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社会学论文范文」儒家“仁爱”的内涵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时间:2024-01-03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后,在我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它为巩固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38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8 分钟。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爱”的思想一直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家学说自汉代以后,在我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它为巩固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其中,儒家“仁爱”思想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妥善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和实现人生的积极价值等等的理念和观点,对于新时代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 仁爱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Abstract: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benevolence”has always been the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Since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has always been paramount in the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in China and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rule of the feudal dynasty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stream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and even the world culture. Among them, Confucianism"s“benevolence”though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between man and socie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alizes“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realizes“self-cultivation, family regulation,governance, peace of the world”, properly hand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s, improves human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s and realizes the positive value of life. It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benevolence” thought;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role;

儒家“仁爱”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发展进步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认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的,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的反作用是绝不能低估的。纵观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大国的发展历程,对建立和谐理想社会的追求既不乏其人的奋斗,又不乏思想学说的弘扬。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其“和为贵”的经典内容,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这一追求在今天,也会强烈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它对于规范我们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并使之发挥重大的反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思想。何为仁?最早的解说见于《说文解字》:“仁字从人从二。”“仁:亲也。”对其解释众说纷纭:《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在众多的阐述中最早的当属老子道德经中暗藏的“仁爱”思想,而最为突出,最为详尽,最为实用的当属儒家的“仁爱”思想。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

1.“仁”的思想实质:爱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曾指出交往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人在生存之前就必须有他人提供的生活资料,这样生命才有延续和发展,而且这种关系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其他的关系[1]。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仁爱”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在指出何为“仁”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仁”绝不是一个人的“仁”,它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即爱人,孔子的爱人包括三个方面:“亲亲”、“亲人”、“亲物”。

亲亲之爱:孝悌。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1在这里孔子指出爱家人是仁爱的基础,是人的本性,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只是赡养,简单的赡养和犬马没有区别,它还包括敬爱父母,这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亲人之爱:爱众。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2]3孔子在这里明确说出爱人绝不是只爱自己和家人,而是超越了对家人的爱进而爱众多的人。曾在典故《马厩失火》中记载,孔子的马厩失火,当弟子告知此事的时候孔子并没有问马怎么样了,而是问:伤人没?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一匹好马的价格可比一个奴隶价格贵很多,但是孔子却是关心人的情况,丝毫没有提到马,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人、爱所有的人的思想并不是说说而已,更是突破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的狭隘,以身作则阐释爱众,为以后的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化奠定了最初的坚实的基石。亲物之爱:爱天地。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孔子爱天地思想是指“天地事物有其自然规律,人应当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要做到爱物,钓鱼只用鱼竿儿不用渔网,射鸟也不射鸟巢中的鸟,也只有这样人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从今天的角度看孔子的这一做法对保护生态的平衡是有其极先进的前瞻性。

2. 实施“仁爱”的方式

“仁爱”之心从自我修行开始。子曰“仁者爱人。”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认为“仁”就是去爱每一个人,而要做到真正的爱人就必须有很高的德行才能做到。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115大意是:仁爱离我们还远吗?只要我们仁爱对待别人那么仁爱就在这里,这就明显地表明了孔子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108大意是:如果人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是“仁”,实现“仁”全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在这孔子强调只有自己按照“礼”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并指出这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这样的论述更是淋漓尽致地强调了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在这里孔子强调自己所追求的、想得到的,应该让大家同样得到,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同时在处理事情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强求于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爱”,必须从自我修行开始。

“仁爱”之行需要礼的约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这里孔子指明了要想实现仁除了克己还要用礼来约束。这里的礼除了指当时的周礼之外还有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的礼仪、礼貌,因为孔子时期周礼已经到了“礼乐崩溃”阶段,所以孔子的礼更多的是倾向于礼仪、礼貌,这种约束是不同于自身的内省的约束,它是外在的,因此孔子才有当颜渊再问到具体的仁行为时,孔子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论述[4]108。在这孔子阐述了“礼”的重要性: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只有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礼的规范中才能做到培养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养真正做到“仁爱”。“礼之用,和为贵。”[2]5孔子则更是清楚的阐述了“礼”的作用,即正是“礼”约束了人们并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二)“仁爱”思想的发展

