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与历史对话(第十三期)|文明的枢纽 文化的熔炉——乌兰察布市历史考古学文化回眸

时间:2023-09-26 03:24:01

相关推荐

与历史对话(第十三期)|文明的枢纽 文化的熔炉——乌兰察布市历史考古学文化回眸

兴和县明代长城

乌兰察布市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东北、东南部与锡林郭勒盟、河北省张家口市相接,南部与山西省大同市为邻。西连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境内阴山山脉横亘其中部,地形地貌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习惯上将大青山灰腾梁一线以南部分称为前山地区,以北部分称为后山地区。前山地区地形复杂、丘陵起伏、间有高山、盆地、沟壑,其南部为黄土丘陵。后山地区为乌兰察布市丘陵地带及平坦的天然大草原。前、后山地区气候及雨量变化明显,前山分布着黄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及一部分内陆河水系,黄旗海、岱海等几个较大的湖泊分布亦在此区域。后山分布着另一部分内陆河水系,河流稀疏,但大小淖尔河积水洼地众多。境内有北方的旱作杂粮区及乌兰察布草原畜牧业区。

丰镇市明代长城

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征复杂多样,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晚期遗存在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四子王旗境内发现有三处石器制造场。其石器组合为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核等。距今约一万多年,是乌兰察布市现在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

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年至7200年左右,在乌兰察布阴山山脉北麓及草原地区发现有裕民文化人群,目前发现分布于乌兰察布市北部和锡林郭勒草原。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特征,反映出了较为稳定的季节性营地式聚落遗址。房屋建筑较为成熟,房址为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半地穴式。石器是以打制为主,石器制作工艺及器物组合,呈现出明显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文化特征,其石器工艺特征亦是承继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陶器的制作较为原始,是以编织网定型作外模,为泥片贴筑制法,火候较低,陶器的组合为尖圜底器、圜底器、小平底器、片状器等,在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现,陶器特征反映出了与北方的外贝加尔湖地区有早期交流的因素。裕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森林——草原过渡带以采集、狩猎为主,兼有原始种植的发展过程的经济形态。

化德县裕民遗址自然景观(南向北)

化德县裕民遗址

化德县裕民遗址出土圜底釜

进入仰韶文化阶段,在距今6800年左右,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岱海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人群,主要来源两种文化类型的人群迁徙,一是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后岗类型,是沿太行山东侧北上,再溯永定河及支流桑干河、洋河西进。另一支是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半坡类型,他们通过黄河和汾河河谷北上,到达内蒙古中南部。这两支不同类型的文化最终在岱海地区相遇,经过碰撞和磨合,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稳固的新居民。其代表性的遗址有凉城县石虎山Ⅰ、Ⅱ遗址,并被命名为“石虎山类型”(绝对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200年)。是内蒙古中南部发现最早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的遗存。该类遗存主要分布于南部的黄河流域及支流沿岸和凉城县岱海盆地一带。

到了距今6200年——5500年,本地区的仰韶文化进入一个较大的发展繁荣时期,受新的移民文化的冲击,其文化人群由南流黄河沿岸和岱海盆地进入大青山南麓地区和阴山山脉的北麓地区。并在文化面貌上也出现了空前的统一。代表性遗址有凉城县王墓山坡下遗址,并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 或“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公元前4200年——3500年)。

凉城县王墓山坡下遗址

凉城县王墓山下遗址出土火种炉

在距今5500年——5000年,整个内蒙古中南部的仰韶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区域地方文化特点产生了差异,受周邻及来自东北的文化因素影响显著,表明整体文化开始走向衰退。以察哈尔右翼前旗庙子沟遗址、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为代表,称为“庙子沟文化”,并分出三个不同类型,庙子沟类型、海生不浪类型、阿善类型。乌兰察布市境内主要分布为庙子沟类型文化遗存,

