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道德经》中两句话 竟然成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对联 横批:天道

时间:2023-02-03

为海德格尔书写这幅对联的,就是中国旅居德国的哲学家萧师毅先生,书写的时间是二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说,海德格尔是德国的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而“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句子,怎么会是海德格尔的对联呢?小编该不会又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吧?

小编并没有胡说八道!

这个海德格尔,正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确有一幅中文对联,就是《道德经》第十五章中的这两句话,而且这幅对联还有一个横批“天道”。

为海德格尔书写这幅对联的,就是中国旅居德国的哲学家萧师毅先生,书写的时间是二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

以上史料,全部出自萧师毅先生所写的《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一文,该文由池耀兴翻译,经张祥龙校对,发表于《世界哲学》杂志2002年02期,同时在“海德格尔”的百度百科上,也可以找到“(1946年)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这样的史料。

如果有网友对此史料有怀疑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海德格尔”,或者上网查阅“萧师毅”等有关资料。

根据萧师毅先生在该文中的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海德格尔请我用中文书法写出这两行字,我把这各有八个字的两行文字,书写在当时能找到的羊皮纸上,文本中所没有的“天道”两字,也被当作装饰的横批写在中间。

那么,海德格尔有没有读懂《道德经》中这两句话的意思呢?

在萧师毅《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的附文中,还有一篇海德格尔写给萧师毅的信,因为此信只是作为资料引用,也就不作信的格式来编排了。

萧先生:我时常想念您,并希望我们能尽早恢复我们的谈话,我思考您给我写下的引文(Spruch):“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天道。”衷心地向您致意!您的,马丁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写于小屋

从海德格尔的信上看,他只是从字面上了解了老子这两句话,而且还是不完整的,而对这两句话的精妙含义,却根本连门都没有摸着,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只是意识到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自身的修为纯粹是个门外汉。

在那段时间中,海德格尔很想重新用德文来注解老子的《道德经》,但由于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使得这一想法始终没有实现。

也幸亏这一想法没有实现,才不至于《道德经》被海德格尔化!否则的话,不知道这些老外又会把中国文化误解到什么程度。

就这样,晚年的海德格尔,面对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幅中文对联,直到1976年去世,也未能领悟老子思想的真谛,只能遗憾地了此一生,终年88虚岁。

其实,在近代和当代的西方,有众多的哲学家和神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文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就想从中国文化中,来为西方思想寻找出路,不仅仅是海德格尔,只要搜索一下类似于“ 中西方名人评价《道德经》”这样的网页,仅仅在德国一栏中,就可以看到启蒙运动学家康德、哲学家黑格尔、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哲学家尼采等等,都将老子的《道德经》很为推崇,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还呼吁全社会要重视中国的《道德经》。

如果再以新冠疫情来反思西方的文化,就明显发现西方文化以及西方社会制度,问题真的已经非常严重!

那么,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经过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的校对,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应该是:“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这两句话,其实就是老子传授的获得智慧的方法!

因为老子所说的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天地之母,也是那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而这个道,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所以道的形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的作用却是能生万物生生不息的,虚无缥缈的体有着生生不息的用;只要人们的心灵也能达到道一样的虚无,就能得到生生不息的道用,就能在自己空灵的心灵中,灵光一闪就有了灵感,这种让自己灵机一动就产生灵感的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智慧。

因为灵感只有在虚无空灵的心灵中才能产生,所以《道德经》重点强调:“至虚极也,守静笃也。”只要明白了这个无中才能生有的原理,就能体会到这两句话的重要意义。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的“浊以静者”,就是只有“静者”才能达到“徐清”,有了“徐清”才能让心灵虚无空灵,心灵达到了虚无空灵才能“安以动者”,“安以动者”就是无中才能生有,无中生有就是“徐生”,“徐生”就是灵光一闪产生了灵感,也就是有了智慧。

