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非暴力沟通》:学会“爱的语言” 说话不伤人

时间:2023-11-09 03:22:01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学会“爱的语言” 说话不伤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月亮背面

很多做家务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当我们辛辛苦苦地擦桌扫地、收拾整齐,看到你的爱人或者孩子转眼就把地上弄得到处是果皮纸屑,衣服扔得到处都是。

我们当时肯定会一股无名火起,于是怒向胆边生,“你怎么这么不爱惜我的劳动成果?”/“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邋遢?”

当我们说完这些话时,对方要么边清理边嘟囔抱怨几句,要么干脆和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

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也会后悔,因为这些事情伤害了我们与亲人间的感情,实在是不值得。但是我们又该如何才能与他人用一种更平和、双方更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呢?

有这么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就能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卢森堡博士撰写的这本《非暴力沟通》是心理学沟通方面的名著,作者本人还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他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模式共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首先,观察是我们要留意发生的事情,然后我们要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是什么样的需求导致自己有这样的感受,最后我们要提出一个具体的请求。下面我会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非暴力沟通这种“爱的语言”。

1.观察

我们在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会区分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需要人们完全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因为如果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话,我们往往会习惯于说出批评,听到批评的人会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也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比如给人事物贴上标签这种行为,不仅说是负面标签,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阻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不是做出评判、指责等行为,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区分观察和评论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太大方了。”这句话显然就是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果用观察的方式说这句话是这样的——“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其他的像形容一个人浪费钱会说:“某某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而不是说“某某花钱大手大脚。”

“每次”、“曾”等词语在语句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像“我看某某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而“总是”、“从不”这些词在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比如“你总是很忙。”“在需要他的时候,他从不出现。”

“总是”、“从不”、“经常”、“很是”这些词往往会混淆现实和评论,我们说出这些词时,别人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不会有正面的反馈了。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男朋友最近很少给你打电话,但他之前不会这样,你有点不高兴,你可以说:“你这个礼拜有三四天没有给我打过电话,你公司很忙吗?”我想你男朋友会和你好好解释,但是如果你说:“你现在怎么总是不给我打电话?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总结:我们应该对人事物进行观察,而不是评论。我们应该学会区别这两者,观察是基于事实的,是有充分证明的;而评论不是事实,预测也不是事实。我们应该说出观察到的事实依据,而不是对别人妄加评判。

2.感受

表达内心的感受说来简单,但其实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遵循“正确思想”,服从权威让我们认为心中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情况往往会让我们内心受到压抑。

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非暴力沟通的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就真的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对作者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其实“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让她先生满足她的愿望。因为一旦认为自己受到指责,先生很可能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夫妻双方的关系只会更加疏远。先生因为沮丧不做任何反应,在妻子心中,丈夫就真的像一堵墙了。

这位太太可以这样对丈夫说:“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多体贴我一些。”那么先生就知道怎样做了。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书中的另一个例子是一家医院的管理层有一个项目需要医生们的支持。可在不久前,医生们以17:1否决了项目。

作者在模拟管理层与医生对话时,开场白是:“再一次提到这个项目,我忐忑不安。”

一位管理者反对这样的对话方式,因为他认为如果他们示弱,对方就会更加盛气凌人。事实上,很多人都觉得在工作时不应该表达情感。

但是在再次举行的医生会议上,另一位管理者不再像平时那样面无表情地陈述观点,他不仅解释了医生改变立场的重要性,还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体医生非但没有“盛气凌人”,还以17:1通过了项目。

这个事情提醒我们,在工作中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当你说“我觉得你不爱我”,这只是你的判断,而“我很伤心”,这是在表达感受。

为了清楚表达感受,我们要注意多使用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比如:兴奋、开心、高兴、温暖,害怕、愤怒、失望等等。

总结:将自身感受说出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我们经常只会指责别人的过错,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也许社会习俗不鼓励人们承认感受的重要性,但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压抑。一味地强硬也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示弱反倒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表达感受时需要注意分清楚哪些词汇是描述感受的,哪些词只是在陈述你的判断。

3.需要

导致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通常要么会认为自己犯了错,要么就会指责别人。

例如有人对我们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会自责,这会让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而当我们反驳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会很恼怒。

