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金戈铁马 为什么被文人比喻成战争 与草原部落有割不断的关系

时间:2014-08-30

关于魏晋南北朝外族入侵这个时期不用多作过多的描述,司马家统一了三国之后,没过多少年,经过八王之乱,本已臣服的匈奴人也趁机造反,使天下大乱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5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前言

我们在阅读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中,经常见“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都知道此词用来比喻战争,我们是否知道“铁马”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叫金马、铜马呢?这我们就得把史书翻到魏晋南北的时代。

关于魏晋南北朝外族入侵

这个时期不用多作过多的描述,司马家统一了三国之后,没过多少年,经过八王之乱,本已臣服的匈奴人也趁机造反,使天下大乱。西晋被灭,晋王朝转移到南方,建立了政权,称为东晋,因此南朝士人不思进取,上演了放浪形骸的所谓的魏晋风度,只有少数人还能记得北定中原的大业。而入侵的胡族,把中原王朝生存根基的中原大地,变成了他们的演兵场。

经了近百年的战乱后,一批又一批的旧势力被消灭,又产生无数新的势力。一直到出身拓跋鲜卑族的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努力汉化,才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铁马”的出现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同时,在军制和兵种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冒出来一种人和马都配备铠甲的重装备骑兵—甲骑具装。在史料记载中,多次出现各种战役中出动上万“铁马”的记录。

五胡十六国以时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从草原带来了精良的马匹,同时结合中原先进的炼铁技术,纷纷把甲骑具装作为自己绝对军事力量。如龙骧军、铁甲连环马、凉州大马、北魏虎纹骑兵、胡夏铁骑,都是名震天下的精锐铁骑。当然,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战斗力最的甲骑具装,则是北齐的“百保鲜卑”甲士。

也因如此,以后的骑兵常被称为“铁骑”,用在诗词中也叫铁马。 铁骑的基本标配就是:铁甲、马铠、长槊、环刀

这种形式的兵种最早出现倒也不是这个时代,结合史料分析,比较被公认的结果是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骑兵开始了人和马都穿着重重的铁制铠甲,就是所谓的重骑,其前身是北方胡族中“侍卫之士”,精锐中的精锐。

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国“甲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那个时候用的还不是铁甲。那时的战场上主要兵种上还是兵车,也就是象棋里的“车”,不仅兵车上的士兵身穿“三属之甲”(指的是: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三属之甲原本也是春秋战国魏武卒的重装备),同时也给拉车的战马披挂上了厚重的皮革护甲。

西汉时的“北军八校尉”和曹魏的“虎豹骑”,都被认为是一支相对完整建制的重装甲骑部队。只是这些时期,军队中重骑数量占比不大,而且在装备马匹上的时候,没有遮盖那么多部位。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司马政权自身的腐败,让已经臣服的胡族后裔死灰复燃,草原胡族再度大举进入中原后,将自身的军事优势,与在中原生产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把骑兵“护甲化、重装化”,原本的目的是避免骑兵部队对步兵坚阵发起冲锋时遭弓弩箭矢的迟阻杀伤,起到强大的保护作用;同时在近身肉搏中发挥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在于这个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发明了硬质马镫冰,导致了这种骑兵技术的融合。因为在东汉时期,高桥马鞍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使得骑兵与战马得完美结合为一体。骑兵的机动能力与打击力也成倍增加。

也有人提出疑问,与轻骑相比,这样的重骑兵,是不是机动力差,速度慢,只能在小规模的战争中发挥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看将领如何用兵。

我们看一下北齐高洋的“百保鲜卑”的表现,堪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运用甲骑具装中的最牛逼的骑兵,为什么叫百保,就是可以一当百的意思。

在第三次邙山大战中“百保鲜卑”则大放异彩,这是北朝末期战役规模最大的一次从北周对北齐之间的主力对决。战场长度足足跨越整个齐周两国边境线。

当时周军围住了洛阳城已经一个月有多了,如果周军彻底占领洛阳地区。把齐国援军被阻隔于黄河之北,加以时日进行巩固。北齐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洛阳城。从战略态势上进讲,相当于北周兵锋将直接插进齐国的心脏,这显然是高洋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此仗必须打赢解围洛阳,否则后患无穷。