1. 孟子的“仁爱”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仁政”、“民本”的思想。相对于孔子的“仁爱”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仁”更倾向于人心,孟子认为这种道德心或道德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称之为“良知”、“良能”,在人心中又称为“良心”、“本心”,而这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在这里孟子第一次提出人的本质属性;孟子还提出:“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7]216“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7]228这些是孟子对“仁爱”思想的广泛性的表达。孟子的“仁爱”思想已经打破阶级的界限包括了社会各个基层的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没有达到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爱”理论不仅推进到人性论的深度和本体论的高度上,同时在广泛性上也拓宽到整个社会,使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发展上跨越了一大步。

孟子把孔子的“仁爱”思想从人性善的角度加以论述,从百姓到王侯将相因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8]180同时阐明了王者不仅要有恻隐之心而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是王与民的地位关系。正是这样的思想才有后来的统治者要把这种善心扩展,乃至治国安邦。并意识到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把人民看作国家的主体基础,深入到百姓中,即基于“民本”,去实施“不忍之政”即“仁政”。

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思想极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儒家的“仁爱”理论和提高人民群众在社会上的地位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孟子还把“仁爱”作为一种精神激励人的意志和力量的内在源泉,由此实现他的“心仁合一”的主张,正是在“仁爱”的支撑激励下人人都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9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193

2. 宋明时期的“仁爱”思想

“二程”的“仁爱”思想。“二程”即程颢、程颐。“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所谓理就是指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在运行的,这也是自然与社会存在的依据。“理”这种一元论的思想把中国的古代哲学向前推进一大步。程颢、程颐两位思想家对儒家“仁爱”思想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他突破了孔子、孟子“仁爱”思想的研究领域即道德领域,把“仁爱”思想纳入至哲学的范畴,把“仁爱”思想扩大至宇宙,把天、地、人三者结合,把“仁爱”思想根源的探索拓宽、拓深。朱熹的“仁爱”思想。朱熹在《仁说》开篇便有:“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10]82他认为既然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又是以天地之心为心,所以仁之道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而当人心之德,无所不备,又体而存之,变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即称之为仁。这里朱熹对“仁”的解释,使“仁”变得抽象化、概念化,它由原来的一种可以感知的感性的、具体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一种理念,把原来单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升华为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实现人的价值,这在价值取向上是一种飞跃,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升华使得“仁爱”思想实现了从孔孟时期的道德情感境界向理性的哲学思维境界的跨越,实现了“仁爱”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二、儒家“仁爱”的内涵特征

(一)儒家“仁爱”的内涵

从“仁爱”思想的内涵上看,无论是孔孟的“仁爱”思想,还是后期的二程及朱熹的“仁爱”思想都从亲亲、仁民、爱物三个角度来阐述的。

1.“仁爱”之亲亲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1儒家思想奠基者孔子,他的“仁爱”思想给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点作出了定位即亲亲之爱为“仁爱”之本,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的爱。

2.“仁爱”之仁民

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2]3孟子亦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7]228二程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11]120从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家们在解释何为“仁爱”时都认为仁爱不仅仅表现为爱自己爱父母及兄弟姊妹,还表现在爱别人、爱大众。

3.“仁爱”之爱物

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2]214朱熹曰“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10]82儒家思想家们对“仁爱”的范围扩大到万事万物上,由极其简单的普通人的爱,深化到一种理念,这种爱是一种普遍性的爱,是一种自觉的爱。

当然,儒家的“仁爱”思想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可取之处,如对君王、父母的愚忠、愚孝等等,这些是应该剔除的。

(二)儒家“仁爱”思想的特点

1. 人道主义

“仁爱”思想表现为极高的人道主义性,这种人道主义表现在关心人、爱护人。他要求的是爱众人,爱人类,这种爱超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局限,是历史的跨越,是人性的飞跃,这种“仁爱”处处表现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物的生命价值,尊重妇幼,尊重鳏寡,这是一种人人需要弘扬的人道主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深刻性、稳固性

