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2021年高考作文赏析: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

时间:2023-05-11

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5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罪恶。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800字文。

磨刀不误砍柴工

懒,就是不去牺牲时间,精力去拼搏、去尽力。世人因其常常导致一事无成,而将其视为恶习。

从个人来说,懒惰会使人自废“武功”。若是一日懒于朗诵英语单词,那么他会荒废自己努力得来的技术,以致完全失去效果。同时,“懒”意味着不求上进。唐玄宗在盛世前懒于锐意进取,不但失去了为政的积极追求,而且因自己的贪图享乐被他人利用,给整个社会造成隐患,最终大唐由盛转衰。

诚然,懒惰背后的代价巨大,不可怠惰,但也有人视“懒”为必要的存在,大约有以下几类。

首先,“懒”能带领人远离不必要的是非,生成对局势更深的了解。东汉末年,大小诸侯杀伐不断。但诸葛亮“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正是他懒于卷入时代的洪流,才使他能于草堂静心观察局势,从而作出《隆中对》的洞察时局的名作。

其次,工作之余的“懒”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王维年轻时意气风发,担任重要官职。在疲于官场气氛后,他放弃官职,寄情于山水之中虽不能称其勤政有为,但他将山水诗作提升了一个高度,缘于其观察发现了自然美景,留下《山居秋暝》等名篇。他在参政之余的“懒”造就了他融入生活之勤,亦是成功,有意义的。

还有,“懒”帮助人们修炼内心,为将来的“勤”作铺垫。与中国人整日勤劳工作相比,法国人每年抽一个月度假,他们看似怠于工作,可他们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腾出时间重新回归自己内心所需,并以此为基础有条不紊地规划着将来,致其归于工作后勤奋、高效。此“懒”创造更长远的收获,岂是一事无成的?

所以,我们过分重视了行为上的懒惰,而忽略了内心的诉求之懒意。

在当今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驱使着我们前进。我们确实在表面上忙碌工作,这无不体现于抓紧时间,勤奋上进。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很难说自己的思想不是懒惰,空虚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在社会中代表的勤奋和努力固然是重要的,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过错发生前,可能在形体上表现出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内心所需,让我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同时抽出时间,为未来的道路做规划,引导我们发挥未来的“勤”。

该懒则“懒”之懒是我们在忙碌中找到的平衡点,是发现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深远思想的绝佳机会。

【评语】

动笔写作之前,仔细审题之重要性在这篇作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什么是“懒”?在家里,不肯动手做一点家务活,地不肯拖,衣服不肯洗,饭不肯烧,连床都懒得下来;不肯找工作养活自己,宅在家里,大门不出,做啃老族;不肯学习,不肯动脑筋……这些就是“懒”的表现。只有理解了试题中“懒”的意思,我们才能动笔写作。

本文开头两段谈了“懒”的坏处,在编者看来,只有两句话是有道理的,“懒惰会使人自废‘武功’”,“‘懒’意味着不求上进”,而“若是一日懒于朗诵英语单词,那么他会荒废自己努力得来的技术,以致完全失去效果”这句话则是不知所云。最不应该的是作者将唐朝由盛传衰的原因说成是唐玄宗的“懒”,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高三学生,居然对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重要的朝代,重要的一段历史毫无所知,真的不知让人说什么好了!

而接下来的文章更是离奇了,作者大谈“懒”的好处:诸葛亮“懒”,才“使他能于草堂静心观察局势,从而作出《隆中对》的洞察时局的名作”;王维的“懒”“将山水诗作提升了一个高度”;法国人“懒”,每年度一个月的假期,才“能够腾出时间重新回归自己内心所需,并以此为基础有条不紊地规划着将来,致其归于工作后勤奋、高效”;还有“‘懒’帮助人们修炼内心”,作者的这种思维不能不说是“神逻辑”!每一个稍做一点思考的人都会说,诸葛亮能洞察时势,肯定是因为他勤于观察;王维能将山水诗提升一个高度,是因为他勤于创作;法国人度假一个月,那不叫“懒”;人们能“修炼内心”绝对有赖于内心的“勤”!辛弃疾有词“为赋新词强说愁”,估计作者心中实在无话可说,为写文章强说“懒”了。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写出这样一篇毫无逻辑的文章来,是很值得深思的。

懒与风雅

无数次的教训,无数次的争吵,只是父母为了根除孩子的懒性。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人们曾尝试过无数种办法想根除是一“顽疾”,在某些宗教中,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罪恶。平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人们将懒与风雅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懒与风雅之间,需要辩证地思考。

有人说:“懒人有懒福。”我并不否认这句话。人们因为不想洗衣服,发明了洗衣机;人们懒得走路,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的确,“懒”这一观念的存在,也许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推动了生活的便捷①。但从另一方面,我也不完全接受“懒人有懒福”的观念。

真的是“懒”推动了社会发展吗②? “懒”真正让生活更美好吗?我认为“懒”这一观念只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③,更多的是与它截然相反的——勤。

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发展是靠着众多勤奋又锲而不舍的科学家与革命者日夜不停地奋战出的,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又怎么能与那“懒人”相提并论呢④?也许“懒”使人有了最初的改变世界的想法,但没有勤,想也不过是一场空。

