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为政》连续四章问孝 你体会到什么样的人生意义?

时间:2012-06-03

对于为什么要把孝集中一起来讲,我们来看看孝所概括的内容就知道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论语·为政》一共二十四章,讲了德、孝、学、信、义,其中有五、六、七、八四章专讲孝。

对于为什么要把孝集中一起来讲,我们来看看孝所概括的内容就知道了。孔子讲了四种为孝的道理,这四种道理概括了孝的本质意义。

第一孝是孝的礼仪。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敬父母不只是偶尔为之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生都要遵守的礼仪。父母在世时要遵从孝的礼仪,去世时要遵从安葬的礼仪,去世以后要遵从祭祀的礼仪。

有的人在父母在世时,迫于道德压力而孝敬父母,等到父母去世,认为自己的已完成孝的责任,草草安葬,之后也不再去祭奠,这不是真孝,只是在完成孝的形式而已。对父母随意的人,这种随意将会伴随他的人生,对生活随意,对工作随意。

有的人,父母在世时,对父母不闻不问,父母去世后安葬时却大势铺张,到处宣扬。大势铺张,要么是给自己撑面子,要么是大势收敛钱财,用父母的死最后捞一把好处。人之恶不过如此。

所以父母生时孝之以礼,葬时依礼而葬,之后每年进行祭祀,是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回报和想念,是对亲人的真情流露。这种真情,让人们从礼的形式走向内容,完成对生命来源的信念。

第二孝是让父母省心。

“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其他的如生活、工作、学习、前程等都可以做到让父母省心。让父母不为我们的生活劳累,不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操心,不为我们的前程劳苦奔波。

至于生病,是人都不可避免,父母对我们健康的担忧是血缘的不可分割,是天下父母之心的慈爱,父母对孩子无所保留的付出。

减少父母的负担,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对孝的深层理解,是对父母之恩的最好报答。

第三孝是养而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今的孝,能供养父母就可以了。犬马同样也能得到人的供养。如果没有孝敬之心,供养父母与供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父母是给我们生命的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同时付出的还有心血和爱。我们在父母的保护、关怀和爱意中安全的成长,所以才有了成年的自己。而在父母需要赡养时,如果除了给父母钱,而没有对父母的敬和爱,如孔子所说,和养犬马没有区别。

对父母来说,子女的敬爱之情远胜于子女的金钱给予。那些每月都能收到儿女生活费的空巢老人,那些只能看着儿女照片的空巢老人,那些每年只能和儿女通几次视频电话的空巢老人,心已经和钱一样的冰冷。他们在空巢中承受着对儿女的思念,对孤独的无奈,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

我们养父母,需要亲人的情感,我们敬父母,不能“敬”而远之。

去年的时候,有一对老夫妇打电话给我,说她们家里太脏了,希望我能去帮帮他们。当我看到这对老夫妇时,让我有点意外,大爷已八十三岁,阿姨也七十九岁。因阿姨因脑梗造成行动很困难,每天生活所需只能由八十三岁的大爷去采购。

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孤寡老人,一问,才知道他们有三个子女,可三个子女都各自生活,很少来看他们,也没时间照顾他们。阿姨说如果大爷也不能动了,他们就只能去养老院。

孝的缺失,是生活所迫还是人性对孝已淡漠,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照顾之责的缺失,是不是说现在很多人对古人关于孝的理论,早就不去理解了呢?

第四孝是孝敬父母的态度。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吃的,先让父母享用,难道这就是孝吗?

黔敖救济挨饿的人,这本是非常好的善举,可他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饥饿的人最终饿死也没有吃他的粥。

每个人需要给别人以尊严,更要给父母以尊严。有能力赡养父母,好的东西给父母吃,这是物质的给予。保持愉悦的、温和的态度,是给父母一份温情,这是精神的给予,是亲情的慰藉。

孔子在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引发做子女的进行深刻的思考,让子女明白物质的给予的机械性和精神给予的必要性。爱和温暖是无法用形式取代的,对父母的爱若发自内心,自己和父母都会更加幸福。

给父母以温暖,也给自己以温情,给父母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孝顺,是不是孔子反问所要的结果?我想孔子应有其意旨。

孝的意义

中国正经历着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在亲人减少的大环境中,人,特别是连唯一的子女都不在身边的老人,子女的敬和爱,显得尤为重要。

让父母省心,对父母敬爱,给父母以温情和对长辈保持应有的礼仪,这其中包含了从物质到精神到亲情的孝的意义。所以,《论语》把关于孝的理解集中在一起进行解析,让人们集中理解孝的全部含义。同时也知道孝不只是形式,不只的供养,孝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感恩,是子女与父母间不可割舍的爱的表达。

对孝进行集中的解析,让想尽孝的人不至于断章取义、用点代面的理解孝的意义而致人走向偏颇和极端。

孝心是人品,是修养,是能力。尧在选继位者舜时,第一条便是舜能孝敬他心术不正的父亲和爱说谎的继母,尧认为能做到如此的人便能管理好国家,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舜,成了和他一样的明君。

从孝心到才能,从家到国,见微而知著,由近而知远,孝心与爱国,源自同一真理,同一命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为政》连续四章问孝 你体会到什么样的人生意义?》,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为政篇02

《论语》为政篇02

...。本篇先随便上两句《诗经》中的片段,净化一下心灵,体会一下当时的国人有多潇洒。“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我走出了城东门,看见路上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可惜都不是我的心上人,哥哥...

2022-11-23 #经典句子

《论语》12.17:政者 正也。为政之道 要首先正己

《论语》12.17:政者 正也。为政之道 要首先正己

...的都有封地,这是当时的制度。政者,正也,于此也可以体会中国造字法,古时造字,同音的字都是由一个意义演变而来。政和正,字形不一样,读音一样,意义也是一样的。只不过适用的场合不同。为政,就是从正己开始的。...

2023-11-22 #经典句子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子夏问孝章”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子夏问孝章”

...》:【原书批注:试把婴儿嬉笑,与成人后在父母前颜色体会一番,便见“色难”处。】盖念念在亲,无时刻放下,真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者。而后形乎四体,布乎动静,所谓乐则生,生则恶e可已(止)也。此岂声音笑貌所能...

2023-09-02 #经典句子

《论语·为政》2·1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2·1为政以德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注释】(1)为政以德:就是以德为政。为,动词,治理、制定。为政,是在上位者制定国策、大政方针,推行教化,以及宪法、法令制度等。所以古人说,政者...

2024-01-02 #经典句子

闲思论语之为政01为政以德

闲思论语之为政01为政以德

...工之妙。无为而治,有人解释为,什么都不用做,便能达到治理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应解释为,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达到治理的效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大势而为,所以才能达到自强不...

2024-01-02 #经典句子

我读论语小记:为政第二·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我读论语小记:为政第二·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当官呢?孔子说:书上有讲到:“孝,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并且影响到政治上。”这就是为政,为什么非要当官才算为政呢?】“书云”后面三句是《尚书》里的逸文君陈篇。“或谓”、“或...

2016-06-03 #经典句子

《论语 为政》篇 孝道当先 为政以德 慎言谨行

《论语 为政》篇 孝道当先 为政以德 慎言谨行

...要有诸多的美德。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 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01《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

2023-11-25 #经典句子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孟懿子问孝章”

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孟懿子问孝章”

...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和激励呀。还有一个细节,应当好好体会。人的学习和进步,必须要去做,才能找到感觉,才有亲身体会。当真正努力地去改正掉一个错误以后,那种收获,那种愉快,自己最清楚,这叫“入门”,随后再去...

2009-08-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