如何解围?此时,关中的军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入过中原,对中原的地形非常不熟悉。而齐军将领则非熟悉邙山地形,占着地利的优势,同时利用连天大雾的天时,和邙坂的秘密通道,无声无息地上了邙坂。

从战争开始而占据了主动权,齐军列阵于邙坂之上,一方面引诱周军步军登邙山与自己作战,等周军爬山疲惫后发起攻击;如周军不上邙坂,北齐则以偏师牵制,主力骑兵利用这个缝隙直冲杀入洛阳;若周军后撤,此时就可可以甲骑追杀之。

这一次邙山战役,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段韶、斛律光联手出场。齐军分为左、中、右三军:

负责扫清进攻路径中的障碍的左路军由段韶统领。

不停地袭扰驻守邙山各处的周军各营,保证齐军侧翼安全则交给斛律光的右军。

中军主力兰陵王带来了“百保鲜卑”甲士,负责击败周军围周边集团,担当主攻任务。

战争开始,兰陵王经过两次突击才冲破周军封锁,冲到金墉城下。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骑兵,当时还是难以有效直接冲破严整的步兵军阵。

兰陵王第二次冲击围城周军非常艰难,只有五百骑成功跟随他冲到了金镛城下。但是周军将领尉迟迥也调动兵力,结阵困住了冲到金墉城下的北齐甲骑。五百骑人数实在太少,驻守金镛城的齐军将士一时半刻也难以确认,这是不是齐军主力骑兵前来解围,也没有相应的一协同。

关键时候,兰陵王不顾战场上四处横飞的流矢,便脱去头盔和面具,露出庐山真面目,因为兰陵王长得帅,容易辨认。城中将士认出是兰陵王高长恭前来解围,士气大增,下令弩手与高长恭的骑兵一起发动反攻,才彻底击溃了围城的周军。

同时在这次战斗中,段韶部精锐铁骑说明了甲骑的战略机动能力非常强,当时的齐军采用一人多马(战马和乘马)的配置,不至于长途奔袭,最后打仗时候战马没有力气的意外发生,就解决了机动性的问题。

后世的契丹大辽铁骑与欧洲骑士也是采取了这样方法:骑士拥有一匹战马和数匹乘马,行军的时候骑乘马,打仗的时候换乘战马,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其成本也很就变得非常之高。

从战争机动性上的角度来看,甲骑并不显得弱,在地势非常复杂崎岖的情况下,从登上邙坂,以及接下来从邙坂冲击一路冲至洛阳城下,整个过程都不太容易,然而北齐甲骑却偷从容地完成了。从初战诱敌,会战中扫荡洛阳周营,齐国甲骑都显示出高强度机性,实现了作战过程中以实现局部的兵力优势各个击破,完成战略上的以少胜多。

同样高洋齐国的甲骑,后来在北地与奚、契丹等族的对战中,没有出现传说中那种“被草原胡族轻骑兵用弓箭战术所轻松击败”的现象。相反,高洋齐国的重骑兵猛烈的冲击,直接将草原骑兵击溃。在邙山会战中也可以看出甲骑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并不比步兵差。

邙坂初战,具装骑兵击溃了周军步阵,用的就是灵活的战术,可见重甲骑兵绝非机动性差的兵种,其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都十足。

很多次战役中,北齐百保鲜卑甲骑都能以少胜多,强悍的战斗力。高洋的“百保鲜卑”被公认为那个时期甲骑具装中最厉害的骑兵。

绕不过的北齐高洋

高洋时代的对外武功是非常辉煌的。在位十年,高洋向东扫北,大败前来侵扰边境的契丹、库莫奚、山胡等草原部族,北方诸胡纷纷遣使朝贡臣服。就连那么牛逼的突厥来犯时,高洋也毫不示弱,亲自带大军北击突厥骑兵。打得伊利可汗满地找牙,赶紧请降,并答应每年向北齐遣使朝贡。这在南北时期也是非常难得的。

只不过在后来的治国和品德上太差劲(好色、爱随便杀人),显得臭名远扬,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他的武功就逐渐被人忽略了。

从此之后,在冷兵器时代,重骑兵也是几经沉浮,总体看来少数民族似乎更热衷于铁甲,第一个高潮时代是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但是唐统一后,却去掉了骑兵的马铠轻骑替代了具装重骑。