“仁爱”思想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人的思维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一经产生便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这个思想长期根植在我们的头脑中,即便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这一思想依旧存活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它有着广泛的深刻性和极强的稳固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们在“仁爱”思想缺失的今天重新倡导它,使其发挥处理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极具可行性。

3. 实践性

“仁爱”思想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它是实实在在的理论,从古至今一直引导着人们的一种思想意识,这种思想被不同的阶级运用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们利用它使之成为奴役百姓的工具,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仁爱”思想被运用得当就能成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方法,因此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的运用这一理论,定能促进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仁爱”缺失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

(一)人自身素质的降低

“仁爱”缺失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的自身素质的降低。人的自身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人的生理素质、人的情感素质、人的道德修养、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文化素质、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等。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人们分不清现象和本质,我国优良传统中的“仁爱”思想也随激烈竞争而被人们遗忘。竞争下带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的思想带来诸多的负面的效应: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使人们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钱”成了衡量道德的标准、情感的标尺,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也不是为了为国家做贡献或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是成了个人踏上“求财”“求官”之路的垫脚石。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使人们迷失在众多的选择中,于是人的心理由于众多的矛盾的冲击而变得焦躁不安,人的情感随之变得脆弱、人的道德底线随之脱离原来的轨迹、人的精神更是浮躁,人的文化素质由于追求的偏差而变得无关紧要,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自控力越来越差。

人的素质降低还表现在培养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跟进问题。如高等院校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行教学,并没有提出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这样就降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地位。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的课程中取消政治经济学课程。这些行为都为培养人的主流意识带来了障碍,主流意识建设出现困难[13]129。

(二)人与人关系冷漠程度加剧

人的自身素质下降使得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儒家“仁爱”思想倡导的爱人行为越来越少,取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另外,腐败是“仁爱”缺失后人与人关系冷漠加剧的又一个重要的表现。由于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致使很多的官员利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利益”,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正是腐败现象的存在,人们之间信任度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对金钱的崇拜加重,对人民的正当利益的维护变成金钱交易下的买卖,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毒瘤”严重的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有的人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下甚至开始冲击政府,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人与社会关系不和谐程度加深

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304人在社会中就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实现价值就需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能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因此就需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仁爱”思想推崇的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坚持集体主义,强调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主,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然而随着那种对物质利益追求思想的加深,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凡此种种导致社会出现对社会主义信仰表现怀疑、对政府的不信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等思潮,人与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四)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程度凸显

与我们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如今却是伤痕累累: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加强;臭氧层不断消耗,空洞不断扩大,强烈的紫外线严重的威胁人类和自然生物的生存;淡水资源供给不足,水资源严重不足;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这一幕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四、儒家“仁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而儒家“仁爱”思想文化其蕴含的思想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爱”思想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人的整体素质中尤其是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对人的影响最大。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人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正确的处理社会矛盾,才能正确的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正确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仁爱”思想在全社会的传播和渗透,使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 有利于人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等方面,而这些内容的形成过程中又很容易受外界的思想引导,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强“仁爱”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仁爱”思想的影响,对加强人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全社会中宣扬“仁爱”思想,组织“仁爱”活动,号召全社会的人民共同参与;在社区中开展“仁爱”争先活动,让“仁爱”思想进入千家万户,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协调家庭邻里和谐生存环境;在学校编写具有“仁爱”特色的思想教育课本,加强教师的“仁爱”思想素养,主动爱学生,以身作则感染学生,培养优秀的有着健康心理的现代化的接班人等等。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2. 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有利于心理情感上的培养,在很多方面还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强儒家“仁爱”思想有利于树立爱国主义道德意识。我国自古就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儒家“仁爱”思想更是把爱人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是把忠君爱国视为自己的责任:楚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南宋岳飞一曲豪壮的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道出自己爱国的强烈热情,文天祥那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把爱国精神表现无疑,女词人李清照“老来国破家亡双泪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强烈的爱国热情震撼着我们,他们把爱国爱民视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对“仁爱”思想的弘扬,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对于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是十分有利的。

