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杨澜当年面试央视 凭一句话被直接录取 高手都是怎样破局的?

时间:2023-10-09 03:26:01

相关推荐

杨澜当年面试央视 凭一句话被直接录取 高手都是怎样破局的?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澜,面试央视主持人时,

前后经过了6层选拔,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轮,考官突然扔出个问题,

打得杨澜措手不及:“你敢不敢穿yong装出镜?”

那时的人们思想还十分保守,杨澜精心准备了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万万没想到在这么严肃的场合,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但紧接着,杨澜回答了一句话,直接被录取了!

她镇定自若地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关键要看得不得体。”

不得不说,主考官的眼光很准。

同年,杨澜和赵忠祥开始主持的《正大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欢。

1994年,杨澜荣获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这个奖项是中国主持界分量很高的奖项,她的能力再次得到了肯定。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普通人常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高手则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给出第三种选择,轻松化解难题。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那么该怎样选择呢?

01.二选一问题的解决策略,跳出问题,还原真正的目标

当对方抛出一个问题,让你从A和B选项中选择。

假如至少有一个选项不合理时,说明这个问题表面的目标并不是真正的目标。

这时,我们需要跳出问题本身进行思考,

重新梳理问题背后隐藏的真正目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拿杨澜的例子来说,回答“不敢”,肯定就没戏了;

但是如果回答“敢”,貌似也不对劲。

首先,这不是选美比赛,为什么要穿成那样?

其次,这样的穿着不符合常理,别说是90年代,

即使是现在,我们也没见过什么节目,需要主持人出镜时穿的这么清凉。

所以,这个选项显然也不合理。

考官抛出的问题,表面的目标是考察个人是否有能为职业牺牲的勇气。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自然会回答敢,并列举出自己是如何勇敢的例子。

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考题背后隐藏的真正目标是,主持人是否需要有自己的立场。

因为主持人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大众,

职业比较特殊,要随时考虑到舆论的传播方向。

所以,有能为职业牺牲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有正确引领舆论的立场。

而杨澜的回答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正是考官想要的回答,所以马上被录取了。

02.选项唯一且明显无法完成,还原最初目标

如果对方给了你一个明显不能完成的任务时,这个方法同样适用。

2008 年,为了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

打算以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激荡三十年》为基础,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

节目组请了罗振宇来做策划,纪录片准备拍30集,

而且预算只有300万,需要在3个月内拍完。

第一次开会,大家就傻了眼,因为不仅预算少而且时间紧张,最难的是人物采访。

这本书写的都是中国当代知名的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想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全部预约、采访,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在整个团队陷入绝望时,罗振宇缓缓说到:

“为什么非要采访当事人?不能采访旁观者吗?”

大家一时蒙圈,罗振宇清了清嗓子接着说:

“我们书中的当事人,一个也不请,只做外围采访。

比如,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不用采访他本人,而是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大家顿时呆住,但是这似乎是唯一可行之路。

于是,节目组马上动手,在两个多月里找到了将近300 个与当事人相关的对象,进行集中式访谈。

《激荡三十年》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没有出现,即便是有机会采访到,也被团队有意绕过。

最后,节目拍摄按时顺利完成,而且该纪录片抱回了该年度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纪录片大奖。

这个例子中,3个月拍出30集的名人访谈记录片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这个时候,还把如何解决短时间名人采访问题当做目标,显然只能进入死循环。

罗振宇正是跳出了问题本身,重新还原了被大家忽略的真正目标:为了展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

于是,从表面的问题抽离出来,开辟了到达真正目标的新路径:

用旁观者的角度展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3.多选项的策略,跳出问题,重新定义目标

那么,当选项较多而每一个都是合理的、可选择的,该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要做的同样是跳出问题本身,把影响各个选择的共同因素提炼出来,

按照对自己的重要性把这些因素进行排序。

然后重新定义目标,答案就能浮出水面。

传闻乔布斯每次做产品决策前,都会叫属下把方案设计一并放在那,

然后闭目静坐,最终决定选择哪个。

后来乔布斯说:“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乔布斯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他对苹果产品的定位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那么,他说的“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指的就是,

