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泰伯篇第八.九》的句读分析

时间:2023-05-01

钱穆译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6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钱穆译】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杨伯峻译】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傅佩荣译】孔子说:“对待百姓,可以使他们走在人生正途上,却没有办法使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

由,遵从,遵照。或作用讲。

乍一看,一代先师的孔子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呢?只能让老百姓跟着听从,而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听从,这不是愚民政策吗?怪不得文革期间孔子思想会受到批评,像这样的话应该是让某些人误解了,曲解了孔子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中庸》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老百姓都是善良朴实的,文化程度又不高,所以有些政令、礼制、法律法规,可以使他们先遵照执行,不必让他们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上位者的每一项政策举措在老百姓遵从之前,先使家喻户晓,再逐门逐户传达解释,务必让他们通晓明白了才执行实施,这样可行吗?那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光是让老百姓逐个明白理解,政策举措都失去了它的时效性了。

正因为这样,孔子和孔子的学生都在讲上位者的德行,他们希望上位者有贤德、有贤能,能够使民以义,使民以时,处处为老百姓考虑,尽可能多的照顾他们的利益。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5》)”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15》)”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4》)等等,一方面关爱百姓,另一方面请上位者修德修行。

针对本章,我们要挖掘内容之深层含义,不要被表面文章所迷惑,也不要让文革的悲剧再一次上演。当然现代社会讲究公开、公平、公正,老百姓的素质也得以一天天提高,所以在民可使由之的基础上,有可能的话也可使知之,社会的稳定和谐不就是这样吗?。

【再读补漏】古文给我们的困惑一是句读的不确定,二是词语的多义性。这样看,好像句读特别重要,当然一句话如果断不好,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歧义。比如本章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它不仅仅只有这么一个断法,它可以这样断: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么我们看第一种的解释和语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说如果民众可以顺从就使用,如果不能顺从,就让他们明理。这种说法好像比正文那样的断法好听一些,冠冕堂皇一些,把执政者的形象也明显拔高,也行得通。可是我们看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有没有这样的执政者有如此人性化的执政理念和具体操作,没有,说明孔子想表达的思想不是这样;

我们再看第二种的解释和语句所表达的思想,这里要联系上一章《论语泰伯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解释了。是说如果民众懂得诗礼乐,那就使他们自由。如果民众不懂得诗礼乐,那就让他们来学习知道。着重点放在针对民众的教化程度上,可行,他们自由;不可行,他们得受教育。这也说得通,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但我们想来,即使民众懂得了诗教礼乐,这个“由”解释成“自由”好像有悖于孔子教化的目的。在整部《论语》里,孔子对“民”的解释都是指“民众”,对民众的愿望是希望“上能使民以时”,“使民也义”,而民众自己呢,则应当效法顺从有德行的君子。与自由无关,所以这样断句仍显不合理。

当然学术界还有下面变样的句读: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二种句读都可读得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不从日常的谈话方式入手故意句读的嫌疑。这样我们没有再深入探讨的必要了,因为正文中的解释不仅合理,而且根本没有别人所猜疑的“愚民”观点。当然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一定正确,但较孔子一贯的思想,窃认为这样解释是较为妥当的。

现如今的很多政策,它的第一要务是执行,第二才是宣贯,如果宣贯不行,难道就不执行实施了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泰伯篇第八.九》的句读分析》,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