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探讨学习《文子》的民本思想并追溯源头

时间:2015-03-19

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1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近代梁启超论民本思想,以为“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之所由结合也”,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与“天子政治”共存的。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尚书·皋陶漠》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己将民本与天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出来。之后《诗经》、《左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皆有或多或少的民本思想的阐述。

老庄虽没有详细讨论民本思想,但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理想,主张上无为而民有为,上不扰民,不能向民众过度地索取赋税、摊派劳役等等,也是从根本上强调了以民利为本的政治理念。

《文子》是继《庄子》而起的一部道家著作,其中虽无有关民本思想的专门篇章,但民本观念的火花散见于全书,若将它们连缀显现,则灿然焉。其特点是:论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人主,同时应该是圣人,为“民之师”;其最终的逻辑归属就像老庄所倡导的一样,奉行无为而治。

人的本,性生论

先秦文献中往往民即人,人即民,人民都作民人。所谓民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以人为本。而人为何物?先秦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全面讨论过。而《文子·九守》则有以下一段专论。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己成,五脏乃分。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耀、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脏、九巅,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

这是至今可以看到的探讨人体孕育、成型、各器官功能的最早的文字。也许它来源于战国阴阳家或医家的阐述,己经显示出“天人感应”的痕迹。可以看到,

《文子》这段论述的人论,从人的本始出发。既然人的各体与天地相应,故能感应。既然“人与天地相类”,因此人也就是自然之生物。以下尚有大段论述人的血气、精神及五脏的文字。指出:“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体,精神驰骋而不守。”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人,应该“爱而不越”,不为各种嗜好物欲所蔽塞,,守聪明,使心气精神不乱不越。“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可足见也。”可以洞察古往今来历史和世事,看清祸福之兆。“人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

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说来道去,天地运行都一致,将万物概括为一。作为治理天下的圣人天子,应将人视为自然万物之一种。“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欲不可纵,事不可繁。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也。”圣人天子若能“顺其资而宁之”,追求嗜好和物欲不敢至于极至,就可以实现乐极的治世。

人又有社会的属性,即人类社会出现了分群体、分等级的现象。《文子》不仅有“四民”(士、农、工、商)之说,还有人分二十五等的见解。其论“四民”曰:“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农士工商,乡别州异。故农与农言藏,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工无苦事,农无废工,商无折货,各安其性。异形殊类,易事而不悖,失处而贱,得势而贵。”先秦思想家多论及“四民”。

“人不兼官,官不兼事”亦见于《荀子·富国》(“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乡别州异”则为管仲相齐桓公的一种改革措施,使四民不杂处。“群萃而州处”的好处是:“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使得各群体所从事的事业代代相传,技艺精益求精而臻于发达。

“四民”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二十五人则属不同的阶层。《微明》曰:“因此我们知道天地之间有很多圣人,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二十五类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把二十五种人又分成上五、次五、中五、次五、下五五等,指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等级差别明显,智慧与愚蠢差别明显。《符言》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和普通人生命都是共同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普通人的生死,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生存,不明白很多的利害关系。

道是在天,地上一般是分布的很多物质,和睦的关系主要在于人,人和人之间如果不和的话,那么就算是天气也不会很好,地也不会变得很富饶,这就会造成阴阳失衡,风雨规律被破坏,人民生活不富足,疾病饥荒缠身。”

《九守·守虚》“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再聪明的圣人天子也要懂得人的生与死,其生不过是天行,其死也只是物化。深刻理解生与死的道理后,更应该主“和”,要与愚人和谐。否则就会遭到天地阴阳的报复。

然不管是何种群体、何种等级,作为人总有其共同的秉性特征。《下德》曰:“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九守·守清》也说:“人们的很多生活都是靠天地得以生存,很多东西都是耳濡目染,口鼻也可以体会到万般滋味,或香或臭,人们的体肤也是暴露在外,感受着温度变化,其情一也。

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反为制者异。”人的基本情状是求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快乐,喜欢欣赏音乐舞蹈,喜欢欣赏美食,喜欢穿着薄而凉、轻而暖的美丽衣服等等。

所以《九守·守清》又说:“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必须通达自然之性命。《下德》也说:“人的本性,是纯洁的,不受污染的,只是因为长时间接触外在的不友好的东西,受到这些的影响,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心,这样几个方面的影响就创造出了每个人之间不同的性格。

而衣食住行这些后世约定的礼俗类的东西,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远古之民本毋须管理、控制、治理,可是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和不平等,于是产生了社会的契约,人们推举出贤者、有才能者来治理天下。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事与愿违。《自然》篇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民强凌弱,所以君主设立了很多的诸侯用以起一个警醒的作用,方便后人作为教诲的地方,这个命令一颁布下去,国家内的人都是积极的响应,四海之内无不主动去做,但是在传达的过程中,很多环节没有做好,也就导致了受益人老百姓生活的贫穷饥饿,养老弱,息劳倦,无不以也。”

