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用这些方法为语文“养根” 抓住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焦点

时间:2023-09-22 02:37:01

相关推荐

用这些方法为语文“养根” 抓住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焦点

编者按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2021年深圳中考,语文满分分值由原来的100分提高至120分。语文应该怎样教好,怎样回归本真、以文立人,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焦点。

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大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中学语文教师张学新,提出语文“养根”的观点,通过丰富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未来人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情感态度和充足不断的人生智慧与意义,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生命气息的、同时令生命产生美感与自由境界的语文样态。

今天,名师说(mingshishuo)分享来自张学新老师的这篇文章,看看语文应该如何“养根”。

张学新,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科研人员、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技术能手,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培训教师、南山区卓越教师、南山区“引领者计划”培训导师、南山区精英教师、华南师大文学院教育实习导师。多次担任深圳市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深圳市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

倡导“语文养根”理念,践行“养根作文”模式,形成“问题探究式学习”教学风格。曾获全国优质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四届NOC大赛中学组(决赛)二等奖;深圳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课题成果二等奖。其中《养根作文理论与实践》获深圳市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养根作文理论及实践研究》被评为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9YQJK098),在《初中语文教与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国家、省级核心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多篇。

语文养根的内涵

语文养根就是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未来人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情感态度和充足不断的人生智慧与意义。

其方式主要通过语言积淀、情意唤醒,意理阐发和修慧、致用等手段来吸纳养分,为未来持续学习养根固本,为美好人生奠基。

语文养根的实施原则

1. 明确而坚定的学生立场

学生立场特别要求将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有意识地帮助每位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尊重生命,以学生为中心正是语文养根的教育哲学观念。

2.用贴近学生的方式去理解学生

正如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感觉?那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先天的“领悟力”和“知觉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从学生的第一理解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种“贴近学生的方式”去理解学生,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用贴近学生的方式去理解学生,除了符合学生的思维外,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发掘养根的价值。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文学走向生活,由“他人”走向“本我”。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之间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丰富体验,为人生和未来储备养料。

3.注重思维品质和方法的渗透

养根,就是养思维、养方法,养根既注重“道”,也注重“术”,更注重思维过程。养根语文认为教阅读就是教思维方法,教阅读策略。

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启发:你是如何得出“我对父亲的内疚和自责”这一阅读结论的?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进行联想、由此及彼、同类求异、异类求同等思维品质的渗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见证者——“我”,“我”最后给了于勒五个铜板的小费,《孔乙己》中“我”給孔乙己递酒等行为,在同类比对中,让学生认识到作家的良知和热望,总会在文章结尾的地方给文章一点亮色、一抹温情。

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启发,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学会阅读,涵养审美,滋养心灵。

4.注重“言”“文”的统一性和独特性

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一个”。语文教育永远都不能“概念化”“脸谱化”“程式化”。养根语文始终注重“言”与“文”的独特性,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体现;没有人文性,语文就成为了冰冷的工具。语言是有灵魂的,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味,去挖掘语言背后的内涵,体味语言背后的人生世情,给心灵以颤动,给精神以成长。

语文养根的方法与路径

语文养根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法。

问题探究式学习法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和共同研讨为学习途径,注重创设情境,唤醒、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个体兴趣,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批判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课堂学习的主动实践者,人生境界的自我设计者,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问题的由来、设计与问题链

1.问题的由来

宏观上,问题来源于学生、学情、课标、课程;

微观上,问题来源于教学重点、难点和文章标题、内容、主旨等。

优质问题的基本特征都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2.问题的设计

设计“问题”旨在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彻底“解放”学生。可从文章的构思艺术结构脉络、关键词或关键句以及人事情理的关系等方面来设计。

[例1]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看似文字平易,文意了然,一般并不会引起阅读主体更多的注意,然而这看似一览无余的背后却有着值得“探究”一番的意味。请讨论分析。

3.问题链的组成

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问题,被称“主问题”。问题链是由主问题和次问题组合而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的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系列链条。

具体说来,就是以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在全体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能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的具有全局性的起着提纲挈领作用问题。

[例2]《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问题链:

主问题:于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次问题: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我”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作者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我们感受到的于勒是怎样的?为什么同一个“于勒”,大家的观点不一?

[例3]《老王》中的问题链:

主问题杨绛的愧怍从何而来?

