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高考语文技巧】把握考试方向 做好“一拖三”语基题

时间:2022-11-19

到2021年,这种一拖三的形式已经连续使用了四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0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001)把握考试方向 做好“一拖三”语基题

自2018年起,全国卷就把一些基本语言技能合并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中统一进行考查,即一个语段三道考题。到2021年,这种“一拖三”的形式已经连续使用了四年。

1.(2021·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

(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纸上谈兵 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 勤俭节约

B. 形同虚设 受益匪浅 身体力行 吃苦耐劳

C. 形同虚设 不虚此行 自己动手 吃苦耐劳

D. 纸上谈兵 不虚此行 身体力行 勤俭节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

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

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

故选A。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 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 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 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这些程序繁琐而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

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

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 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 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句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排除CD。二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A。故选B。

2.(2021·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 ,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 。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 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解析】选A.此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先看第一个空,利用空前面“远在天涯”,对应的应该是“近在咫尺”,排除BD.再看第二个空,与前面“担心”呼应,应为“杞人忧天”,排除C.第三个空,上下文强调“线上”与“线下”的隔膜,所以选“泾渭分明”。第四个空,从搭配上排除“取之不尽”,应用“源源不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括号前面内容提到”社会交往效率的提高”,从陈述对象一致的角度出发,下一句的主语与之衔接,也应该是”社会交往”,排除CD.由“社会交往”引申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不能用”,排除B.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分句涉及多个主语时,关联词要用在主语之前,先排除CD.三个分句结构应一致,都用主谓式,所以应表述为“互动性大大增强”,后面也是这样。同时,“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是病句,属于句式杂糅,排除A.

2.(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

故选A。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上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得出这里应填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冬眠,而根据后面的“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可推知,这里应该是说雪衣藻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会冬眠,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第二空,根据下文“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得知,第二空是填雪衣藻不成熟时的颜色。再根据后文“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变化可知,不成熟时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由此可知,这里可填“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

第三空,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阳光量会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处应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答案】 ①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②最初是绿色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 ③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4.(2020·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答案B

解析破折号是标号的一种,其作用是标明,主要是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常见用法: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标示插入语、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标示话题转换、标示声音延长、标示话语中断或间隔等。A项标示注释内容。B项标示话题转换。C项标示语意转折。D项标示补充说明。作者走到朝阳门立交桥附近,想到了那里的一家肉饼小店,没有继续走路,而是去吃肉饼,故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示话题转换、跳跃。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与传统的考查方式不同,本题从比喻句的特性入手命题,有一定的新意。题干指出“比喻具有相似性”这一规律,向考生指明分析的方向和侧重点就是“相似性”;要求“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即又告诉考生原文画线句使用了比喻,无须考生判断修辞手法。剩下的答案内容就已经十分明确了,考生先要答出本体和喻体是什么,然后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即可。与传统的找出修辞句,分析修辞句的作用不同,完全不需要用答题套路,只要说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这种相似性的合理之处即可。该句喻体是河,本体是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有:道路漫长与河流绵延相似;车辆源源不断和水流永不停息相似;黏稠的河写出河水流动缓慢,与塞车拥堵时车速缓慢相似。该句重点是以黏稠之河形象地表达车速缓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这是语言特点类新题型,分析语言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着眼:用词或词语的搭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句式别致新颖。通过句式变换,使通常用作状语的部分独立成句,强调了享用完美味后“又心满,又意足”的感受。作者把约定俗成的“心满意足”拆分成“又心满,又意足”,这种打破常规的词语让读者眼前一亮,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关注句子出现的位置,拆分后的“又心满,又意足”是对大饱口福的总结,两个简短的小分句给人以优游自在之感,余味无穷之意。而原句是常式表达,在用词和句式上都中规中矩,强调的重点是“一扫而光”,不能够突出满足之感。

5.(2020·新高考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喜闻乐见 B.老少皆宜

C.炉火纯青 D.不一而足

答案C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四个词语的含义,其次要分析该词语所在句子或者上下文语意中的搭配情况,找出使用不当的选项。A项“喜闻乐见”出现在“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一句中,意为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用来形容放风筝这个活动,语义上恰当,句法上也没有问题。B项“老少皆宜”出现在“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一句中,意思是对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风筝作为一种民间玩具,既可以放飞,又可以欣赏,对老年人和少年人来说都是适合的,用在此处恰当。C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用来形容“风筝的制作技艺”没有问题,但文段中“炉火纯青”前面有个修饰限定语“不断”,而“不断”表示动作行为的不间断,也有“反复进行”的意思,但达到完美的地步并不是一个能够反复进行的动作,所以此处属于用词不当。D项“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非常多,这里用来说风筝的样式,很恰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C.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国际风筝节