尽管“懒”被批驳,仍有不少诗人歌颂懒、标榜懒。杜甫“懒性从来水竹居”;许月聊“平生懒意琴三叠”……有人将其认为是一种风雅的体现,我认为对“懒”要有个度。

过度的“懒”令人生厌,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总想着因袭别人的成品,自己却懒于动手、懒于动脑。久而久之,“懒”成为了一种习惯和逃避的借口⑤。它变为我们堂而皇之不努力却用来安慰自己的心理暗示。这样的懒,也许是杜甫和许月卿也不愿见到的吧?古人诗句中的“懒”,我认为指的是一种闲适的风雅,是个人之于社会的一种短暂逃离⑥。我们切不可将古人的风雅之“懒”曲解为现代的实践之“懒”相混淆,更不可以此为借口,想着逃避困难,将希望与努力寄托于外界⑦。

风雅与懒无法相等同,懒被认为是低俗的,而风雅却是高洁的。适度的懒是悠然与闲适⑧,过度的懒是颓废沉论。懒过了度,与风雅也渐行渐远了。

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我们不能沉沦,只有认清“懒”的界线,才能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懒如何成为风雅?懒是否就一无是处了?诚然,过度的、损人害已的懒要摒弃,而我们可以适当地停步,适当享受“懒”。在一边为生活奔忙时也不要忘记生活中的点滴。时不时回头,慵懒一下,也许并非坏事⑨。整日奔波会造成精神的茫然,没有一丝懒意,也许会迷失在物质至上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懒”,享受“懒”,把“懒”化作风雅,优雅又不沉论地“懒”⑩。

【评语】

本文的标题是“懒与风雅”,文章在第一段结尾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懒与风雅之间,需要辩证地思考”,那么文章是不是围绕标题和论点展开论述的呢?不完全是。为了方便评论,编者想挑选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分析。

句①,“人们因为不想洗衣服,发明了洗衣机;人们懒得走路,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的确,‘懒’这一观念的存在,也许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推动了生活的便捷”。首先它讲的不是“风雅”,而是科技问题,与论点无关;其次,人们因为不想洗衣服,发明了洗衣机等等,这是事实,但洗衣机、自行车、飞机的发明不是靠“懒”,而是靠“勤”,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所以“懒”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推动了生活的便捷”。作者因为洗衣机等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懒”就以为懒“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推动了生活的便捷”,这样的推理完全不能成立。

句②,“真的是“懒”推动了社会发展吗?”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是过渡句,但是上文并没有提出““懒”推动了社会发展”,所以这个过渡句是莫名其妙的。还有,什么是“社会发展”?发明了洗衣机自行车飞机是不是“社会发展”?不是。洗衣机之类的发明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量变,而社会进步是质变,二者有联系,但有区别。

句③,“我认为‘懒’这一观念只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首先这是一个病句;其次,“懒”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这是一个常识。如果“懒”能推动社会发展,大家都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社会就发展了,那岂不是一件大好事,何必搞什么研究发明,中美之间何必搞什么贸易战争?

句④,“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发展是靠着众多勤奋又锲而不舍的科学家与革命者日夜不停地奋战出的,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又怎么能与那‘懒人’相提并论呢?”编者认为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发展与“革命者”无关;其次,“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又怎么能与那‘懒人’相提并论呢?”语序错误,导致实际表达的意思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句⑤,“总想着因袭别人的成品,自己却懒于动手、懒于动脑。久而久之,‘懒’成为了一种习惯和逃避的借口”。第一,这句话与论点无关;第二,前后两句没有逻辑关系。

句⑥,“古人诗句中的‘懒’,我认为指的是一种闲适的风雅,是个人之于社会的一种短暂逃离”。编者认为“懒”不是风雅。风雅,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品位,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修养和情操。风雅的人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这样的人可以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懒是对社会生活的逃避,但风雅不是。

句⑦,“我们切不可将古人的风雅之‘懒’曲解为现代的实践之‘懒’相混淆,更不可以此为借口,想着逃避困难,将希望与努力寄托于外界”。第一,编者在前面已经说过,风雅不是“懒”,古今都是一样的。第二,不论古今,都不会有人以“风雅”为“借口,想着逃避困难,将希望与努力寄托于外界”,像这样树立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现象并加以批评,没有一点意义。第三,这又是一个病句。

句⑧,“适度的懒是悠然与闲适”。“懒”就是懒,没有什么“适度”不适度。“懒”的人能体会到的就是舒服,根本体会不到悠然与闲适。悠然与闲适,那是需要有修养才能体会到的。

句⑨,“慵懒一下,也许并非坏事”。“慵懒”不是“懒”,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慵懒”也不是风雅。

句⑩,“我们可以适当地‘懒’,享受‘懒’,把‘懒’化作风雅,优雅又不沉论地‘懒’”。我们已经知道,风雅不是“懒”,因此作者的这个结论也就完全错误。

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总的来看,文章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内容没有紧扣论点,这说明作者在怎样论述观点这一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以至于看不出自己的论述已经游离了论点。解决的办法是加强论述必须紧扣论点的意识,在构思时、落笔前,想好自己要写的内容有没有紧扣论点。第二,没有理解试题中“懒”与“风雅”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导致论述中把“懒”和“风雅”生拉硬扯在一起。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与试题的导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现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也是一个很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如果不能看出试题设计的思维陷阱,以为试题说的就是对的,这样在思辨能力的考查上他就不及格了。第三,作者的语言能力不敢恭维,病句连篇绝对不是夸张之说。语言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原因之一是作者对自己要论述的问题心中并不清楚,原因之二还是平时阅读不多,写作文也不注意语言问题。改变的办法,一,把问题想清楚了再写;二,平时注意把语言写通顺,最好是在写的时候,心中默念一下,前后联系起来看一看,就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2021年高考作文赏析: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