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保护 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让农耕文化说话 让农

时间:2023-05-17

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说话,让农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8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导语)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说话,让农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让农耕文化起来

收藏大家周树春农耕文物收藏纪实

炎黄子孙对古代艺术品的喜爱源于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且不论你身在何处居于何方,当我们还为了温饱生存,努力拼搏的时候,贫穷和饥饿抑制了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艺术品的喜爱被激发,很多人痴迷于此,他们的情感和情怀。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快乐和坎坷辛酸,让我们随着本片走进收藏大家周树春这位传奇人物,一同感受他的苦乐人生。

扎根黑土地创办农科所

黑土地成长起来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家周树春,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曾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省劳模,高级农艺师。他创办的北安市新优作物研究所,开启了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民营育种的先河,被评为省级名优新产品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

2015年周树春被评为中国科技新型企业领军人物。2016

年荣获时代楷模第16届爱心中国十大突出贡献奖等殊荣,1981年7月,周树春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石泉镇团结村务农,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愿望,在生产队里种地时,那时他一直在考虑怎么能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怎样才能让乡亲们摆脱贫困的生活?为此,他曾跑到哈尔滨学习食用菌技术,并在全省率先试验当时世界领先的日本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西瓜青椒,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1988年,周树春被东北科技种植联合会吸纳为正式会员,并开始了粮食蔬菜苗木等优良品种的繁育,1989年被推选为北安市新优作物种植联合会会长,进入90年代,他把公关的突破口定位于种子领域,开拓性邀请全国顶级大豆育种专家做顾问,其中北安农垦科研所育种专家吴陆弟,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黑河农科所大豆育种领军者刘发研究员,我国大豆育种泰斗王金玲副省长,对周树春创办的农科所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支持和精心指导,成功育成并推出了王中王大豆等一批更新换代优良品种。如虎添翼的周树春带领新优作物种植联合会会员,从新优品种的选育引进到试验和推广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此期间,获得了函授大学的结业证书和经由黑龙江省人事单位考评为高级农艺师职称,1995年在市里有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在团结村创办了全省首家农村科技型民营企业,北安市新优作物研究所,选育和推广新优作物良种,通过有偿提供良种,无偿提供技术,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赖。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几年后仅大豆增产一项,就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选种引种和推广20多个大豆新品种品系,推广辐射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推广面积3000万亩,新增社会效益9亿多元。

1997年10月,应黑龙江省筹委会邀请,参加在北京由农业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大会专门为他设立了展台,周树春带去了十多个大豆优良品种标本,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客户们的普遍好评,美国驻华大使馆农业专家雷海迪女士对他的大豆92-12“王中王”品种也赞不绝口,并与他一起合影留念,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也来到他的展台前止步细问,连声叫好。1999年10月1日,庆祝建国50周年国庆,此次大庆规模及质量建国至今史无前例,周树春作为黑龙江省劳模特邀嘉宾代表,应约出席并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招待宴会。2017年5月,中央电视台《成功之路》栏目,以《黑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开拓者》为题,对周树村的事迹进行了专访。

痴迷农耕文化 走上收藏之路

企业经过20多年的奢华蜕变,实现了成功转型,2000年因为世贸对我国大豆产业影响巨大,他举家南迁到天津发展。依托地源和资源优势,做起了红木家具、玉石收藏和房产生意。诚信服务迅速在天津站稳了脚跟,生意如日中天,资本累积也迅速扩张,事业的成功,眼界的开阔和他对农业的魂牵梦绕。他很快找到了依靠政策支持与农耕文化结合点,使他对农耕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他凭着情有独钟的情怀和超常的胆识,毅然决然的把多年积蓄及物产变现投向了农耕工具收集整理事业之中。

早在九十年代,一次周树春到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实地考察农业合作项目,在一户农户的院子里,他看到了一件很奇怪的石器,一位收藏爱好者告诉他,这件石器叫石耜,是新石器时期种植粟的原始农业工具,从小生活在农村,且一直从事农业科研的周树春对石耜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询问,这件东西就是农民捡来的,并且村里农民还有不少其他模样类似的石头。完成考察任务后,周树春又来到了这个村子,一件件石器被村民送到他的眼前,一种无法明说的感觉告诉他,这些被农民捡来随意扔在一边的石头是宝贝。是几千年前,古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工具,是农耕文明发展传承的实物证明,这些无人保管的石器已经存世几千年,最早的石器农耕工具达八千年之久。一旦损毁将成为永久的遗憾,此后,周树春开启了他长达20多年的对农耕文化实物的收藏之路。

农民出身的周树春对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十年的收藏品,让他慢慢理出了农业生产工具变化脉络,几千年体现农业发展变化的实物收藏,更加坚定了他收藏之路。

现在的农村作业大多都机械化,不再是人工,那些传统的上一辈人用的农耕用具正在渐渐消失,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有见过,农业生产技术固然要进步,但是传统农耕文化也不能遗失,要古今结合传承下来,被人们记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很多已被现代农业机械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慢慢消失,但每一种农具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2000年周树春来到天津市武清区发展,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他把大多时间都放在了收集,整理与农业相关的工具上,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过,目前收藏了7000多件与农耕相关的用具,从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不同阶段的农耕用具,基本可以延续到现在。在这做这项工作期间,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帮助,遇到的问题都给他耐心的,详细的讲解。周树春夏去沈阳,冬跑海南,当面向他的文博总顾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前考古大家郭大顺研究员请教,还不分早晚电话咨询,郭老师有求必应,精心指导。此外,郭老师还邀请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原赤峰市博物馆馆长邵国田副研究员,亲自为周树春石器藏品用20天时间建案立卡。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老师,参加2019年8月8日的传承农耕文化研讨会感慨的说:本人参观过全国众多农耕展览馆,周树春的农耕工具藏品历史长度、数量和材质等,目前还没有这样大规模的。

