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我们能够感知或意识到世界的存在 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时间:2023-10-09 07:57:01

相关推荐

我们能够感知或意识到世界的存在 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道家作为另外一门重要的中国"哲学"传统(如果也要如此分类),同时也构建起不同于儒家的另一极,然而,就像上文已经说过的,两者之间并非处在一种对立关系中。如果将儒家看作是一门强调服从人性责任且以政治社会和谐为目标而礼仪化了的人际交往学说,则道家更多是主张处于无政府的传统中。儒家"入世"的相关特点,要求在社会中遵循一种固定的社会角色与习俗,道家则是追求一种无拘无束与摆脱这种社会角色及习俗的自由——更确切地说,不因参与社会习俗而受到制约。儒家主张的道德上的修身接近于道家对自然之"气"的修炼;儒家致力于达到人际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致力于达到受自然影响的和谐。

然而,"道"这个词,不仅在儒家而且在道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儒家学者来说,这意味着立足社会人性道德的"正道";对于道家成员来说,这是提供生命养分却又神秘莫测、不以主观为转移的"自然之道"。因此,道家首先表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热爱自然、无拘无束、悠闲及简单的生活方式,但也醉心于艺术与美学。过去十年来,道家在我们这里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被热衷的原因将在最后章节中加以简短陈述。

从历史上看,公元前6~前3世纪的道家是一门自然哲学。对这一令人印象深刻传统的见证是古代经典《道德经》的出现,据传其为老子所作。该书约有81篇,采取的是一种诗歌哲学式的箴言体裁。与《易经》一样,这本言简意赅的著作早已成为欧洲人的经典文化读本。

而且,这本典籍标题中的第二个重要词汇"德",是一种类似于儒家主张的道家概念,然而在内涵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对于儒家与道家而言,如果相信"道",则"道"的"德行"是一种学会为人的力量;同时,在道家看来,"道"是一种支配自然的神秘前提,早先是一种依托自然,甚至间或超越自然的能力;对于儒家来说,"道"作为一种道德世界的秩序,展现出一种对于自身品德道义上的"德",合乎一种品德良好的"德",即伦理道德。"道"与"德"两个汉字组合起来就是现代汉语里的词语"道德",这也是儒家学说对道学的一种阐释。

颇有意思的是,"德国"在中文翻译里保留了"德"这个字,这就是说,德国被翻译为"道德之国"。尽管这是由于发音相似的语音学缘故,当然这也可能是对真实现状的一种误判,但是其内涵极富意义,并且带有恭维的意思。

道家经典的一个主要哲学命题是,作为一种揭示了世界运行背后存在根源的"道"的思想,其在神秘莫测的整体性中很难被认知。《道德经》的开篇句式同样与此相呼应: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句话的中文原文提供了较多有意思的理解层面,因为"道"这个汉字在"道路"之外还含有"说"的意思。"道"在这个句子里出现了不是两次,而是三次。同时,在古代汉语里并没有明显的名词与动词之分,换句话说,同一个单词或汉字大多都能当作动词或者名词使用。

(这种事物与行为间的语言不可区分现象完全可以从语言哲学的深层次方面来加以思考及探究,就此而言,作为一种命题现象,其并没有一种事物性的意义,更多的是一个接近世界的理解过程。)"道"这个汉字并不是表达第二意义的"说",而是可能作为基本意义且动词化了的"道"来看待,因此,首句话可以理解为:"能够(成为)"路"的"路",就不是通常意义的"路"",或"能够(成为)"道"的"道",就不是通常意义的"道""(或者说,"能够称其为道的"道",就不是通常所说的"道""等)。因此,这本著作的第一句开辟了一种捉摸不定的意义多样性与非确定性,并贯穿全文始终。