3. 有利于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个人成长历程上,另一方面就表现在对民族、对国家的影响上。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关乎整个民族的素质,因而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影响至深[15]。一个国家的富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还要有精神上的富有,只有物质、精神上都富有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因而更需要“仁爱”思想中优秀的、健康的思想发挥其作用。

4. 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对社会存在着反作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属于意识范畴,它们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历史继承性、受着其它形式意识的影响,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正是它们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在全社会开展儒家“仁爱”思想的教育,帮助人们在众多的意识形态中选择正确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极大的作用,更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用人才。

(二)对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

1.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使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得以最大发挥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协调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社会的人际关系融洽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6]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2]3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儒家“仁爱”思想认为仁爱之心应该是从爱自身开始,延至爱他人、爱社会。这是我国儒家思想对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回答。通过“仁爱”思想中爱人、爱物、爱天地的大爱思想教育人、感化人,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宽容之心,这样就能逐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人们才有热情有信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仁爱”思想的传播除了让普通百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改善,在改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们的党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仁政爱民也正是我们的党和国家践行自己宗旨的写照。通过这样“仁爱”思想的传播,使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真正的把党和国家的宗旨落在实处,实现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加强儒家“仁爱”思想的教育,就正如孟子说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2]200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党和政府更得民心、更顺民意,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这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7]160劳动者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在社会发展中是关键性、决定性的力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关键靠科技、靠人才,人才的创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培养先进的人才是中国特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18]

儒家“仁爱”思想强调“修己”,强调人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仅要自学还要向别人学,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个人知识水平,还要时刻的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更正。通过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高品质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高素质的全民建设下我们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

3. 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分和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推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面有很多的优秀思想可以学习和借鉴。在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已经到了“礼乐崩溃”阶段,孔子就提出需要有一套礼制规范、纲领,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来恢复原来的和谐社会形态,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108用礼制约束人,强调人的自省,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事。“仁爱”思想为以德治国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推崇儒家的“仁爱”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从而不断推进建设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4. 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国软实力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现阶段正处在一个思想非常活跃、观念和而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吸纳又相互排斥,融合、斗争、渗透、抵御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弘扬儒家的“仁爱”思想能对今天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影响。尤其对现在处于转型期的人们,使之在立足于自身,追求社会的真、善、美,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万事万物,在这样的思想意识前提下面对现在社会的各种思潮,各种理论是不会再无所适从,完全可以轻松的取舍,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在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形态,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我国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共识,使人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全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使中国的软实力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促进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大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有利于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力解决,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大问题,它的解决程度决定国家的进程和国家政权的稳固程度。[19]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民生问题也会发生变化,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就由改革初期的商品短缺、生产力低下、生活困难等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影响政府的权威形象、影响党的领导地位、甚至影响国家的安危。这事关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事必需妥善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儒家“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道德情感要求,还显现出它的政治实践的要求。“仁爱”思想要求为政之人要体恤民情,体察民意,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的为政之人才能成为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解决好涉及到广大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树立政府的权威性,才能稳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三)对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1. 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使自然界遭受极大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给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破坏性影响:自然灾害的增加、资源的枯竭、大气的污染等等无一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已经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可见,保护环境成了今天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危害今天的人们,对人类的子孙后代们的生存发展也带来极大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

儒家“仁爱”思想家从孔子到孟子,从二程到朱熹无一不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则强调和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思想;二程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又更形象的比喻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仁爱”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阐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更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要想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弘扬“仁爱”思想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证。[21]

2.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促进世界实现生态文明。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儒家“仁爱”思想是相吻合的,儒家思想中提倡的爱人、爱物、爱天地的主张,倡导“天人合一”等等[22],都有助于我们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思想意识,从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在保护世界环境,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是世界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因而对世界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有着积极地意义。而且我们国家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为世界上许多尚未找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提供一定的借鉴,解决好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更是有利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4.

[2]论语通译学而篇卷- -[M]. 徐志刚,释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1,3,.5.

[3]论语通译阳货篇卷+七[M] .徐志刚释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71

[4]论语通译颜渊篇卷+二[M]徐志刚释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108,115.

[5]论语通译雍也篇卷六M]徐志刚释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4.

[6]论语通译:卫灵公篇卷+五[M]徐志刚释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50.

