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浙江满分作文确属出类拔萃之作 其亮点恰恰在于众人争议的语言

时间:2023-11-06 04:44:02

相关推荐

浙江满分作文确属出类拔萃之作 其亮点恰恰在于众人争议的语言

8月3日,一篇2020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聚焦媒体,引来诸多网友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教学月刊”所刊登的浙江考生作文《生活在树上》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其最终被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评为满分作文,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长期工作在高中语文一线的教师,笔者曾有多次评阅高考作文的经历,深知高考作文评判的严肃性,现以高考作文评分的要求、标准依据、评价尺度来套用分析一下本篇作文的情况。(作文见后面附录。)

试题再现:

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试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审题:

根据作文试题材料及要求,分析如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即理想,但这种坐标定位常常因家庭期待、社会影响而产生落差与错位,即个人理想常因家庭与社会因素而发生改变。

考生只要能够围绕“人生坐标”“家庭社会影响”两者关系展开论述,即符合内容要求。

作文分析:

再分析《生活在树上》一文内容层次与逻辑。该文共有7个自然段,现将其段意概括如下:

1. 点题,以“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为背景,提出观点。“树上生活”形象地表述了观点,即有生活坐标,但不是死板且一成不变的,须随现实社会要求而修正。

2. 面对涌动的社会浪潮,人生坐标与理想不可能不受影响而固守不变。

3. 强调人受社会影响,不可能纯粹生活在理想坐标的真空中。由于“我们”缺乏生活阅历,有时以一种近乎“偏见的傲慢”执著于这一既定坐标,这种因缺乏认知的“傲慢”比恃才傲慢更可怕。

4. 再次强调既定的人生坐标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它因生活影响而变化。同时再次使用“树上”生活故事为例,来证明不可无视社会与生活对人生坐标的影响,如果一味强调“不断膨胀的自我”,则反而会“丢了自我”。

5. 举例论证了不应苛责那种因受社会与家庭影响而修正人生坐标的做法。

6. 补充论证在实践中,人生坐标的改变情况复杂,这时,我们可先接受现实“体验”,暂且保持沉默。

7. 照应题目与开头,强化论点。形象论证了“树上生活”特点:有人生理想与坐标,但又接受现实影响,这样才能最终飞翔。

整体分析:

本文先提出“人生坐标须随社会要求而适时改变”的论点,然后引用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尼采、陈年喜、斯瓦夫·米沃什等事例、名言作为事例、道理论据,做到了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处处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逻辑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层次明确。

综合评价,本文做到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文体特征鲜明、结构清晰严谨,完全达到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一类文的要求。

结论:浙江评阅组给予本文满分评价,实事依据充分,尺度掌握准确,程序合乎要求,完全符合高考作文评判标准的要求。

正如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副教授点评的那样,“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一些专家也对此表示认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认为,“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严密的逻辑。”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作家马伯庸认为本文有些词语过于生僻,但他还是认为,“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网友看法

然而,一些网友却不这么认为。

有网友认为作文引用西方哲学家的事例不真实,“从常识判断,一个高中生是不可能真正阅读这些人的作品的。”“这位同学的借鉴,很有可能来自一本类似于《高考作文用典参考》之类的书”,这种逻辑经不起推敲,缺乏实事根据,有主观臆断之嫌。事实上,高中生博览群书,文笔老到的案例不在少数。再者,对于作文宝典一类的书,笔者也见过不少,但绝对没有哪个学生仅凭背诵这些句子,就能写出如此立意深刻文章来。

还有网友觉得本文“没有什么逻辑,读完仍然不知所云”“直呼看不懂”,这更不是什么理由了。你看不出逻辑不代表文章没有逻辑,你看不懂不代表本文不优秀,相反,你看不懂可能恰恰证明了本文的深刻性。

本文语言才是亮点

本文为诸多网友所诟病的最突出之处是语言,文中有许多像“嚆矢”“祓魅”“振翮”的词语,网友看了大呼费解,就连作家马伯庸也认为,文章生僻字词太多,“没这个必要”。

笔者却认为,《生活在树上》语言是其一大亮点,正是由于此,才赢得阅卷老师垂青,最终拿下满分。

首先,本文词语虽然生僻专业,但没有用错。很多网友说词语看不懂,拿到百度一查,发现使用无误。须知,考生是在考场有限时间写出来的,对于网友百度之后才明白的词语,他却能运用自如,并经得起广众之下的审视与挑剔,这足以说明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大大超越常人。