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有其他两种选择:

其一,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希望别人信任并接纳我们。

其二,我们可以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和他人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别人,我们会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我们小时候父母也许会和我们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这么说好像他们快乐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

看到父母的痛苦,我们可能会感到内疚,我们会努力学习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我们好好学习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当你对孩子说:“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时,这只是把你的感受推给了孩子,下次你可以这么说:“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这样孩子更能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别人的批评其实间接表达了我们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一位妻子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她看重亲密关系。

可以想象,听到这些话的人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对方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扔到沙发上,而不是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会说他懒。

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你把衣服随便扔,我很不开心,因为妈妈希望屋子里更整齐。”

总结:我们的感受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不要把我们的心情不好一味地归咎于对方,因为我们不能牺牲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相反的,如果别人这么要求我们,我们也可以拒绝他们。当然这种拒绝的前提是尊重。每个人都应当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4.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告诉他们不做什么,对方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书中说一位女士请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她的先生就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比赛。

这位女士说出来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作者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其实她的愿望是:“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让我们无法明白自己的目的,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动机。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作者问他的儿子怎样做才算有责任感,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他承认,即使他的孩子真的很听话,也不能说明他是否有责任感。

我们还需要明确谈话的目的,因为我们在和一个人谈话时,总是希望有所回应的。

也许你对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你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他可能会以为你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就需要得到对方的反馈,来确保我们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

在提出请求时,我们要注意请求与命令的区别。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人们只能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别人,那么就要让别人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如果我们心里觉得对方应该或必须做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就难免会指责他们。

作者在书中写到自己的儿子不愿意去倒垃圾,每次都需要作者提醒他“这是你的任务”,后来,有一天晚上,作者终于静下心来听他讲他为什么不愿意倒垃圾。原因是孩子觉得如果自己没有按照父亲说的话去做,父亲就不会尊重他,如果父亲不是想使唤他,他才乐于回应父亲的请求。

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我们对别人的态度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结果我们的请求往往会失败,因为别人觉得我们没有理解并尊重他们。

总结:我们在请求别人的帮助时,应该把希望别人做什么说清楚,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应该具体描述。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说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和别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反馈。在集体讨论时如果我们不说明自己的期待,那就是浪费时间。

只有当人们觉得不答应我们也不会受到惩罚,这时候他们才会认为我们的请求不是强人所难,也更容易满足我们。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出的和听到的话,就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这些话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让人痛苦,会让我们刻骨铭心,需要时间来忘记这种不快。也许有心,更可能是无意中,我们之间就因为这些话产生隔膜,出现冲突。如果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可以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产生矛盾,人际关系会更加和顺,因为双方都懂得尊重对方,即使产生矛盾也更容易及时解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离人、依旧2024-01-23 05:54离人、依旧[湖北省网友]120.143.142.84
    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效果非常明显。
    顶46踩0
  2. 沿途的美景2023-12-16 16:38沿途的美景[国外网友]203.9.65.47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非暴力沟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学会“爱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沟通,说话不伤人。
    顶1踩0
相关阅读
学会非暴力沟通 消除语言中隐蔽的暴力

学会非暴力沟通 消除语言中隐蔽的暴力

重庆潼南区,有市民看到一辆白色的suv车漂浮在涪江,并缓缓下沉

2023-07-27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读《非暴力沟通》 让我们停止相互伤害!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读《非暴力沟通》 让我们停止相互伤害!

是长辈们的贴心小棉袄、是姐妹间的暖心小姐妹、是同事中的老好人在众多的好评中,我理所当然得以为自己就是各种关系的沟通协调小能手

2019-08-02

《非暴力沟通》——两句话四个步骤轻松搞定优质沟通

《非暴力沟通》——两句话四个步骤轻松搞定优质沟通

被讨厌的勇气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不好往往源于沟通的问题。很多时候你都会发现明明是为了对方着想想要对方更好,但是沟通的时候并

2015-12-20

《非暴力沟通》:这几句经典语录让你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几句经典语录让你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为什么说有幸呢?因为这本书我认为它是打开我新的沟通世界的大门

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