这段论述就有点社会契约的意味。树立帝王、天子,选择圣人的本意是希望他们能够“齐一之”,消灭“强潜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的社会邪恶现象。《道原》曰:“人任耳目以听视者,只是单纯的劳心劳力,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这些所谓的治理其实是不起作用的,每一个人的成才这路都是不一样的,且都不怎么会被其他人所知晓内幕,一个人就算有再大的能力,也没有办法做到很大的事情。”

又因为天子、圣人一人的聪明才智不能遍照四海之内,所以还设置了三公九卿的官员以辅助天子,将天下分成诸侯国以分而治之。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天子政治”,因此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应运而生。

我们看到:《文子》提出民本思想是以论述人的自然属性为出发点,由于人在求生存的过程中,物欲不断地膨胀,导致贫富差别。《文子》的作者进而讨论了人的社会属性,分成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然后需要天子、圣人来治理天下。治理天下当以人为本。这就是《文子》民本思想的第一个特点。

圣人以民利为本

《文子》民本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天子圣人最高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求他们必达自然之性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人主,同时应该是圣人,为“民之师”。圣人是儒家思想家所推崇的最具道德、最有睿智、最有才能的人物,如英明的古圣王黄帝、神农、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道家思想不仅不怎么讲圣人,而且提出“绝圣弃智”,认为有了圣人,天下大乱。《庄子》中常提及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谈及圣人则采用冷嘲热讽的态度。《文子》列举的二十五种人中属“上五”之一为圣人。

《文子》虽属道家著作,而其作者己经明白人间并无神人、真人、道人、至人,与其用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来要求统治者,毋宁用人们普遍能理解、能接受的圣人去要求统治者。我们来了解《文子》所论述的圣人。

首先,圣人不能纵欲失性,即应该节制欲望。《道原》曰:“人人从欲失性。”从即纵;失性即自然之性命。如果治理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纵欲失性,则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坠入邪秽,以此治理国家、天下,国家、天下就会大乱,同时导致其自身污秽不堪。因为在《文子》看来,人的天性是纯朴无邪秽的,物欲过度即为邪秽淫乱,所以唯有最高统治者的圣人能够“遗物反己”,即抛却物欲,节制欲望,不以智慧攫取财物,不以欲望滑和。“滑和”一词当为圆滑调和之省,属贬义词。

大体是指既贪婪地满足穷奢极侈的欲望,又圆滑狡诈地装成正人君子的样子以蒙混于世。东汉高诱注谓:不以身为物所役,不以情欲乱中和之道。圣人天子对自己要节制欲望,而要让民众富裕。《微明》曰:“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国富其吏,治国若不足,乱国若有余,存国困仓实,亡国困仓虚。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总之,唯有当圣人之品质不为物欲的奴隶之时,才能实现治世。《道原》曰:“是以处上而民不重,身居高位而不为人所受伤,没有人敢去与他斗争。”

圣人无争于万物,故人莫之争。此语实出《老子》,其66章曰:“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不过《文子》稍改其意为处上者不争于万物,故下人莫敢与之争,这一说法实际上是要求天子圣人节制欲望。

既然圣人不争于万物,其治理天下,就能取下有节,自养有度,而且能与民同苦乐。《上仁》篇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文中描写了有道明君治理天下的做法,而暗主恰恰相反,相较之下,明主治理天下显然是以民为本,而暗主则以人民为鱼肉。文字并不难懂,道理也不深奥,可是“贪主暴君”在历史上时或有之。无非是贪得无厌的欲望使然。

第二,天子圣人需具备自谦而尊贵他人的道德品质。《符言》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是以圣人之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人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很清楚,《文子》的作者运用老庄哲学中“欲取姑予”的主张,“欲贵于人者,先贵人;欲尊于人者,先尊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子圣人治理天下,当然应该得到人民的拥护、推崇和爱戴,而拥戴来自于天子圣人对他人的尊重。若一味斥责,用所掌握的权力去压服人民,其结果就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是懂得“与之为取,后之为先”的道理,明白此道理后,付诸平时的言行,那么“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也就几乎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了。

第三,圣人天子治理天下要顺应自然之本性。用《文子·自然》的话说:“故圣人之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自然》又曰:“故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程为田畴,奚仲为工师,其导民也,水处者渔,林处者采,谷处者牧,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治理天下怎样才能做到顺应自然之本性?即“因其所有而条畅之”,“使各便其性”,又举了我国父系氏族后期英明圣王尧治理天下的盛况,也就是“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

第四,天子圣人是民之父母,也是人民之师,应该父仪天下、母仪天下。《道德》曰:“之所以人被称为有道德的,是因为人做到的匡扶正义,不违背道德,要将世间的污浊感化,变得淳朴和纯净,要有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些,从而做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是社会的主要构成之一,百姓就是他们的老师,无论是上为人还是普通人都有所礼仪体态。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

《上义》则曰:“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恩之加也。”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圣人应该也是民众的老师和榜样,“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说得很明白。

