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苏诗的一首排律《入峡》 共三十个对句 对仗工整 章法严密

时间:2023-05-11

次年,十六岁的弟弟子由娶了十四岁的史氏为妻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8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公元1054年,十八岁的苏轼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次年,十六岁的弟弟子由娶了十四岁的史氏为妻。老苏苏洵为什么急于给两个儿子办婚事呢?一来在家乡,可以找到知根知底的人,二来儿子们马上到了应试的年纪,而且学业精进,婚后进京以免节外生枝。

苏洵考虑周全,事无巨细。1056年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应试。仁宗嘉佑元年,即1056年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苏洵拜访了德高望重的欧阳修及其他几位高管显臣,苏轼和苏辙则准备殿试。

殿试的结果令老苏十分满意,两个儿子均得优等,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激赏,但欧公认为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为,为避嫌将之评为第二名。

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进士及第,为苏家光耀门楣。遗憾的是他们的母亲未能等到喜讯就撒手人寰。办完丧礼,守丧三年。

沮丧期满之后,苏洵奉旨入京,他们从嘉州登船出发,先走的是水路,过三峡至江陵(即荆州)弃船登岸,进京赴任。这次赴京,是苏家的举家搬迁。苏洵不但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还有两个儿媳妇。

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怀抱刚刚周岁的儿子,满心喜悦,他们为孩子取名苏迈,是苏家的长孙。苏迈颇有苏轼风姿,成年之后,一直追随在父亲身边,曾任饶州府德兴县尉,据《德兴县志》记载:“迈公有政绩,后人设“景苏堂”仰之。”

船穿行在长江三峡,苏家人饱览三峡盛景。24岁的苏轼和22岁的苏辙,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加之三峡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自然诗兴大发,一路走一路写。

过了惊险的瞿塘峡,水流渐缓,江面开阔,前面就是巫峡。苏轼写了一首五言长篇排律,共六十句,每两句一对,共三十对,押“谈”韵,且一韵到底。全诗如下:

入 峡

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崄,得米不盈甔。

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泝,大浪固尝谙。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住,幽邃信难耽。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注释:

1、合水:支流汇聚的合众水,指江水。

2、黔波:黔江之水。

3、余流:长江众多支流。

4、萦纡:长江在三峡中迂回曲折。

5、蹙缩:江面紧缩。

6、毵毵:枝条细长的样子。

7、骖:指奇形怪状的石头,状似马匹。

8、野戍:指荒凉。戍:防守。

9、放衙:指下班。

10、荐:献上。

11、篸:簪子。

12、彭: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多岁。聃:长寿。

13、甔:很小的瓦。

14、鹘:一种猛禽。

15、鹌:鹌鹑类的鸟。

此诗首两句写入峡之理由。一直想去寻幽探胜,今日总算有机会尽情寻找优美风景,并一探究竟。

从第三句“长江连楚蜀”至“远势竞相参”,称为“长江”六句,为此诗的总叙,交代了三峡全貌。长江连接楚地和蜀地,支流众多,水流自东南一泻而下。几条支流汇入长江,穿梭如电,波浪翻滚,在日光下,颜色或绿或蓝。小的支流数不胜数,远看就像参须,从四面八方参拜长江。

之后苏试写出了“入峡”十二句。从“入峡初无路”至“怪石走惊骖”,写入峡所见之景物。入峡之始,几乎看不到山路。一山连着一山,每一座山都好像一座一座的佛龛。长江在峡谷中迂回曲折,最狭窄的地段,如临渊谭。风云变幻莫测,就像人的吐故纳新。云起云落,无声无息,细长的枝蔓,肆意生长。地势陡峭阴凉的地方,有很多翠绿的茂竹,石楠花孤独的自开自落。峡中飞流而下的瀑布,水花似雪。谷中怪石如受惊的马匹。

从“绝涧知深浅”至“不见有彭聃”,称为“绝涧”十二句,主要描写了入峡之后所见人物活动。涧水高低错落,不知深浅,突然看到樵夫带着孩子。人烟稀少之地,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村廓,岸边有背负着坐椅的背夫,在招揽生意。在这些偏僻的地方,还有人戍边,他们官职不高。鼓声一响,衙门里的人就下班了。他们用柑橘招待客人。听说这里盛产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黄精草,它们一丛一丛,长势茂盛,形如簪子。这种黄精草应有尽有,当地的人食用之后,都像传说中的彭祖和老聃一样长寿。

“气候冬犹暖”至“得米不盈甔”,称为“气候”八句,描写了居住在峡谷里百姓的简陋生活状况。这里气候宜人,冬天很温暖,到了半夜,星河灿烂,温润如玉。这里的老百姓都是五代十国时,前蜀“孟昶”和“王衍”的移民,他们依然保持之前的民风旧俗。住在岩石之间搭建的木质板屋中,屋上没有瓦片,居所狭窄,跟小草房差不多。他们冒险砍柴,收获的大米盛不满米缸。

叹息生何陋“至”幽邃信难耽”,称为“叹息”八句,写了入峡付出的艰苦。为峡中百姓生活之简陋叹息息,惭愧自己不经劳苦。我们的舟船渐行渐远,江上的大浪依旧翻滚向前。岸上的老人精神矍铄,但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他们住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实在很难感受生活的另一种快乐。

“独爱孤栖鹘”至“无心顾雀鹌”,称为“独爱”六句,写了孤鹘的高潮自得自乐我独独喜欢孤鹘自在栖息,可以飞到高过百尺的山岚之上,自由自在,振翅高飞,冲破云霄,藐视鹌鹑等燕雀。

尘劳世方病“至”高遁此心甘”,称为末六句,以我的“局促”与“孤鹘”飞扬的姿态做对比,向往一种林下泉边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累,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都知道隐居林泉,岁月静好,但是很多人依然为了荣华富贵日日劳苦。不如看一下飞鸟之乐,飞得越高,离尘世越远,这才是我心甘情愿追求的生活之乐。

苏轼的这首《入峡》长诗,章法严密,层次分明,从眼前景致到百姓生活,从涧瀑流泉到飞鹘自有,从气候星河到林泉之乐,以泼墨一般的大手笔,尽显三峡地质地貌风光和人文生态,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在吟咏自然山水的同时,也在书法自己胸中的壮志豪情,同时,在奔放的笔墨之下,可以窥见苏轼性格的洒脱和灵魂的自由。

作为一个二十四岁的苏轼,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作品,实属罕见。从诗中看得出苏轼迎难而上的信念。但是,苏轼当年毕竟年轻,遣词造句有刻意锻炼痕迹。全诗一气呵成,对仗工整,险韵、窄韵运用自如。言语警俏,格局开朗,气象万千。

此诗共有三难。三十个对句,对仗无不工整,此为一难。据南宋《钜宋广韵》记载,“谈”韵与“覃”韵合同。共有284字,很多还是生僻字,苏诗运用自如,足见其练字广博,这是此诗二难。险韵、窄韵,运用自如,在前后行文并未见突兀,这是此诗三难。

清代评论家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对此诗赞誉有加。纪昀也曾留墨盛赞这首诗。

江上数日,苏轼和苏辙竟作诗上百首,行程结束时,二人作品集结为《南行集》,这个集子里,涵盖了苏轼苏辙二人的早期诗词作品,成为研究苏轼诗词发展痕迹和创作的重要依据。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苏诗的一首排律《入峡》 共三十个对句 对仗工整 章法严密》,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