从2016年在北京举办“探索中国农耕文化,填补国内古代农业玉石工具展览展示的空白”研讨会,到2018年2019年及2021年5月25日,先后三次在天津举办“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农耕文明、农耕用具发展交流研讨会。

专家们研讨后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众多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1万年以前,考古证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

中国能完整讲述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的只有农业,用什么来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呢?那就是农耕用具,用农耕用具讲述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在第三届农耕文化研讨会上,郭大顺研究员特别强调,中华农耕史,世界活化石,企业家周树春收藏的农耕古代藏品,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到辽金为主,年代基本连续,历史价值较高,宜作为农学院教学基地和休闲农业园区内配套的科普及研究项目,以此更好的弘扬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

实现办馆目标,寻求合作伙伴

随着收藏时间越来越久,不同年代的体现农业文明的实物逐渐增多,经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多次反复研究论证,周树春农耕文物收藏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馆藏品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体系,截止目前藏品自8000年以来,至青铜器出现之前的石器时代工具全种类繁多,特别是价值很高的玉质工具多,正在组建课题组研究。明清至建国初木制工具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农业机械化时期的各种农机农具种类多而全。而周树春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二十多年的收藏耗尽了他的资金,北京天津等多处不动产因收藏而尽数出售,面对大量的藏品心生无限感慨,深深感到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将这些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实物珍宝展现给世人。多少个不眠之夜,回想起收藏之路的辛酸坎坷,为了什么?家人的不理解,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嘲讽,他的企业发展也因资金紧张受到了影响,前途漫漫,艰难前行,痴心不改,矢志不移。周树春倾其所有,收集农耕文物。是一种情怀,一种情结,精神可嘉,令人赞佩,只有办起农耕博物馆才能发挥文物作用,更好地回馈社会,(研讨会专家谈:王秀忠、郭大顺、史瑞杰、李森阳)

周树春最大的愿望就是寻求办馆合作伙伴。就是由合作方提供场地,周树春提供藏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出一条联营联合的办馆之路。只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有识之士主动担当作为,才能让灿烂的农耕文物早日面世,以此激发起民族的自豪感,建立起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保护 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让农耕文化说话 让农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保护 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让农耕文化说话 让农》,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在苏州冯梦龙故里开园

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在苏州冯梦龙故里开园

...中国农民丰收节23日在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启幕,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同日揭牌开园。有着400多年历史底蕴的冯梦龙文化与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牵手,迸发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位于阳澄湖畔的冯梦龙村...

2023-05-17 #经典句子

苏州市资讯|了解苏州文化 从裕面堂这碗正宗苏式汤面开始

苏州市资讯|了解苏州文化 从裕面堂这碗正宗苏式汤面开始

...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3、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在苏州冯梦龙故里开园2019年苏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23日在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启幕,冯梦龙农耕文化园同日揭牌开园。有着400多年历史底蕴的冯梦龙文化与民俗...

2023-01-03 #经典句子

俗语:春打五九尾 家家迈不开腿 老祖宗说来年收成 准吗

俗语:春打五九尾 家家迈不开腿 老祖宗说来年收成 准吗

...九”就是其中一个有趣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预测气温和农耕收成是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数九”指的是从冬至开始一项习俗,顾名思义就数九天,然后数九次。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就要问了,为什么要数这个数字不去数其他的呢...

2023-07-02 #经典句子

现代文阅读:牛铃叮当

现代文阅读:牛铃叮当

...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

2023-05-12 #经典句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在9月份,我们厦门受莫兰蒂台风影响,我们似乎回到了农耕社会,没有电,没有水,实在太不方便了。生:20世纪的变化太大了。多,快。师:是呀,这上百万年的时间很长,但是人们获得成就很少,20世纪时间很短,人们获得...

2023-08-08 #经典句子

备战2021|一篇散文 包含高考散文阅读选择核心考点 核心题型

备战2021|一篇散文 包含高考散文阅读选择核心考点 核心题型

...,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2023-01-03 #经典句子

镇坪:文旅兴县 山高水长

镇坪:文旅兴县 山高水长

...坪是秦楚、巴渝文化的交融区,古盐道文化、五句子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这样的形势下,镇坪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2024-01-12 #经典句子

农村俗语“男看女看膘 女看男看毛”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农村俗语“男看女看膘 女看男看毛”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男人则是喜欢丰满一些的女人。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为主,女人若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自然是难以劳作的。而且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丰满一些的女人好生养,也就是生孩子的成功率会比瘦弱女子高很多。其实这一...

2022-12-15 #经典句子

原创散文:春耕细作

原创散文:春耕细作

...来一直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起源,农耕文化是离不开土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耳熟能详的句子,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劳作的画面。四季中最美的春天里,村庄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麦浪翻...

2023-05-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