次问题:老王是在什么情况下来送鸡蛋香油的?老王为什么要送鸡蛋香油给我们?作者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主问题和次问题因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而组成了一个问题链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

如上所述,问题实质是话题,可引起学生自动的学习兴趣或好奇心,有利于对课文深入的体悟,有利于开展多重对话,能够抓住事物的实质和核心。

(二)探究的对象及方式

探究是养根语文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一种经历、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唤醒和修慧的过程。探究的方式很多,一般分为文本式探究(包括探究文章的美点、矛盾点、空白点、瑕疵点)、迁移式探究(包括探究内容和形式)和专题式探究。

[例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其中的“红”字有什么意味呢?

[例5]《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游行完回到皇宫后,会发生什么?

[例6]《我的叔叔于勒》中发了财的于勒叔叔最后回来了,会怎样?

[例7]《最后一课》中说,“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既然谁都不去注意,那么是谁看见了这些小虫子?是否前后矛盾了呢?

(三)教学过程及师生活动

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设计有层次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环节越来越简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关注学习的体会和习得,越来越重视学生立场的问题和体验。

养“根”作文的课堂教学范式

养“根”作文课堂教学范式可概括为“三段七环节”。

课堂结构分为三大过程:一是唤醒过程,包括触发、体验;二是生成过程,包括自省、释放;三是表达过程,包括提炼、输出。

课堂环节可分为“七大环节”,即情境任务触发体验;自省释放分享共鸣;点拨指导情意生成;素养表达组织行文;师生互评合作共议;经典借鉴修改完善;创新评价定型发表。

(一)教学准备

1.设置情境场

情境场指那种带有写作任务的环境或背景,包括现实情境,又包括写作情境。它通常包含作文目的(为什么写)、作文对象(写给谁看)、作文任务(解决什么问题)、作文内容(要表达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表达)五大要素。养根作文重视作文前的情境场设置。情境设置要和现实生活契合。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吸收和转化”。

如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写作训练时,教师可结合学校的日常活动,为学生设置真实的写作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为了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闻,下周年级组将举行“走出校园,体验生活”的大型主题分享活动。我们班将选派3位代表参加。假若你被推荐作为我班代表,你将分享什么?请以回忆性的文字来表达。”

在这个情境中,写作任务是真实的(年级组组织的社会考察活动),写作目的是明确的(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闻),写作内容是具体的(以走出校园的社会经历为主),受众群体是真实的(本年级的同学),采用的文体是确定的(叙述性的回忆模型)。

2.构建情意链

情意是作文表达的核心思想统称,包括自我认知、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可以观感生活,可以链接他人,可以深思自己。情意链是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系列,它们符合一定的情感逻辑,或并列,或递进,或转折深入,或条件假设,具有层递性和逻辑性。

如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写作训练“走出校园,体验生活”时,教师可以提供如下情意链,让学生选择、运用。

面对“走出校园,体验生活”的话题,学生可以分享和自然的接触,和社会的融入,和自我的对话。每个链条下的感受和体验都不一样:可以是对自然“热爱、赞美、陶醉、留恋”,也可以对社会的“良知、真理、诚信、希望、责任、担当、悲悯、公平、正义、博爱”呼唤与倡导,还可以是对自我的“勇敢、忠诚、朴实、积极、善良、友爱、努力、勤奋、包容、豁达”反省等。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写作任务不同,情意链也不一样。

又如教授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人物传记》时,写作任务以“我为(亲人)立传”为内容,学写人物传记。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以下情意链。

①通过为亲人立传,展示亲人的精神与品质;

②通过为亲人立传,表达“我”对亲人的各种情感(感激、怀念、思念等);

③通过为亲人立传,叙述其人生事迹,反映一种生活态度;

④通过为亲人立传,叙述其人生经历和过程,揭示一种人的命运;

⑤通过为亲人立传,叙述其人生典型事迹,赞扬人性之美。

3.提供文体模型

文体模型包括文章的体式特点和功用。具体来说,一是各种文体及其特点,包括虚构类文体和非虚构类文体;二是文体写作的功用与目的,包括服务个人类、服务他人类、服务社会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和服务功能。教师列举出来,供学生选择、运用。

如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写作训练“走出校园,体验生活”时,其功能和目的可界定为服务个人类。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下文体模型以供选择、运用。

①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②以小见大: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③借事(物)说理:在写作中借助生活中具体事情(事物),通过对这些事情(事物)的记叙、描述、议论,使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而生动。

(二)教学实施

养“根”作文课堂教学范式的机理如下:

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触发后,其“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体验被唤醒,内在的认知经自省后释放,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与“自然”“社会”“自己”的认识、感悟、价值观等情意逐渐生成,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支架辅助下,学生自我内化提炼,外化输出,组织行文,并通过“写作学习共同体”点评修改,最后发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行为流程,让学生的写作素养在每一节课的写作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吸收和转化”。