不过君主为民之师,上为下之法仪,是继承荀子而来的。《荀子·王制》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荀子·君道》“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既然上下的关系情同父子、兄弟,那么“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既然君主为民众之师,民众也会师事之,榜样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有道德,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不可能出现淫乱之世的。

既然天子圣人为民之师,则应当教育民众。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上仁》曰:“民众者,教不可以苛。”意指不能教民众以苛刻的刑法,否则“法烦刑峻,即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态。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不仅不能法烦刑峻,而且不能多事、多求、多禁,否则就譬如“扬火而使无焚,挠水而欲求其清”,不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自然》曰:“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这里说的“以导民心”的法,不仅指刑法,可能泛指法则、法规、处事之方法等。要之,《文子》强调天子圣人要为民之法式,同时要求天子圣人要为民师,实施教育。这是先秦诸子和《文子》民本思想出彩的一个方面。

身教重于言教,《管子·形势解》说得好:“人主身行方正,使人有理,遇人有礼,行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不复行也。”《文子·道德》曰:“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诛。……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微明》也说:“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文子》的作者继老庄道家思想而来的一位思想家,却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此书的行文中除了大量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概念和术语外,其为标题立目也用“上仁”、“上礼”、“上义”等,而在此处论及圣人天子的品质时,即以“仁爱”为准绳。《上义》说了一段更像儒家的话:“圣人一以仁义为准绳,中准绳者谓之君子,不中准绳者谓之小人。”我们都知道儒家尊君,但尊君的前提条件是君主必须是一个仁者。

结语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圣人都怀仁爱之心,民众响风,那么社会大治,人民无灾无祸,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道德》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只不过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差别,一些人过得很富足,一些人过得很拮据,就好比天下的国家中有很多都面临着破坏,和灭亡,有一些人也有着道德丧失的情况,人之所以称之为道德者,是因为有相关的修养,因此才可以有道德和无道德的区别,如果是天下位居高位的领导者都可以爱护子民百姓,都怀有仁爱之心,那么就算遇到灾祸也不会感到特别的慌乱,会拥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这些。”

《文子》毕竟是道家著作,故其行文间或用“仁爱”,间或用“道德”,这里“相生养”、“相蓄长”、“相亲爱”、“相敬贵”的道德与仁爱没什么两样。不过,《文子》还是将道家讲的道、道德,即“清静无为”作为实现民本政治的最高境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探讨学习《文子》的民本思想并追溯源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深入学习和探讨《文子》的论道以及相关特点

深入学习和探讨《文子》的论道以及相关特点

本章主要讨论《文子》的思想特点,并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明确其与先秦诸子思想的互文关系。《文子》是一部融会贯通了道、儒、墨、法、阴阳、兵等家的学说而成的道家著作,论道是它主要的内容,其宗旨是要将道凌驾于...

2010-08-12 #经典句子

道家名著《文子》中的八句名言 说破世间大道理!

道家名著《文子》中的八句名言 说破世间大道理!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道家祖师,与孔子同时,是《文子》一书作者。1、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出自春秋·辛研《文子·道德》。为了正义而作战,可以...

2023-10-30 #经典句子

民本造句和解释_民本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点读

民本造句和解释_民本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点读

...。”]民本参考例句:1、这种扬弃既丰富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本身,又缩短了民本思想同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巨大历史差距。民本有关的成语:1、民贵君轻(mín guì jūn qīng):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2、邦以民为本(bā...

2015-07-14 #经典句子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翻译: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动。孔子听说后:思考两遍就可以了。这一句,是论语中被误解最多的一句了。很多人都把三思而后行当作褒义的语句,认为...

2013-04-03 #经典句子

海峰去世前表白妻子 眷恋尘世皆因她 文子含泪发文:你食言了

海峰去世前表白妻子 眷恋尘世皆因她 文子含泪发文:你食言了

10月25日深夜,音乐制作人海峰妻子在社交媒体账户发布1条动态说:“你食言了”,海峰过世整整的5个月的時间,妻子仍不可以摆脱丧失伴侣的痛楚中。文子发布海峰微信朋友圈的截屏,內容是:“我眷恋着尘世,一大半,是她...

2024-01-07 #经典句子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追溯《文子》成书渊源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追溯《文子》成书渊源

...子》的作者肯定深受《庄子》的影响,原因是《文子》的思想、行文、造句、用辞颇多采用《老子》、《庄子》。王廷洽的《(文子>作者考证》用两种文本比较后指出:“有的是直接用几句,有的用几句话改写成一句,或将一句话...

2023-07-20 #经典句子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可以为文矣”,言行如是,可谥为文。《谥法》:锡民爵位曰文。朱子集注:臣,家臣。公...

2017-05-12 #经典句子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 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 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益、诉求,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虽然儒家民本思想不可能确认民众是社会的主体,历代王朝统治者也向来“尊君”胜过“重民”,但民本思想毕竟符合百姓的愿望,且作为“道统”,与“治(政)统”相抗衡,具有极...

2010-09-2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