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童言童语(61

时间:2023-05-03

童言童语617061杨媛媛贵州纳雍县四小五1班雨中游桃花潭沥沥复朦朦,皴得画意浓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5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郎晓梅 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

【童言童语(61-70)】

(61)

杨媛媛

(贵州纳雍县四小五1班)

雨中游桃花潭

沥沥复朦朦,皴得画意浓。

春风不过瘾,又抹一池红。

郎晓梅:小诗颇可一说的,一是一二句写岸上,三四句写水面,空间顺序清晰;二是一二句顺承,三四句因果,语言逻辑关系谨严;三是未见突兀跳脱的字,炼字佳,即如“皴”“抹”用比拟之法见其动态,“红”字见色泽又借代桃花,都可见不俗手段;四是绝句章法得当,排布娴熟,尤其是一转一结陡然令人耳目一新,即便一般成年作者也不易得之。

(62)

刘蔚华

(湖北武汉大方学校开智6班)

过江夏大道

芳香遍染玉樟青,绰影相织绿满屏。

四月春来江夏道,烟华十里欲遮亭。

郎晓梅:句子畅达。第三句和第四句流转自然,且“欲遮亭”见初春时节树叶生而将满未满的状态,好。有几个问题:一是题中有江夏大道,正文又有江夏道,读感不舒服,而且浪费笔墨。前人将这种情况称作犯题,视为诗病,虽未必合理,但犯题的确易有诗不经济的弊端。再是第一句用“青”,已经说了树的颜色,第二句又用“绿”字,不仅字义重,而且句义重,两句都在说街道树的颜色。第三,“屏”字不当,或者是想喻物为屏,但没有表达清楚吧。这首诗的整体感觉思路过于拘泥促狭,没有放开。道上诗,苏轼有《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录之以付过其二》:“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一句写钓艇、菖叶雨,二句写缲车鸣、楝花风,意象全都能够错开。三四句拔身出来立于高处抒情。四个句子没有交缠错杂逻辑交叉,所以意境空间比刘蔚华诗更开放阔大。

(63)

朱力衡

(湖北武汉大方学校鸿鹄1班)

秋日见樟树叶落

寒雨摧枝落叶肥,夕阳照耀漫金晖。

关心道是余年少,却长胸怀又一围。

郎晓梅:善用绝句抑扬之术,一二句描摹两种场景,三四句议论,而第三句沉抑,第四句反其意扬起,结构布局不可不谓完美。从言语运用上看,小诗人并未因格律束缚而生涩,表意较为畅达,炼字造语较为圆润。诗欲表达对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的褒赞之情,思想内容属今人所谓正能量类,创作主旨基本实现。从技法上看,用“樟树”以借喻人,演化“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俗语,袭用古诗人借事说理之法也较为成功。然而,诗有较浓郁的时今中小学学生作文的意味和模式化痕迹。且小小年纪即板脸说理多了朽气少了童心童趣,虽高分可得,但终竟不是诗之大道。

(64)

萧楚华

(苏州吴江区程开甲小学五3班)

早 梅

迎冰抱雪迓春归,数点轻红对日晖。

莫道新苞为争宠,此花开后尽芳菲。

郎晓梅:元稹《菊花》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前二句借陶菊之典以状菊花形象以写菊花品性,后两句议论。萧楚华《早梅》结构如是,诗前二句写梅花形象和品性,后两句议论。第三句,两诗一样从否定意义上转,第四句见境界有别,《早梅》一反《菊花》意,逆向写来,与元稹诗消极悲观的调子不同,见正面积极色彩,符合今人尤其是学生的情感特质,且不泥古,出新意,虽诗美略逊。但初学如此已然十分了得,根底既在,至于诗美气质尚可待后来慢慢经历世事沉淀修养。

(65)

周思彤

(苏州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六7班)

相见欢春日

悠悠已到春时,过蛙池。白絮乘风飞落牡丹枝。

溪桥畔,鸭足乱,柳条湿。雨后满山花色看参差。

郎晓梅:几幅小画铺开,纷呈春色,煞是好看。蛙池不言其鸣而自有鸣声。喻牡丹如白絮而本体喻体倒置且兼用比拟,愈发见牡丹灵动飘逸、轻盈纯洁。写溪桥畔之热闹,不言其他,但借鸭足乱水的特写镜头。小令寥寥数语,多有可圈点处,而句句之间又能整体相当,未见极弱句或刺目语词。小学生词作如此程度令人惊叹。不过作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标题“春日”与第一句中“春时”重,可以修改为诸如“郊外”“周末出行”“过......村”之类,避开时令词语;一个是下片写雨后,而上片写牡丹轻盈如白絮飞落,似不甚谐调,所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湿”则“重”,上下片联系,恐怕有失生活逻辑。