道"的观念并不总是与引人关注的行为主义或人类的普遍性追求相关,它更多涉及减速加速、赋予事物一定空间以及独自扩展等内容。如同下文中我们将要看到的,这同样也是"道"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中有一种接近于"道"的描述:道法"自然",按本来的样子运行,如同自然的演进(原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因此,一年四季就这样变化更替着,如同植物的生长、风的吹拂、云自由自在地流动。此处也清楚表明,道家所主张的不是一种如同上帝创造并掌管万物的思想,而是自然界中的万物按照自身规律本能地运行。一个仁慈的上帝也并不适用于道家,《道德经》中甚至称,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在其看来,万物都与祭祀用的"刍狗"一样(原典: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因此,与儒家相反,道家之"道"在此与伦理的"道"无关宏旨,而是指其对道德的漠不关心。

从"道"的本能反应来看,其结果是导致了人的"无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也不是下意识地致力于个人利益并掌控事物的发展,而是尽可能让人自身发自本能地一致、在神秘的自然作用下生存并持续适应变化。因此,人们知道,就像满月一样,好的反面并不是坏,而是"预示着好",因而道家也拒绝在事物运行进程中太过顺风顺水,并且懂得生活中的事物大多是按照各自的最佳方式构成。

就像在烹饪时如果无数次搅拌与翻转一条小鱼,就会使其容易烂成一锅粥一样,过激反应与好大喜功也很容易将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这一比喻的主要理念最终显示,就像不同于欧洲主要哲学思潮的儒家一样,如果道家在——自相矛盾地——强调无为的话,那么它并非一种生活哲学认知,而是突出了行为方式。"道"不仅致力于平衡,而且也致力于矛盾的统一,所有的矛盾与悖论都会在此得到化解。一切生物都通过矛盾而产生一种本质的相对性。这就是说,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总是处于相对制约的状态,就像声响与寂静、光明与黑暗一样互为条件。

因为对立双方互为条件,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是不对的,因为另一个方面总是不期而至。对儒家的批评有时也如此。众所周知,儒家要求应有仁爱与责任等道德意识。然而,老子在大德方面的主张却与此相反,道家总体上反对礼仪束缚。

这就是说,两者表面上看起来无法一致,但是能各得其所,这绝对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因而不难看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内涵并未完全隔绝,比如儒家的勤奋与道家的悠闲就能达到协调统一。道家的养生观念几乎同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灵魂的洗礼,能够减轻人们在职业关系网中的束缚感,从而能保持冷静并且赢得一种远离世俗的内心安宁。因此对庄子来说,真正的大隐士并不需要到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去寻找,而是居于庙堂之上:他"干着自己的工作",但是内心自由而不受羁绊。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也存在自由的意识,但这种向来倾向于忘我的特点,明显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概念。

就像它听起来的一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诗歌之一,它表明了一种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保持道家不受拘束的追求精神,如果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思想意识,那么当时的居住及工作环境就并不重要了。这首诗在最后展示了一种所谓的道家标志,也即一种事物本质上无可言状及神秘莫测的知识。因此,从上述《道德经》的开篇所谈而得出警示:我们能够感知或意识到世界的存在,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浪漫雨2024-02-10 07:23浪漫雨[重庆市网友]113.194.5.62
    \
    顶0踩0
  2. 晰小静2023-12-10 07:40晰小静[黑龙江省网友]36.51.214.88
    \这种感受难以表但却是我们存在证明。
    顶9踩0
相关阅读
对语文阅读教学意识问题的反思

对语文阅读教学意识问题的反思

近来更是有关于真阅读与假阅读的辩论

2023-12-11

翻译公司:无惯例无意识的文化类型——非正式文化

翻译公司:无惯例无意识的文化类型——非正式文化

重庆翻译公司非正式文化 informal culture霍尔Edward T 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90中,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文化、正式文

2007-08-02

异性交往 动了心的人 会下意识说三句“情话”

异性交往 动了心的人 会下意识说三句“情话”

偏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底气十足的事情

2023-11-13

有3句话妈妈说的越多 孩子表现越差 但妈妈们却没意识到

有3句话妈妈说的越多 孩子表现越差 但妈妈们却没意识到

以前的孩子挨打受骂是经常现象,现在的父母在这方面改进了许多,很多父母都不再打孩子了,但是骂孩子似乎并没少许多

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