选择设计方案时,把科技创新和艺术感作为首要因素考虑,然后依次排序进行选择。

再举个例子,打算买房子,看了许多,暂时有4套房子相对满意。

因为手头的预算有限,所以这4套房子都各有优缺点,没有一个是完美的。

这时,它们其实就是选项ABCD,如果盯着这4个选项看,

把选出哪套房子当成目标,总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该怎么办呢?重新定义目标。

比如,我认为购房的几个因素是:位置、小区环境、户型、实用面积、物业服务。

对我而言,这几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位置>户型>实用面积>物业服务>小区环境。

那么新的目标就成了,把选项ABCD依照这几个因素进行排序。

这样一来,选择就变得很轻松。

04.破解难题的底层逻辑

总而言之,无论面对什么困难的选择或任务,想要破解,

其实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原则:转换逻辑层次看问题。

NLP(神经语言程序)领域的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把人的逻辑思维分为6个层次。

从下到上分别为: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信念/价值观层、身份层与愿景层。

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应对模式。

1.环境层

聚焦于外在环境,包括天时地利人和。比如业绩不好是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活不如意是运气不好。

2.行为层

关注自身行为,有没有行动,采取什么行动。比如收入低就多做兼职。

3.能力层

关注能力提升,他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

比如工作没有做好是因为能力不够,要加强提升自己的能力。

4.信念/价值观层

关注的是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5.身份层

思维模式在这个层次的人,关注的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6.愿景层

关注的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

典型人物有:乔布斯“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

上三层决定下三层,下三层的问题都可以用上三层的思维解决。

用下三层思考问题的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提高思维层次到上三层,问题可能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比如说,一个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运气差的人。

假如思维层次从环境层提高到能力层,那么他就会主动行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被领导青睐或获得某个机会的概率大大提高,

好运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整个生活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而上面提到的三个故事,他们之所以能快速解决问题,也是遵循了这个原则。

杨澜把问题从行为层(敢不敢)提升到了信念层(主持人的立场是什么)。

罗振宇把问题从行为层(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实现在3个月采访大量名人的目标)提升到了信念层(展现改革30年成果最重要)。

乔布斯把把问题从行为层(选择哪个设计方案)提升到了愿景层(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升级思维,否则就会被问题困在原地。

破局的关键,是提高看问题的思维层次,用更高的视角看待原地不动的问题,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我是怡如晨曦,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专注个人成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Super Man2024-01-10 07:56Super Man[山西省网友]43.255.109.35
    @茝絜 高手就是有着超乎寻常勇气和毅力能够在关键刻破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顶19踩0
  2. 茝絜2023-11-24 17:41茝絜[山东省网友]116.214.244.128
    杨澜当年经历真是太令人钦佩了她才华和勇气让她得到了央视录取真是很了不起!
    顶9踩0
相关阅读
面试官:用一句话说服我录取你 女研究生机智回答 当场被录取

面试官:用一句话说服我录取你 女研究生机智回答 当场被录取

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有时候面试官的问题总是不走寻常路,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导致的结果就是跟工作擦肩而过

2023-07-18

面试官:什么人每天靠运气挣钱?小伙一句话道破天机 当场被录取

面试官:什么人每天靠运气挣钱?小伙一句话道破天机 当场被录取

想要在这个路上走得顺畅,没有一点拿手的本事可是很难的

2023-01-06

曾是央视春晚红人 因母亲病重拒绝春晚表演 一句话获网友们点赞

曾是央视春晚红人 因母亲病重拒绝春晚表演 一句话获网友们点赞

作为团圆之夜的一场饕餮盛宴,即便现在的关注度大不如从前,但依然不可忽视它的魅力所在

2009-12-30

716分!不仅仅是广东理科状元 他被清华录取 这2句话值得学习

716分!不仅仅是广东理科状元 他被清华录取 这2句话值得学习

今年,广东高考屏蔽的理科前50名中,有这样一位考生,他是广东省理科状元,也是清华大学 强基计划总分第一名,接下来,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位学生,他

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