在道家文化中,无论是心灵上得到智慧,还是身体上的内气发动,也就是内丹术中的活子时,用的都是这两句话的原理、境界、功夫。

严格来说,整部《道德经》或者整部《道藏》,就是在“至虚极也,守静笃也”这八个字,或者简化成“至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的基础上,达到“浊以静者将徐清”、“安以动者将徐生”。

总的来说,虚无缥缈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根,只要能够“至虚极也,守静笃也”,就能够回复到道这个根,道的生生不息就能让我们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一切都好办了。

海德格尔的这幅对联,就是道家文化得到智慧的方法。

如果西方文化还不肯虚心学习中国的《道德经》,西方的“精英”们还不肯虚心听从老子的教诲,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没有了智慧的西方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就像现在西方的新冠疫情。

学来的知识毕竟是人家的,自己如何知识创新,这就需要智慧

《周易》有个千古之谜,古往今来无人能解,你也可以来试试

总结当今社会学习《周易》的9种心态,并提供2条学习方法

有人说,被质疑三千年的迷信,如今证实是超科学,事实真是这样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道德经》中两句话 竟然成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对联 横批:天道》,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对偶句和对联的区别在哪里?

对偶句和对联的区别在哪里?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偶句和对联的区别,希望你能够喜欢。·对偶句特征。我们平时看到有两个句子结构上相同,字数也是一样的,意义上对称的一对词组来表示相反或是相关意思的一种创作手法,对偶句有时候也称作对子...

2023-01-28 #经典句子

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白化文:对联是文学作品吗?

作者|白化文摘编|张婷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对联”,举例以明之,下举两例就是: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邓小平撰写的对联此联在写法上属于“冠顶联”,即上下联首字冠以“列宁”。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

2023-02-03 #经典句子

人天月共圆 文化过中秋

人天月共圆 文化过中秋

...爱,比如谜语,典故,民俗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对联”这一文学样式,赶紧测一测,你的对联程度在什么水平线上?能对上一联,就说明您已经入门,如果能对出三联,你就是乡亲心目中的秀才,如果能对出五联,您就...

2007-04-04 #经典句子

失律的句子 对联将走向何方?

失律的句子 对联将走向何方?

最近一段时间,因疫情限行,我看到网络上对对联很活跃,我也参与其中,出对,应对,不下几百条!几位网友指责我失律的问题。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对联文化渊源流长,世间万物皆可入对。小到一针一线、开门七件事,...

2022-11-23 #经典句子

4副不出名的对联 对仗很工整 文采真过人 妙妙妙

4副不出名的对联 对仗很工整 文采真过人 妙妙妙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不过,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少好对联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如果大家也喜欢对联,一定要关注我哦。今天我找到4副不出名的...

2023-01-14 #经典句子

7副对联 让你体会汉字和汉语之美!(名句 名典篇)

7副对联 让你体会汉字和汉语之美!(名句 名典篇)

前两天小仙和大家聊了关于对联的话题:>>>7副对联,让你体会汉字和汉语之美!>>>7副对联,让你体会汉字和汉语之美!(名胜、名人篇)今天继续和大家说对联,今天要说的是名句、名典对联。所谓名句联,其实也叫“集句联...

2023-08-25 #经典句子

旅游中常见的文学形式(对联介绍之二)

旅游中常见的文学形式(对联介绍之二)

对联的分类按对联的联意分:1.正对。上下联意思相类。例: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文征明撰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2.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例:杭州岳坟沙孟海撰联千秋怨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按对联...

2022-11-19 #经典句子

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作上联 该怎么对下联?很有意思!

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作上联 该怎么对下联?很有意思!

...网搜索《金铜仙人辞汉歌》。可是,请注意,我说的是对对联,不是要你背诗词。如果从对对联的角度来说,这下联该怎么对了?我们知道对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时期...

2023-06-13 #经典句子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联 你了解多少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联 你了解多少

对联对于一些喜庆的日子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春节、结婚、乔迁等等。那么我们对于对联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请看:对联起源: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2023-11-0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