其次,本文语言风格连贯,整体呈现学术性文章特点。“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没有望文生义,没有拼接杂凑,更没有个别网友说的“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大概是多数网友没有认真阅读本文,抑或个别者学术修养不足,看不出其真义来。

如果是一个作家,写文章给万众读者阅读,语言自然需朴实通俗点。但考场作文,需要学生展示才华,何况本文语言呈学术风格,所以使用一些生僻词也未尝不可。

广大考生的语言水平现状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明白,阅卷不仅是一个选拔过程,更是一个比较过程。每一位考生都在众多参照中接受老师评判,是一个“货比货的”过程。

只看姚明一个人,看不出高来,放到众人堆中,才发现他鹤立鸡群;博尔特一个人跑看不出快,与众多人比赛,才显出他是飞人。

目前来说,全省绝大多数考生语文修养处于一般水平,观点千篇一律,语言平淡寡味,论据百般雷同,结构套路明显。阅卷老师看得眼睛发涩,几天也找不到一篇出色的文章,是常见的事情。《生活在树上》正因其独特的风格,才能够脱颖而出。

如果本文改成语言平实风格,虽然可能写得真切可感,但不会为老师发现,因为这种风格人人都会写。

笔者顺便总结一下近年来众多考生语言的类型表现。

文学语言。较早时候,有考生凭借辞藻繁富打动阅卷老师,得分较高,后来众人竞相效仿,在论述类作文里大量使用文学语言,显得不伦不类,今天这一招已不大管用。

文言语言。这个难度较大,弄不好“画虎不成反其犬”,因而少有成功者。

网络语言。多数阅卷老师对此没有好印象,主要是网络语言还没成型,昙花一现;另外,觉得整天沉迷在网络中,怎么可能是好学生?因而这种情况也得分较低。

白话语言。是多数考生使用的语言,词汇量小,平淡无奇。既然是大众化的语言,最后也只能得个大众化的分数。

所以从阅卷角度看,这位浙江考生大量运用了学术性语言,反而是一种创新。

当然,光有语言是不够的,如果这位考生没有阅读过大量学术著作,哪来这么多词语的积累?而我们所想选拔的,不正是这类喜欢读书、文化修养深厚的考生吗?

高考阅卷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严谨工作,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能通过程序,最终选拔出学术才子,正是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江浙历来出才子,今年果然又不凡。

相信浙江这位考生“生活在树上”的状态只是他(她)的起点,既然今天能为全国人所关注,“一鸣惊人”,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她)一定会“一飞冲天”,达到“升上天空”高度。

附:

生活在树上浙江一考生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不是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时的过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与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水湖水2024-01-22 01:14水湖水[云南省网友]203.27.200.138
    满分作文真的是可遇不可求,这篇作文简直就是出类拔萃的作品!
    顶40踩0
  2. 笑语珊珊2023-12-14 14:59笑语珊珊[浙江省网友]103.57.198.244
    这篇作文确实写得很好,语言非常有争议性,让人看了很有启发。
    顶5踩0
相关阅读
浙江省文投与萧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话文旅融合

浙江省文投与萧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话文旅融合

为助力浙江双万亿文化产业建设发展,9月16日,浙江文投集团下称省文投与萧山区政府下称萧山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11-09

学生坠楼 家长讨说法被拘!该校宣传部长一句话让众人怒了!

学生坠楼 家长讨说法被拘!该校宣传部长一句话让众人怒了!

禹航父母接到孩子坠亡的消息后不愿意相信,连忙赶往郑州一探究竟,当晚在太平间看到女儿尸体静静地躺在面前时崩溃了,事实就摆在眼前,终究成了白发人送

2023-10-28

「中考真题解析」浙江衢州记叙文阅读《简·爱》(节选)

「中考真题解析」浙江衢州记叙文阅读《简·爱》(节选)

这一段侧重通过简爱的角度,刻画了罗切斯特的形象,也写出了主人公简·爱的内心世界,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2022-12-28

羡慕!浙江48岁民警跳水救人 民警妻子一句话让网友大赞暖心

羡慕!浙江48岁民警跳水救人 民警妻子一句话让网友大赞暖心

12月16日晚上8点左右,浙江杭州一民警孙安东跳进冰冷的河中救人,被救者没有生命危险

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