其操作方法可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人物传记》为例加以说明。

1.激情导入

①课前情境氛围的营造

“2019年的国庆节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庆典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路遥传》的作者、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梁向阳)脑际突然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假如路遥还健在,他也该是70岁了。面对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厚夫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孙兰香、金秀、金波那些在《平凡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鲜活人物。”(《光明日报》2019.10)

对自己崇拜、敬仰或者喜欢的人,我们总会时时想起他们,即使他们不在了。今天我们班也来做一个分享活动,来表达一下我们对他们的心情-------

②课堂目标、任务的展示(略)

2.活动设计

活动一 任务情境设计与唤醒

环节一:情境任务触发体验

(1)班级将举办一场以“我为(亲人)立传”为主题的分享活动,思考:你最想为谁立传?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你对他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回忆中,请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①他(她)和你的关系?

②在你的印象里,他(她)的样子是什么?

③能否列举4则你和(他)她之间的事。

活动二 情意生成提炼与释放

环节二:自省释放共鸣分享

(1)在你和他的生活中,他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2)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分享一下你当时的内心状况。

环节三:点拨指导情意生成

(1)你对他的了解深吗?如果你为他立传,你最想写他的什么内容?你想表现什么?

(2)说一件或几件事的深刻表现在哪?你知道他过去的事迹或经历吗?

(3)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他的评价;评价尽量客观公允。

(4)如果你要和他(她)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凝炼表达。

活动三 文体模型提取与表达

环节四:素养表达组织行文

(1)教师提供具体文体模型供学生选择、运用;

(2)你认为这个写作任务最适合什么文体模型来表达?这种文体有何特点?

(3)从活动目的和分享内容两个方面,说说你判断和选择该模型的依据?

(4)转化这种文体的模型的关键点在哪里?有什么困难?

环节五:师生互评合作共议

(1)将你的成文先在小组内展示,碰撞,听取大家的意见;

(2)根据本小组碰撞意见,修改完善;

(3)征询其他组的意见。

环节六:经典借鉴修改完善

(1)教师提供经典文本《邓稼先》《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以供选择;

(2)学生研究借鉴经典文本,吸收精华;

(3)完成转化,提交教师。

环节七:创新评价定型发表

(1)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进行二次修改;

(2)定型;

(3)发表。

通过如上各环节的实施,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和真实场景中被触发、唤醒。回忆、体验、感受的过程变成了主体内在“吸收”的过程;组织、行文、碰撞、选择、修改的过程变成了主体自我改造和“转化”的过程。作文变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提炼、升华。在此过程中,学#穿高跟鞋的吴大叔#生的写作素养、情意素养、文体素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培育和提高。

作者:张学新

原创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红阑梦远2024-03-18 08:47红阑梦远[上海市网友]203.12.103.87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得到更多语文教师重视毕竟语文学习对学生素养提升至关重要。
    顶0踩0
  2. 小左,不弃2024-02-17 15:45小左,不弃[河北省网友]203.57.71.172
    3.
    顶0踩0
  3. 为你高歌2024-01-18 22:44为你高歌[西藏网友]103.250.250.107
    对于语文教学抓住焦点真很重要这些方法应该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学生。
    顶1踩0
  4. 院中有榆树2023-12-20 05:42院中有榆树[国外网友]60.245.189.39
    2.
    顶5踩0
  5. 伊诺行2023-11-20 12:40伊诺行[贵州省网友]110.232.50.117
    这些方法真很实用能够帮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文基础赞个!
    顶7踩0
  6. 燕山慕枫2023-10-21 19:38燕山慕枫[安徽省网友]122.102.10.139
    1.
    顶0踩0
相关阅读
3岁二宝热衷学成语 趁热打铁 扒拉出当年教大宝的方法 纯分享

3岁二宝热衷学成语 趁热打铁 扒拉出当年教大宝的方法 纯分享

有朋友送了一套带地图的成语书,二宝喜欢地图,就让我给他读地图

2012-12-28

高考语文148分:关于写作 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高考语文148分:关于写作 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 看到作文就头疼,背再多好词好句也没用;● 写作文纠结得要命,一篇能耗上一整天;● 每次语文考试,作文都被扣很多分写

2023-05-20

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会他们点石成金的本领

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会他们点石成金的本领

数学、物理等理科都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感觉语文知识又多又广,一些阅读理解题老师不看答案还不能完全答对呢,哪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语文

2022-11-25

中小学涉及写人物的记叙文要怎样写 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哪些?

中小学涉及写人物的记叙文要怎样写 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哪些?

而写景的记叙文也有景无人不活的说法,因此写好描写人物的作文至关重要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