(66)

缪晨毓

(苏州吴江区程开甲小学五3班)

游目澜洲

新柳梢头绽嫩芽,迎春雀落小枝丫。

风光更向西边看,一缕云垂是晚霞。

郎晓梅:由近及远,由微至宏,写所见景色,空间逻辑清楚有序。三四句转结以动宾结构,气脉流转张弛自如。是一首不错的小学生作品。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其一,第一句写柳树梢头,第二句写枝丫,物象一类,应避开为好。其二,观其题“游目澜洲”,似登高揽胜关乎“澜洲”一地之远望,而一二句为近景,甚至有“嫩芽”“落雀”特写,不甚协调。宋人章造《西楼怀感》:“高花古柳傍城闉,游目江城次第新。百感中来倚惆怅,满城烟雨满城春。”写花写柳写一地区春天,但是是大景远景,就与题目相合。

(67)

周 研

(苏州吴江区松陵小学五年级3班)

东太湖

碧水载人游,明湖荡小舟。

天堂何处是,只在我苏州。

郎晓梅:此诗好处在于没有影响表达的字词,语句流畅通顺,能够清楚地言其所欲言。在格律束缚下尚能如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已十分难得。然而,对于指导老师来说,仅仅如是则要求低了些。这首诗仍有尚需探讨的地方。比如,一二句语意基本重复,说明小作者的思路没有放开,东太湖是不是只有湖水小舟呢?再比如,三四句只不过将陈套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拿来罢了,完全没有新意。诗即便不出新,也不好直接挪用俗语而并不加以创新利用的。宋人吴惟信有《太湖》诗写道:“远山数笔抹秋烟,阔阔湖波冷浸天。晚日未沉风渐起,芦花狼藉满鱼船。”第一句写远山和秋烟,第二句写湖波,第三句写太阳,第四句写芦花渔船,四句中的物象各不相同,绝不重复。而且不发议论,三四句也是画了两幅画而已,然而诗意盎然,引人流连。此法上手简单,山水诗相宜仿用。不必费力不讨好地枉费心思一定要抽象升华。

(68)

曹凝瑞

(甘肃白银平川中学高一1班)

绝 句

暖雨临春到,梅花红又白。

两只花喜鹊,一跃上枝来。

郎晓梅:“一跃”出,诗境出,如平湖掷石,意味瞬间演漾开来,盖为善用动词者。阿·托尔斯泰《语言与思维》中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不用多说,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唐人诗多有善用动词者,譬如“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李白《赠崔秋浦》)的“逼”字可知山色的强大的倾压之势,“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杜甫《禹庙》)的“嘘”“走”用拟人而极具形象色彩,动词在李杜手中,如劲鱼在潭,浮沉徐疾随心所欲,所以他们称仙称圣。据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载,宋人陈从易得《杜甫诗集》,其中《送蔡都尉诗》诗句“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鸟”后边字脱落,于是与众人补字,皆不如意。后得诗集完整本,见原句“身轻一鸟过”,慨然叹服:“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可知杜甫动词力道。回到曹凝瑞诗,其虽“一跃”增彩,但作为高中生来说,一二句尽管表意无碍,但造语稍嫌薄弱。另外诗宜有标题,尤其是初学阶段,拟题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难点,需要极好的训练。而“绝句”等同于无题。

(69)

张诗欣

(湖北襄阳四中义教部七8班)

花 岸

烟柳汉江水,春枝拂古亭。

问蜂何处去,梅正吐芳馨。

郎晓梅:“花岸”是指开花的江岸吗?如果不是地名,则这个标题可以再斟酌。此诗一二句正面各写一景,三四句一问一答,引出游蜂与梅花,四句起承转合,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且四句皆有图画,诗人已经学会以形象思维入诗。不足一是第二句“枝”与“柳”近未能错开。二是一二句对应位置上除一“拂”字,皆为名词,所以“拂”字的诵读感令人有些不适。倘若将“拂”换为一个名词性语素或词,应读感更好。修改之一法是诵读,诗成后宜多加诵读。三是第四句炼句不到火候,缺少自然美感,且与第三句衔接状态不佳。

(70)

廉国硕

(辽宁灯塔市佟二堡二中七1班)