进入龙山时期,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老虎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老虎山文化,该文化距今4500年——3900年左右。文化特征是以石筑的聚落围墙、窑洞式房屋及斝式鬲为代表的陶器群。在内蒙中南部区域内,又分了两个类型,永兴店类型,代表着河套及南流黄河两岸的区域,老虎山类型代表着岱海及张家口盆地区域。老虎山文化以大型的、密集聚落遗址形态出现,有防御性的石筑围墙及附属祭祀或瞭望功能的设施。这时,可能出现了大型的氏族集团。

凉城县老虎山遗址石围墙

凉城县老虎山文化陶斝式鬲

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进入全新世大暖期以来,由于气候的转暖和降雨量的增加,自然环境得以改善,越来越变得适于农业耕种,引发了中原地区的农耕人群不断迁徙的移民浪潮,使得本地区原始文化的面貌与中原仰韶文化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到了距今55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气温明显下降,雨量随之减少,开始影响农业的生产和人群的迁徙,此时又出现东北红山文化的南下、西进,打破了本地区原有仰韶文化的统一性,形成具有较强地域特征的“庙子沟文化”或称“海生不浪文化”。

到了龙山时期,由于气候的短期好转,老虎山文化在岱海周边地区发展繁荣起来,大约持续200多年,其后气候再次降温,本地居民向南迁徙。随着老虎山文化的双鋬鬲传入临汾盆地,向西沿黄河到达伊洛流域,对中原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以炊器鬲为代表的饮食习俗,因此也就成为典型的早期文化因素之一。

青铜时代,乌兰察布地区环境气候继续向干冷发展,大量的土地已不适宜农业耕作,大量的农耕人群南迁。在距今约38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中晚时期,本地区出现了从事半农半牧经济的人群,发现的遗址较少,是以陶器蛇纹鬲、蛋形三足瓮为代表一类遗存,归属于朱开沟文化。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形成。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乌兰察布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为赤狄及楼烦,在岱海地区发现了较多的墓地,反映出了北方游牧与半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人群复杂显示出了“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的局面。从墓葬出土人骨鉴定结果看,有东亚人的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北亚人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较平凡的现象。

战国晚期,赵国为了稳定统治,扩土北疆,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变革。公元前307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自此乌兰察布阴山南部地区并入赵国的疆土,并分属于云中、雁门、代两三郡的管辖。其北部为匈奴的领地。这一时期出现了本地区时代最早的城市,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集宁战国赵北长城

察右前旗出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虎咬鹰金饰牌

秦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北疆的统治。西汉时期,境内分属有雁门郡、定襄郡、代郡三个郡的辖地。东汉中晚期时期,因战乱不休,东汉王朝逐渐失去对上述地区的控制。

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迁徙至匈奴故地,十余万匈奴部落归并鲜卑。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部落的首领檀石槐被推举为鲜卑大人,在弹汗山辍仇水(今兴和县大青山西麓后河流域)设立牙帐,统辖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并设各部大人。北方草原地区基本上纳入了鲜卑军事部落大联盟的统治之下,与东汉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235年,鲜卑部落大联盟瓦解。

察右后旗北魏克里孟古城

四子王旗北魏长城

凉城县两晋时期鲜卑四兽纹金饰牌

在公元二世纪前期,南迁拓跋部首领推演是檀石槐部落大联盟的西部大人之一。由于鲜卑联盟的内乱,公元220年,拓跋力微成为酋长,率余部北居长川(兴和县境内),公元258年,力微迁至于定襄的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组成了一个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大联盟。内蒙古中南部进入了拓跋鲜卑的统治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在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发展、壮大、建立北魏政权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历史地位。今兴和县境内的长川城、东木根山、于延水,是拓跋鲜卑南迁内蒙古中南部早期的主要活动中心。北魏时期的六镇抚冥镇、柔玄镇亦与此地,曾发生过著名的“六镇起义”。乌兰察布市发现的北魏城址、长城和出土的大量鲜卑墓葬群,均反映了这一时期鲜卑文化的事迹。

隋代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基本属于隋王朝政权的统辖范围。唐代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归安北都护府管辖。