然而到了宋辽金时期,北方胡族再度重甲骑兵再度成为战场的主力。如辽国的鹰军、李元昊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屠之类的重骑,都曾在战场上与宋朝军队死战。

“铁马”进入文人的世界

尽管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现代枪支的出现,骑兵逐渐退出了战场,到底重骑和轻骑孰优孰劣,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应该说与社会的发展和具体战争有一定的关系,赵武灵王学习的胡服骑射,当时的目标方向是轻骑,且获得了成功,在那个没有马鞍、马镫的时代或许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到了汉,随着装备的完善,重骑也开始主导了战场,通过战争也证明了价值,有一个问题是:成本那么高为什么可行呢?也与当时兵户制度有关,所有装备由士兵自己购买,所以才有:“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的情况出现。

后来的中原文人们啊,也在作品中还是常用金戈铁马比喻战争。特别是陆游和辛弃疾,只要与战争有关联,或涉及到失地收复一事,“铁马”一词必现:

“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咱们的领袖毛主席在《观潮》中也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顿然把读都拉入了波澜壮阔的观潮情景。

就连纳兰性德,这类专门写哀怨诗词的诗人,都忍不住写下:

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金戈铁马 为什么被文人比喻成战争 与草原部落有割不断的关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战争让一代文人迷惘 又在现实中看到希望

《太阳照常升起》:战争让一代文人迷惘 又在现实中看到希望

...世界大战之后,生活在法国巴黎一群在心理或生理上受到战争创伤的年轻男女,他们放浪形骸,醉生梦死的生活,对现实、未来或迷失或清醒却又无路可走的悲伤心境。这部作品中,海明威运用了"冰山原则"的写作手法:只描写"...

2013-09-25 #经典句子

冰心只是一个文人 凭借什么 共产党国民党都十分待见她

冰心只是一个文人 凭借什么 共产党国民党都十分待见她

...个故事说起。首先,冰心和宋美龄,有很好的交往。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冰心的一家人避难,来到云南的昆明。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冰心无奈之下,带着子女,来到昆明郊外的一个小镇,并在当地义务担任教师。1940年,...

2020-01-22 #经典句子

古代文人刻意掩盖千年的战争实质 却被孙子兵法一句话道破天机!

古代文人刻意掩盖千年的战争实质 却被孙子兵法一句话道破天机!

《孙子兵法》中的“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知道吗?这只是孙子的前半句话,这句话的后半句因为不符合封建时代主流的观点,被人为的略过了。以至...

2023-08-14 #经典句子

二流文人的超水平发挥 7句共用7个比喻 开篇够惊艳落笔够大气

二流文人的超水平发挥 7句共用7个比喻 开篇够惊艳落笔够大气

...镜头一样,描绘了7幅山水画,更难得的是这7句无一不是比喻。随便拎出一句其实已然很是唯美,合在一起更是将浔阳楼周边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就像一部电影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既有动态的变幻,也不失泼墨画之美。首...

2023-12-31 #经典句子

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曹丕《燕歌行》精析

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曹丕《燕歌行》精析

...,天下战乱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百姓起义,也不单纯是贵族战争,而是逐渐开始形成集团势力。只要能纠集出有生力量,并编造、借用出堂而皇之的借口,谁都可以饮马九州,在各方势力中鏖战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蜀国刘备一向自...

2023-10-17 #经典句子

不仅普通人喜欢它 就连墨客文人也描绘它 赞美它:故乡的芦苇荡

不仅普通人喜欢它 就连墨客文人也描绘它 赞美它:故乡的芦苇荡

...奇呢?尤其,作家孙犁先生写的《芦苇》等作品中芦苇的战争场面,更加强了对芦苇的感情认识。从没想到芦苇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作用。曾经的年少轻狂,不经意流淌和在那片芦苇荡。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07-08-14 #经典句子

从文人战争看冰心一生

从文人战争看冰心一生

...的先锋作家伍尔芙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又曾在昆明、重庆等地积极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9年至1951年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

2023-05-02 #经典句子

“瑞雪兆丰年”: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的“雪”意象

“瑞雪兆丰年”: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的“雪”意象

战争中的“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

2019-01-2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