[7]子尽心下:卷十四M]赵岐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6.228.

[8]子告子下:卷十二[M]赵岐释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0,193.

[9]子滕文公下:卷六M].赵岐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0.

[10]金春峰,,朱嘉《仁说》剖析[J].求索, 1995(4):82.

[11]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0.

[12]子尽心上卷十三[M]赵岐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4,200.

[13]黄传新,吴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2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4.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恩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0.

[18]何君陆.哲学维度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86.

[19]黄传新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87.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21]韩雪.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7.

[22]王肃.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54.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社会学论文范文」儒家“仁爱”的内涵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9)
  1. 枫逝翳繖2024-01-19 07:02枫逝翳繖[西藏网友]43.255.98.113
    非常喜欢这篇论文的写作风格,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价值。
    顶4踩0
  2. 芭啦芭啦樱之花2024-01-17 12:15芭啦芭啦樱之花[青海省网友]103.13.127.67
    精彩的论文,细细品味,让人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顶0踩0
  3. 囡の囡2024-01-15 17:29囡の囡[青海省网友]223.221.104.188
    通过深入探讨儒家“仁爱”的内涵,让我更加看清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
    顶0踩0
  4. 忧文流香2024-01-13 22:42忧文流香[内蒙古网友]180.113.208.213
    看完这篇文章,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内在的角度理解和谐社会的构建。
    顶8踩0
  5. 昔希很爱你2024-01-12 03:55昔希很爱你[江苏省网友]202.70.14.239
    儒家“仁爱”不仅是一种道德精神,更是一种社会准则。感谢论文提供了深入的解读。
    顶0踩0
  6. 十三梦2024-01-10 09:09十三梦[浙江省网友]114.138.134.46
    对于儒家思想一直都很感兴趣,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仁爱”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顶2踩0
  7. 明知故问2024-01-08 14:22明知故问[江苏省网友]203.0.142.32
    @流言却是伤害非常有意思的一篇社会学论文,讲的是儒家“仁爱”的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顶0踩0
  8. 流言却是伤害2024-01-06 19:35流言却是伤害[河北省网友]203.34.232.2
    儒家“仁爱”的内涵,对社会建设真的很有启示作用,读完文章深受启发。
    顶0踩0
  9. 魔兽的心2024-01-05 00:48魔兽的心[天津市网友]203.3.112.182
    这篇文章很棒啊,详尽地讲述了儒家“仁爱”的内涵,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思想!
    顶9踩0
相关阅读
2021年河南省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阳举行

2021年河南省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阳举行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主持开幕式会议

2011-02-23 #经典句子

中国社会学的话语传统与趋势

中国社会学的话语传统与趋势

其背后是学术理论和学术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逻辑

2023-01-05 #经典句子

从孝文化谈谈宋代的思想教化

从孝文化谈谈宋代的思想教化

孝道在中华历史上不断演进,它不仅是传统美德、治国理念、文化内核,更是历代君王巩固统治、凝聚国家的统治方法

2023-11-05 #经典句子

媒介社会学免费带背!再送你一套文史哲套卷 快拿去练!

媒介社会学免费带背!再送你一套文史哲套卷 快拿去练!

如果在一期带背周期中你能够做到全程打卡背诵,那么就可以免费,也就是0元便可get超强背诵技巧,并获得跟研友们在冲刺阶段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的难得机会

2024-01-08 #经典句子

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

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

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是一个自我创造与接受影响的过程。其中,影响更是无处不在。买东西的时候,可能受到推销员的介绍的影响;阅读的时候,可能受到朋友的推荐的

2023-07-11 #经典句子

万古流芳的名句 同一世界 同一理想!

万古流芳的名句 同一世界 同一理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2023-10-06 #经典句子

「分析探讨」新时代英国华文教育工作者职业生存状态的社会学分析

「分析探讨」新时代英国华文教育工作者职业生存状态的社会学分析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外华文教育虽然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场域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挑战

2024-01-08 #经典句子

暑假书单:一生至少应该读懂一本的20本中国文化古籍

暑假书单:一生至少应该读懂一本的20本中国文化古籍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23-07-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