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化课堂:聊聊“茴”的4种写法 反思孔乙己的悲惨人生

时间:2013-01-27

孔乙己给我们少年的书本记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说孔乙己绕不开的话题:茴香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7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一说到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我们脑子里马上会想到一个人:孔老师(当然不是孔夫子),而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给我们少年的书本记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说孔乙己绕不开的话题:“茴香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之所以名声大振,“茴香豆”三个字立下了汗马功劳。文中并没有整篇苍白无力的写孔乙己的穷酸。而是通过一个“茴香豆”事件,把老孔的性格、神奇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咱看看书中的一个小片段: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发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了。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本文弥补孔乙己的遗憾:写出“茴”的四种写法

对于孔乙己来说他很遗憾,遗憾的是:没有写出这四个字来。本来计划在孩子们面前大展身手,结果孩子们不“落落”他。真是热脸贴个冷屁股啊。咱今天弥补他的遗憾,关于“茴”的四种写法,我们简要概括下(不做重点,我不是孔乙己)

茴香豆的“茴”,一个草字头,一个来回地回。我们只要搞清楚“回”的四个写法,在上面加一个草字头就完事。(看下图)

第一种:“回”加一个草字头,茴香的茴。这个字倒是挺常见的。茴香苗,小茴香,大茴香。都是这个“茴”。

第二种:回的古字形:“囘”,一个门,里面一个巳。上面加个草字头就是第二种写法。

第三种:是这个“囬”,有人说它是回的繁体,我持保留意见。“囬”比较熟悉,现在很多人写毛笔字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写。

第四种:一个口,里面一个目。也是个异体字。

其实,与茴香豆的“茴”字最贴近的还有另外一个字。《本草纲目》记载:“蘹香,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茴香”是北方人叫法,真名应该写作“蘹huái香”。

关于“茴”字,异体字的概念。

上述写得“茴”的四种写法,都不是什么正常字的范畴。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这四个字,都是“回”的异体字。什么是异体字?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汉字的读音、含义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而已。在我看来这样的汉字曾经做过贡献,现在已被社会所淘汰,不必过度研究。

学习知识:切勿生硬不动

还是拿孔乙己举例子,学知识要灵活多变,切勿生硬不动,这样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周围的环境脱钩,被其他人视为怪类。举个书中的例子:“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通过上述例子大家看,孔乙己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就好比现在我们很多高学历的学子,平时在老百姓群众中就说一些接地气的话,每个人都需要吃喝拉撒,雅俗共赏才是正道。#孔乙己#

可怜可悲的孔乙己

有些人认为孔乙己在炫耀自己的知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与众不同。我认为事实情况恰恰相反:孔乙己其实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别人搭上话,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也想走到人群之中,但是他使用的方式错了,自己还不知道。老板们对它嗤之以鼻,连孩子们都不搭理它。真是可悲又可怜。

孔乙己代表旧社会读书人的形象。

咱先说孔乙己的2个优点:1.爱专研,这一点如果放在当今社会最起码是个研究生吧。现在很多年轻人浮躁的性格确实也该学学老孔的这种精神。但是在当时,就算你会写10个“茴”又有什么用呢?整天抱着那些无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2.人不坏。通过书中描述,孔乙己虽然可怜,但是人性不坏,不是个“孬人”。

但是光有这两点是不够的,它改变不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它所谓的“知识”更不会为他谋生。孔乙己代表着是当时一部分读书人的一个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底层所谓“读书人”的垂死挣扎。

聊城王岗:正确认识学习汉字的2个目的。

第一:掌握汉字,运用汉字能为我们生活所服务。

第二:通过研究汉字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能够给我们现代人更多的启迪。

这就是汉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价值。有些汉字不适应社会发展,终究别淘汰。而随着社会的进程,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汉字运用而生,被社会所认可。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汉字“茴”的简要概括,分析孔乙己的凄惨人生,反思我们学习汉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本文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谢谢,下篇文章再见。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化课堂:聊聊“茴”的4种写法 反思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你真的认为鲁迅说的这句话是病句吗?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你真的认为鲁迅说的这句话是病句吗?

...其实作者在做出大约之后,突然想起孔乙己处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是必死无疑的,是不可能活着的。但是想到这一点,作者为什么没有将前面的“大约”给删掉呢?因为作者虽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但是他...

2023-09-25 #经典句子

浅谈对于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看法

浅谈对于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看法

...的迂腐,而鲁迅先生则更多的是在描写孔乙己的可怜。新文化运动与《孔乙己 》《孔乙己》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的新青年,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文化运...

2020-07-09 #经典句子

浅谈鲁迅文集之孔乙己——从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浅谈鲁迅文集之孔乙己——从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保住自己"不拖欠酒钱"的事实,想向伙计炫耀四种茴字的写法,却被伙计无情的鄙视。即使如此,孔乙己在最后一次偷盗被人打断腿后用手走来花四文钱买最后一碗酒时,仍然用眼睛恳求着掌柜给他留最后一丝"读书人"的脸面。...

2007-03-17 #经典句子

多年后再读《孔乙己》 鲁迅先生最后一句话 忍不住潸然泪下

多年后再读《孔乙己》 鲁迅先生最后一句话 忍不住潸然泪下

...来岁的孩子,孔乙己也曾兴致很高地教“我”“茴”字的写法,得知“我”好不热心后,孔乙己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原来读过书却到了都没能进学的孔乙己,虽然没能做成秀才,但他的骨子里依然是向学的,是以读...

2023-05-10 #经典句子

孔乙己: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什么备受嘲笑?

孔乙己: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什么备受嘲笑?

...,并不是孔乙己,而是他身边的那一群看客。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中都反复提及。在《呐喊》与《彷徨》中,就有13篇涉及到了“看客”形象。他在《呐喊》自序中就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2024-01-29 #大杂绘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看不懂的以为是病句 看懂才知妙笔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看不懂的以为是病句 看懂才知妙笔

...通过被提问者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有一次,在高中逻辑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老师,‘树上的果子基本上全部摘完了’一句是对还是错?老师:“错了!”学生:“那么错在哪里呢?”老师正好抓上这个句子,...

2023-10-06 #经典句子

闰土和孔乙己 《彷徨》与《呐喊》 你还记得多少鲁迅的文字?

闰土和孔乙己 《彷徨》与《呐喊》 你还记得多少鲁迅的文字?

...迅先生的身世,想必无需多说了,但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其文学上的成就是绕不开的前言。《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乡》中在皎洁月光下高举...

2019-03-08 #经典句子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早期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的文章读起来总觉得很过瘾,有咬嚼,够劲,够味,读起来有着百读不厌的感觉,他的《呐喊》、《彷徨》、《华盖集》、...

2023-11-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