑业之路。开悟佛性,等于是断除了见思惑中的见惑,而思惑犹在。所谓思惑,指的是对境生心。比如看见美女,便升起追逐的心,看到漂亮衣服,就想穿到身上。这些都是思惑引起的。

现代社会,追求物质是风气,氛围形成的“场能”是极大的。圣者菩萨们寄身于世,虽曰修行,亦不能免俗,而导致自身断除惑业难。

同时度人亦难。虽然学佛人多,而真修者少,大都不过是追求一点福报,充实下人生而已。你把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怎样多赚钱、怎样治病长寿的问题,去问圣者菩萨,就等于随便一个大城市的正常人去问马云如何月赚两百块钱一样。——叫他跟你说什么好呢。

好神异、求感应的问法者也如是。——虽然圣者菩萨在成为圣者菩萨前可能也爱好神异感应,但是现在毕竟已经知道了,所谓神异感应,于修行或有助益,终非证真之法。

圣贤菩萨自有慈悲度人心,也只好混入滚滚人潮中,隐没了去。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末法时代”看不到大成就的人,真发大愿成佛而践行的人、早结前缘的人一定看得到的。

圣者菩萨们有如是等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于成佛路上,导致不同程度的退和转,只有过了远行地后方明不退转。——当然,你如果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无论处于哪层境界,都是不退转的,因为“环境不允许”!

圣者菩萨们虽然毕竟成佛,到底还不是佛,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护念诸菩萨、付嘱诸菩萨: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没有上进心了吗?时光漫漫,不如找点事儿做吧!比如度众生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度众生是了业了缘,但度众生,为他人计,自无诸多烦恼。以无为心,行有为事,有甚烦恼?何况“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真有烦恼,那你还是大菩萨么;你所谓的烦恼根本都不是烦恼,以为我不知道么!

《金刚经》就是这样一部佛善护念大菩萨、善付嘱大菩萨的经典。

为何大菩萨们的烦恼根本不是烦恼呢?

禅宗历史上有这么一则公案:

“节使亲临访道,见其路隘,车马难通,极目荒榛,曾未修削,睹兹发怒,令人擒师,抛于水中,旌旆才归,乃见遍衙火发,内外烘焰,莫可近之,唯闻空中声曰:“我是天王神!是天王神!”节使回心设拜,烟焰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边,见师在水,都不湿衣。节使重伸忏悔,迎请在衙供养,于府西造寺,额号“天王”。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

天王道悟禅师生前被某节度使扔进江里,却在落水后又好好地浮坐江面上,一点事儿都没有,乃至水不湿衣。如此大的能耐,临死时竟然病痛难忍,哎呦哎呦地不停叫苦。院主就迷惑了,“我说大和尚呀,想当年你神功盖世,略施‘水上漂’绝技,便吓得节度使跪地不起,引来江湖无数豪杰慕名谒拜,为何如今却像普通人似的得点病就喊疼呢?按理说不应该啊!”天王道悟禅师便趁机问他:“那你说,究竟当年的那个我是我,还是现在的我才是我呢?”

当年水上漂神功震天下的他是他,今日身病喊疼的他也是他。他有不疼的功夫,临死时却仍然喊疼。——也就是说,他虽然疼,其实也是不疼的。——这就是圣者菩萨的境界。

你开悟后,很可能也会碰到这样的事。譬如,生活中遇到某事,使你万分生气、伤心,伤心到心碎、生气到肝颤的那种。但是呢,细心的你会发现,虽然你是如此的伤心生气,但是内心深处仿佛根本就没有伤心生气过一样,它是那样地安稳、不动,甚至还很孩子气地调笑你:哎呦,生气啦?你真的生气了吗?为什么你明明心根本就没有动过呢?心还是好好的?!

当然,这还属于你初初开悟,境界很浅的时候,是这样子的。境界稍微深厚一些又变了。

譬如你在给弟子讲法的时候,弟子太笨,总是听不懂,令你火气四射又无处倾诉。但是呢对你而言,只是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而已。你发火了么,发火了,生气了么,生气了,但仅仅只是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随着修行境界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深厚,相应的成就也会越来越广大。

三千世界,一切众生若干种心,若干微细心念,佛悉知悉见,所以才能如是善护念、善付嘱诸大菩萨们,令诸大菩萨们于成佛路上精进不懈,自度度他,早日功行圆满。

为什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此《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便有不可称数的无量福德呢?

因为你在助佛传诵佛的护念和付嘱,度己、度人、度菩萨!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仅为分享交流所用。

佛法楞严|牒定五大以释疑

佛法楞严|《楞严经》之兼释满慈转难

佛法楞严|《楞严经》之如来次第以除二惑

楞严漫谈|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法后面的法

佛法漫谈|修道要怎样才能成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i信解行证

感恩您的阅读和评论,如有受益敬请点赞、收藏并分享给更多有缘之人。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佛法漫谈|菩萨也有烦恼?受持《金刚经》四句偈为何功德无量?》,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金刚经》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刚经》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刚经》这部经典,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破除我执、我见,简单来讲就是要活学活用,不能死读书。《金刚经》里的很多语句,经常重复,特别绕口,一般人看了会感觉很啰嗦,但其含义深远,是帮助我们打开智慧之门的钥...

2023-11-01 #经典句子

金刚经:“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是否就是一句所谓的废话

金刚经:“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是否就是一句所谓的废话

惠能之后,金刚经倍受汉传佛家的推崇,之所以会广受推崇,惠能的成就是个值得追随的先例。还有就是金刚经中的许多经句,相比于其他经典少了些肃穆与严诃,给人更容易亲近的感觉。金刚经中的经句,相比于其他经典似乎...

2019-05-24 #经典句子

佛教:8个经典佛句 若能受持一句 福报无量!

佛教:8个经典佛句 若能受持一句 福报无量!

...心底空明,有的佛经则让人明心见性、甚至顿悟成佛。《金刚经》中说,只要有人能受持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其福德无量无边。纵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果能经常念诵,也是受持、修行的一种方式。下面这8个经典...

2023-01-12 #经典句子

受持佛偈的好处很多 只要受持一句 不花钱就能给自己增加福德

受持佛偈的好处很多 只要受持一句 不花钱就能给自己增加福德

...桥补路,有的放生等等,这些都能得到福德。除了这些《金刚经》中提到“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2023-08-03 #经典句子

《金刚经》文字言外的话

《金刚经》文字言外的话

《金刚经》是除《心经》之外最受国人所喜爱和受持的一部佛教经典。他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是佛对于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菩萨的嘱咐。菩萨应该如何表现——如何思,如何观,如何想,如何行。破一切相且又不离一...

2013-07-01 #经典句子

生活中遇到困境 佛法两句经典让你受益终生!

生活中遇到困境 佛法两句经典让你受益终生!

...就要懂得把佛陀所说落实于生活中,落实当下每一刻。《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问佛,菩萨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者,无住于相,生清净心。也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2020-10-14 #经典句子

《金刚经》中 那些令人感动到痛哭流涕的句子!

《金刚经》中 那些令人感动到痛哭流涕的句子!

读《金刚经》,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非常感动地句子,为什么感动?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因为自己心中的动念,因为能听闻佛法的欣喜,因为自己心中的感恩,还有一些说得出和说不出的滋味。总之,每每读来,令人感动...

2023-01-25 #经典句子

佛教:当你业障深重时 默念一句话 业障自然消除!

佛教:当你业障深重时 默念一句话 业障自然消除!

...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果等。《金刚经》上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手持金刚经也可以消除业障,这是因为在你受持读诵金刚经...

2023-02-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