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海底两万里》法国凡尔纳经典名著作品初中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时间:2016-01-19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作者简介】

凡尔纳(1828年~1905年),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主要内容】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艇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阿龙纳斯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着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主要人物性格及其特点】

尼摩船长:一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阿龙纳斯教授:一个博古通今的生物学家,好奇心强,勇于探索,热爱科学,心思细密。

康塞尔: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尼德·兰: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崇尚自由,性情火暴。

【艺术特色】

一、以科学为依据,细节描写详尽

凡尔纳可被称为是“奇异幻想的巨匠”,他的想象力是毫无束缚的,他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海深处,探索着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栩栩如生的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不可实现的梦想,创造出了集所有先进设备于一身的“鹦鹉螺号”。

二、故事情节曲折紧张,场面描写波澜壮阔

这部小说采取了开门见山的写法。行文一开始就吸引住了我们,文中设下重重悬念,等待我们去解读。主人公在欣赏海底如梦如幻、美丽壮观的景致的同时也危机四伏,先后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感人的场面让人难忘,恐怖的场面同样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更刺激人的神经,以至于读过之后还念念不忘,好像身临其境。

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尼摩船长是凡尔纳笔下所塑造的一个最伟大的形象。他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极具吸引力的人物。尼摩的性格、气质和理想,正是作者所期望的,通过自己塑造的人物表达自身的期望和观点。

四、海底世界描绘十分精彩

海底世界蕴藏着许多奇观异景,让我们大饱眼福。那里有各种新奇的鱼类、植虫、海绵花圃、珊瑚丛林……主人公漫步于海底平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之旅。

总之,《海底两万里》所描绘海底世界的美妙景致是难以用言语来描绘的,它们让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相信每个读过的人都会对它念念不忘,期望着自己也能经历一次神奇美妙、惊险刺激的海底之旅!

【相关章节】

(1)庞然大物

一天晚上,教授正在甲板上欣赏夜景,猛然发现漆黑的水面突然闪现红光,接着冒出一个庞然大物。教授奔回船舱报告了舰长,护卫舰随即向怪物驶去。临近时加拿大捕鲸手尼德·兰猛力投出锋利的鲸叉,只听得当的一声,仿佛撞击在钢板上,毫无作用。护卫舰便开炮射击,可是炸弹均被怪物的尾部弹出,溅起一片浪花。怪物似乎被激怒了,从头上喷出两股水柱,向护卫舰右舷猛力袭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教授、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三人被抛入水中。教授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2)诺第留斯号

在尼摩的邀请下,他们三人参观了他亲自设计建造的诺第留斯号。尽管它的部件是拼凑起来的,可船体坚固,结构合理,承受得起海水的冲击和高压。艇内有漂亮的客厅、舒适的卧舱、图书阅览室和娱乐场。潜艇的电力和氧气都是从海水里提取,能在海底停留很长时间。食物也是取自海洋,有些美味的鱼,教授从未品尝过。布是由海洋纤维织成,烟叶来自海草。尼摩还让他们参观了猎取海洋动物的枪支和便于在海底行走的装备。

(3)海底打猎

诺第留斯号在太平洋里潜行。教授透过玻璃窗,一路观赏着光怪陆离的海底景象和五光十色的深海生物。途经克利斯波岛时,尼摩派人送来纸条,邀请他们三人到海底森林打猎。于是他们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手持特别猎枪,穿过换压舱,走在海底平原上。尼摩举枪射中一只大海獭,然后又杀了两条海豚似的动物,满载而归。

(4)土著人的围攻

潜艇到达加里曼丹附近时,食品告缺。教授他们三人决定上岸寻找蔬菜和野味。起初,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几头野猪,采摘了不少水果。正当他们在沙滩上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突然受到土著人的袭击。他们慌忙逃进小艇,驶向停泊在海中的潜艇。可是土著人乘上木筏,紧追不舍。即使教授他们爬上潜艇,下了底舱,土著人仍然围着潜艇,不肯散去。第二天一早,潜艇开舱换气时,土著人果真纷纷爬上船来。可是他们的手一碰到栏杆,就惊叫着退缩了回去,原来金属栏杆全部通了电。

(5)同鲨鱼搏斗

潜艇驶入印度洋,在斯里兰卡附近,尼摩邀请教授他们到海底参观采珠场。这里盛产珍珠,最大的价值可达二百万美元。教授兴趣盎然地观看印度人在海底采珠。突然,一条巨鲨张着血盆大口向印度人袭去,尼摩当即手执短刀,挺身上前与鲨鱼展开搏斗,尼德·兰举叉相助,正中鲨鱼心脏。尼摩随即把采珠人托出水面,还从自己口袋里取出儿颗珍珠送他。

keywords:海底两万里,凡尔纳,外国名著,中考知识点,尼摩船长,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尼德·兰,跟鲨鱼搏斗,土著人的围攻,海底打猎,诺第留斯号,庞然大物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海底两万里》法国凡尔纳经典名著作品初中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密码文学:从凡尔纳到福尔摩斯

密码文学:从凡尔纳到福尔摩斯

...中,可被恰当地称为《金甲虫归来》或《金甲虫之子》的作品亦不在少数,因为它们都采用同样的藏宝主题。(读读这些故事,再读读《金甲虫》,爱伦·坡的天分跃然而出。)但其他作品的密码插曲通常写得不赖,作家的水平...

2023-09-25 #经典句子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名著中主要人物形象归纳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名著中主要人物形象归纳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作者: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主要人物形象: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②米开朗琪罗:...

2024-01-22 #大杂绘

初中语文:文学名著考点汇总+人物分析+经典情节 老师说中考必考

初中语文:文学名著考点汇总+人物分析+经典情节 老师说中考必考

...点涉及人性形象特点、情节、人物名号由来、阅读收获、作品名称、人物姓名……大多数同学阅读只求读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化作自己的心灵体会,或者只有感觉而无理性的认识,没有心灵的巨大震...

2015-06-18 #经典句子

快速搞定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深度理解 应对新中考

快速搞定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深度理解 应对新中考

...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也是一些精品。不仅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而且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是不朽的典范。所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课本,要带着“脑子”学习,而不是一味依...

2012-11-09 #经典句子

部编初中语文中考名著训练100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语文中考名著训练100题(含答案)

...**”,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7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其中,______(人名)饱受耳聋折磨。75、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

2023-11-29 #经典句子

2021中考复习 散文阅读必考考点梳理 技巧总结

2021中考复习 散文阅读必考考点梳理 技巧总结

...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3.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散文阅读题型关于标题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1.标题的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面含义...

2023-09-20 #经典句子

初中生中考英语经典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汇总

初中生中考英语经典阅读理解30篇附答案汇总

...吗?Day 29 猫咪咖啡馆:一个充满爱的地方Day 30 黑科技:法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培养“人造鹅肝”每天抽出10分钟,提升英语阅读素养,私信老师回复01

2023-12-22 #经典句子

初中语文考试时文学常识题老丢分?老师:这几个小陷阱一定要记住

初中语文考试时文学常识题老丢分?老师:这几个小陷阱一定要记住

...作品搭配错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张冠李戴”,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之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他的小说集《羊脂球》,他的代表作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在这个例子...

2023-11-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