D.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

答案B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应位置,分析命题人的考查角度。原文中括号出现在“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句前,前后以逗号分隔,可见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紧密关系。且后半句以“吸引着”这一动词引领,照应后面“专家、爱好者及游人”这组宾语,按语法基本结构,逗号前应当填写一个名词性短语作为主语,才能顺畅。四个选项语意、句式大体相同,但细致研究分析会发现,A、C两项都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不能独立作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均以“国际风筝节”为中心词,且都由“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和“山东潍坊”共同组成该中心词的定语,只是顺序不同。B项“山东潍坊”与“国际风筝节”直接连用,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引出后半句中的谓语“吸引着”,语意连贯顺畅。D项则把“山东潍坊”放在开头,由于本词的名词属性,加之紧随其后的“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看似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结构,读者看到“36届”后面的“的”才能明白,这是一个个长长的定语,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容易失误。且后半句“前来”一词应对应明确的地点位置,中心词如果只剩下“国际风筝节”则位置信息不明确,表意不清晰。故答案为B。本题虽然需要以现代汉语语法规律为基础,但是在实际考查过程中并不需要考生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只要有较好的汉语语感或者能正确理解文段中的内在语言逻辑关系,就可以正确解答。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解析本题在题型思路上与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2)题相同。文段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多个笛哨同时鸣响和多人共同演奏交响乐相似,另一个是作者认为交响乐声音很有魅力,用来作比,说明了笛哨声也很有魅力。

新高考卷在语段情境的综合考查命题上与全国卷有异同之处:

总之,新高考会继续秉持不设考纲的前提下灵活、自由的命题原则,未来会在“三道题”不同的组合方式及考点变化上有所突破。如2021年八省市联考“三道题”的组合方式是“衔接+修辞+语病修改”,题型则是两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而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则是两道题,连贯+补写句子,一道选择题甲一道主观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高考语文技巧】把握考试方向 做好“一拖三”语基题》,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往今来 关于咏雪的诗词部分名句赏析

古往今来 关于咏雪的诗词部分名句赏析

...折断的声音。(由此得到启示,笔者写了一句能想象到的形容雪很大的句子:夜闻折竹声,恐惊天上人。不过,怀疑这样描写的可能是冰雹吧?)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节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

2023-05-04 #经典句子

形容雪中梅花的唯美句子

形容雪中梅花的唯美句子

1、缕缕西风荡漾,初冬晨雾弥散出浓浓寒意,一夜冰凌霜结,梅花枝头上探出冰晶玉洁,剔透着珠光宝气,宛若玉女亭立。透着绿芽含苞红颜顶立着白雪,红梅欲绽严寒,玩弄着天山飞雪。2、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

2019-05-10 #经典句子

赞美雪的句子唯美

赞美雪的句子唯美

...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30、雪是美丽的,它们圣洁得无法形容,它们白得让我睁不开眼睛,它们降落,吸走世界的尘杂,吸走喧嚣。它们落地的刹那,带来了世界的欢乐。31、夜大雪,城市的房顶上积起了一层厚雪,站在高楼的...

2010-10-15 #经典句子

形容新疆冬天的句子 形容冬天唯美经典句子

形容新疆冬天的句子 形容冬天唯美经典句子

形容新疆冬天的句子,形容冬天唯美经典句子一叶而知秋形容新疆冬天的句子新疆的冬天为寒冷,那么句子能够形容新疆的冬天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形容新疆冬天的句子吧!一、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

2022-11-14 #经典句子

形容梅花的唯美句子

形容梅花的唯美句子

1、那些梅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效蜜蜂飞进去,采集花粉;有的完全绽放了,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2、冬天到来,寒风呼啸,万里冰封,唯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的越精神。3、梅花美...

2015-09-19 #经典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知识点汇总(一册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知识点汇总(一册全

...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

2022-11-21 #经典句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同的样子。(2)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峰:高耸入云、高峻挺拔。师相机板书岭和峰的简笔画。)四、品读诗歌,感悟道理1.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

2023-10-14 #经典句子

关于下雪的唯美句子70句

关于下雪的唯美句子70句

...看见洁白的雪,心里不由得发出感叹,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酷冷至极”。十三、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十四、雪花飘飘,整个绥芬河变成了一个白茫...

2022-11-18 #经典句子

解决中小学孩子语言表达“障碍” 原来导火索在“它”

解决中小学孩子语言表达“障碍” 原来导火索在“它”

...句子的表达,如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词性要相当(形容词或名词);忌话题脱离忌结构不一忌修辞不符忌色调不合忌情感矛盾忌逻辑混乱忌衔接生硬忌句式改变忌表达迥异忌手法另类部分材料引用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2022-12-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