神册元年(916年),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其统治管理实施南北分制的两套体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双轨制。辽朝南部共设五京,今乌兰察布地区属西京道(今大同市)管辖。为丰州 、宣德州、 奉圣州、倒塌岭节度的辖地。这一时期,随着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农业经济、牧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诸部起兵,次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占据辽地后,仍袭辽制,设五京。今乌兰察布地区属西京路(今大同市)管辖。为宣德州、丰州、 净州的辖地。金为了防御日益强大北方的游牧蒙古族南下,建筑了金界壕(金代长城)和沿线戍守的城池、边堡。在乌兰察布境内北部有保存较为完整金界壕,并分为南段、中段、北段,分布于化德县、商都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境内。其地由汪古部戍守。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区、卓资县、凉城县、丰镇市属大同府管辖。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属宣德州管辖。四子王旗属丰州管辖,其境内的天山县后升为净州。

丰镇市辽代金龙大王庙

商都县金界壕

12世纪至13世纪初,从东北大兴安岭走出了统一的蒙古族各部,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元朝政府在朝廷设立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乌兰察布地区属中书省管辖,成为蒙元王朝统治中心“腹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区分别属净州路、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砂井总管府的管辖。其中净州路和集宁路是被封为汪古部的领地之一。

元代集宁路城址考古发掘市肆大街

察右后旗元代察汗不浪古城

汪古部是唐朝时被驱散的滞留在阴山以北地区回鹘余部,属突厥语系,辽时期称为阴山室韦或阴山鞑靼,金朝称之为白鞑靼,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有雁门北的沙陀人、回鹘散部等组成。曾为金王朝守卫界壕,为成吉思汗征战乃蛮部,在灭金、攻宋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汪古部首领先后封王,并与元朝蒙古王室结为世代姻亲关系,成为元王朝地位显赫的一个部落,封其领地有砂井、集宁、净州、按答堡子。文献记载,汪古部内分为赵王家族、马氏汪古、赵氏汪古和耶律氏汪古。由于地处蒙元王朝的腹里地区,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元朝推行重农政策,设置了畜牧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境内众多的城市兴建,有着草原城镇的特点,这些城镇多分布于各大驿路的交通线上及附近:一部分城市作为路、州的治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设置有官署、庙学、寺院、作坊、店铺、居民区等,同时,移民了中原各类手工业者,使城市的手工业有了规模性的发展;另一部分的中、小城镇,建制基本上是有城无市,是一种城堡式的建筑,可能为军屯、驿站或投下的小邑城。元朝设立有四通八达的驿路、驿站,从乌兰察布境内通过的驿路(木怜道)有三条,形成了东西、南北陆路商贸、交通的枢纽地带,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丝绸等。同时也是供给漠北政权机构、军队及民众的粮食的仓储、集散基地之一。蒙古人、汪古人、汉人、西域人等各色人往来与此。这一时期乌兰察布地区的人口剧增,村落密布。元朝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和优惠的政策,有多种宗教传入了本地区,主要有萨满教、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使得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形成空前的自由和开放的局面。

四子王旗元代砂井总管府城址

集宁路城址出土釉里红玉壶春瓶

文字/音频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美丽内蒙古节目

图片来源: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金芳

作者/来源: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续写前沿2023-12-02 22:16续写前沿[火星网友]103.238.207.73
    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对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了解期待能够多了解些他地方历史考古学文化。
    顶11踩0
相关阅读
【榜样的力量】“蓝天蓝”为文明察右中旗出彩

【榜样的力量】“蓝天蓝”为文明察右中旗出彩

他们就是察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蓝天救援志愿服务队

2024-01-10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看流淌中华大地历史文物的——大运河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看流淌中华大地历史文物的——大运河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2017-03-09

你不知道的束河古镇——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

你不知道的束河古镇——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

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位于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在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游览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长江第一湾和三江并流风景区

2015-12-01

短视频中爆火的网红景点 是互联网“下蛊”年轻人?

短视频中爆火的网红景点 是互联网“下蛊”年轻人?

根据同程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中,90后占比最高达到了37%,00后出游人次同比上涨48%,达到了15%

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