秋日杂兴

如炬霜枫映露红,南回雁翅越秋丛。

几只掠过菊花瓣,惊落满园昨夜风。

郎晓梅:“秋丛”之“秋”冗余,不用这个字也可以的时候就不要用这个字。大雁掠过菊花瓣的场景不多见,是否失真?“惊落”的受事宾语是“昨夜风”,读之但觉不合语义逻辑,且言之无物,影响文学美感。我们当然可以用宽容的眼光欣赏这种错搭,将之解释为一种所谓“创新”,解释为从新诗来的文学变形。然而事实上,新诗中无处不在的这种文学变形,不尽相宜旧诗的审美机制,大多时候只是写作者的自嗨。诸多成人的关于方法论的所谓现代后现代的读之缺乏审美愉悦的旧体实验作品被当做标本置于橱柜仅供研究之用已经说明这一点,它们的生命力极微。当然,倘若因某些经验就扼杀这种方法论的唯新的做法和言论都是不可取的,诗歌实验终究要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持续下去。这首诗的错搭的存在价值也就在此。毫无疑问,廉国硕同学具有超出同龄学生的更强的写作能力,他的诗歌尝试值得被鼓励,但同时他应当被栽植于唐诗(而非新诗)的土壤以汲取营养郁茂其枝叶。

(未完待续)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童言童语(61》,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王维写牡丹的一首诗 短短20字“角度刁钻” 后人传唱了1000多年

王维写牡丹的一首诗 短短20字“角度刁钻” 后人传唱了1000多年

常人想到牡丹,是国色天香,是雍容富贵。就是诗人想要写牡丹,终究也逃不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高贵。总之,一直以来牡丹在国人的心中,都是以一种高贵典雅的姿态出现,这也是几千年的文化一脉相传...

2022-12-23 #经典句子

古人经典爱情名句:便是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

古人经典爱情名句:便是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

...子思念远方情人的痛苦之情,表达刻骨相思之意。10.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选自元·珠帘秀《正宫醉西施》。牡丹花,比喻美女。写出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现在多用于男子为女子美貌所倾倒,,誓欲殉情的决心...

2023-01-21 #经典句子

刘禹锡的一首牡丹诗 短短28字全是虚写 角度新颖 耐人寻味

刘禹锡的一首牡丹诗 短短28字全是虚写 角度新颖 耐人寻味

...们一并摆入别墅,作为养老之居。“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牛僧孺家中也种植着大量的牡丹,且引以为傲。常常邀请此时同在东都的白居易、刘禹锡等官员与诗人来庭中欣赏牡丹、吟诗唱和。文人相聚,分外风流。三人那...

2023-07-13 #经典句子

花木文化琐谈之60:“花中二绝”——“将相伴侣”牡丹与芍药媲美

花木文化琐谈之60:“花中二绝”——“将相伴侣”牡丹与芍药媲美

...。跟月季、玫瑰、蔷薇列为“花中三姊妹”一样,笔者将牡丹、芍药这“花中二绝”并列起来,合并起来对比着写。“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通...

2022-12-24 #经典句子

关于白露茶的指鹿为马 村姑陈想说两句!

关于白露茶的指鹿为马 村姑陈想说两句!

...到太姥山的山腰便停了。《3》第二个笑话是:白露茶是牡丹。刚写完贡眉和二级牡丹这个梗,没想到这么快又要写白露茶和牡丹了。行笔至此,深感行业内有创造力的人才辈出,非我等愚人可及也。能把白露茶想象成白牡丹的...

2023-01-25 #经典句子

原创散文:【节气】谷雨

原创散文:【节气】谷雨

...长,樱桃红了一树,新茶把田园风光写在了一壶新茗中,牡丹开得正艳。谷雨时节正是欣赏牡丹的时候,想起《红楼梦》中的宝钗,宝钗的花签就是牡丹,上面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把宝钗比喻成艳冠群芳的牡丹,再合适...

2023-05-07 #经典句子

论好文章之一字不可易

论好文章之一字不可易

...揣摩之下,还是剧本原文好。 1 《游园惊梦》本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剧本一开头,杜丽娘在某个春天的早晨醒来,二八年华,少女“宿妆残”,心中有些缭乱,才学了《诗经》“关关雎鸠”,更有些缥缈的春情。...

2023-08-02 #经典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的高尚品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④“菊”和“牡丹”分别象征什么,作者为什么先写他们?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反衬...

2023-01-02 #经典句子

叙述语言鸡汤

叙述语言鸡汤

...的叙述要超越日常的语言方式。 我们平常看到田野里的牡丹,比如也是两朵,我们会这样说“这里有两朵牡丹”,不会说“这里有两朵花,一朵是牡丹,另一朵也是牡丹”。这就是日常用语,与我们写作的区别。 在我们阅读鲁...

2023-02-0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