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守望乡土文化」一片豆腐阅人生——攸县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符福齐的故事

时间:2019-11-26

王梓槐 摄湖南日报全媒体 李永亮刘晓聪 符冬媛 王梓槐文化解说攸县豆腐制作技艺攸县豆腐以香、嫩、滑、爽著称,是湖南特色传统美食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7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10月20日,符福齐向来客展示攸县白豆腐拎角不破的特性。

王梓槐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 李永亮

刘晓聪 符冬媛 王梓槐

文化解说

攸县豆腐制作技艺

攸县豆腐以香、嫩、滑、爽著称,是湖南特色传统美食。传统的攸县豆腐制作技艺与淮安豆腐制作技艺一脉相承,自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攸舆侯刘则引入攸县,在明清时期兴盛,民国时期家庭式豆腐作坊遍及城乡。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攸县豆腐生产模式向产业化、专业化迈进,形成具有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攸县豆腐品牌。目前,全县豆腐作坊318家、生产厂家31家,从业人员达9.4万人。2011年,攸县豆腐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制作技艺已列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故事

10月下旬,秋雨连绵,大山深处的攸县石羊塘镇寒意已浓。

逢圩赶集,石羊塘农贸市场熙熙攘攘,豆腐摊前人头攒动。“攸县豆腐看石羊塘。”隔壁县城、邻镇居民为了吃到正宗的豆腐,不惜搭车一个小时前来购买。

“怎么没看到九爷豆腐?”“8点不到就卖完回去了!”食客间不经意的问答,让陌生访客惊异:豆腐之乡,高手如云,这是一个怎样的“神存在”?

攸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刘巧艳是当地非遗专家,在她的带领下,慕名进山,探访豆香之秘。

代代相传,九爷豆腐历久弥新

九爷豆腐作坊在石羊塘镇八合村。

山路弯弯到八合,走到九爷豆腐作坊门口,正好碰到一个上门买豆腐的老人。

“我92岁了,是吃他屋里豆腐长大的。”老人叫符兆璋,本村人,鹤发童颜、耳聪目明,他告诉:“我小时候就吃他爷爷做的豆腐,手艺好,味道正,经常不出门就卖光了。”

“这是您老要的盐豆腐。”一名黑壮的中年汉子迎出门,紧走几步上前扶住符兆璋,将豆腐交到老人手里,“还蛮新鲜,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

“老人家每天吃我屋里的豆腐,一天一片,不多吃,不间断。”送老人走后,中年汉子告诉。

“专心磨豆腐,善待身边人,他和他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刘巧艳调研豆腐制作技艺传承多年,对九爷豆腐十分熟悉。她告诉,中年汉子便是九爷豆腐第五代传承人符福齐。

刘巧艳说,符福齐祖上靠做豆腐为生,爷爷符梅生铭记祖训,苦心钻研,技术、味道在当地颇有代表性。因其排行第九,人送外号“九爷”。时间一久,九爷豆腐叫得响亮,成为攸县最负盛名的豆腐品牌之一。

“别的豆腐师傅卖完豆腐,就会休息,好有精力晚上磨豆腐。但符福齐的父亲符俄清,每天上午都会在院子里甩豆腐包布,‘啪啪啪’响声很大。老人家说,包布一定要甩干净,不能有残留,否则做出的豆腐有异味。”刘巧艳回忆,符俄清81岁高龄还坚持做豆腐,技艺不走样。

2016年,符俄清去世,符福齐接过父亲的石磨,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坚守古法,创新技艺,九爷豆腐历久弥新。

12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马虎

夜里10时,雪白的电灯点亮漆黑的山村,符福齐和妻子开始忙碌起来。

黄豆取材当地“八月黄”大豆,中午就入桶下水。秋冬天寒,需浸泡12个小时左右。若是夏天,6个小时即可。

“泡不开的豆子不能要,影响口感。”符福齐将手伸进冰冷的泡桶,挑出铁豆、哑豆和杂物。

30公斤“八月黄”泡开后圆润饱满,磨出浆来细腻、均匀。

妻子烧旺柴火,大锅热水,烫浆、筛浆、煮浆、点膏、压制等12道工序严格按“老办法”推进。夫妻搭配,汗流浃背,丝毫不马虎。

凌晨4时,作坊热气腾腾,各类豆腐整齐码放。“白豆腐,拎只角;盐豆腐,握一握;油豆腐,剥去皮;百叶豆腐,切起跳……”民间俚语是攸县豆腐最好的评判标准,符福齐制作的九爷豆腐堪称攸县豆腐“标准”。

凌晨5时许,天微亮。豆腐装车码好,白嫩可人、豆香浓郁。“热豆腐才香!”符福齐启动面包车,开往石羊塘镇,半路多次被熟悉的老顾客拦停抢购。

“他爷爷、父亲都是头上顶着篾篓去镇上卖豆腐,边走边喊‘卖豆腐咯’,还没到镇上就卖完了。”符兆璋回忆。

时间在变,味道不变。今天,九爷豆腐依然是石羊塘卖得最好、最快的豆腐。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了”

中午有客,符福齐夫妇忙活一上午,端上来一桌豆腐宴。油豆腐外焦里嫩,百叶豆腐顺滑爽口,白豆腐鲜香浓郁,盐豆腐下酒佳肴……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客人竖起大拇指:九爷豆腐,名不虚传!

美味背后,有一段三代人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古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生在豆腐传承世家,符福齐自幼随父亲磨豆腐,深知其中之苦,不愿像父辈一样围着石磨过一生。1999年,30岁的他跟随“攸县的士大军”南下广州。

在外十余年,符福齐跑过的士,开过饭店。离家越久,越怀念父亲做的豆腐:“在外面总想吃屋里的豆腐,但再怎么样也做不出一样的味道。”

符福齐外出这些年,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商平台的拓展,攸县豆腐逐渐向长株潭地区延伸,甚至销往全国、走出国门。攸县豆腐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株洲市非遗名录,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传统技艺要传承。作为攸县豆腐典型代表,九爷豆腐的传承、发展受到当地文化部门高度关注。刘巧艳多次进山访问九爷豆腐,当时符俄清身体尚好,不仅坚持做豆腐,还广收徒弟。

2013年,符俄清患病,推磨已难。此时,符福齐44岁,人到中年,深感父亲不易,亲情重要,于是回家,一边照顾父亲,一边重拾手艺做豆腐。

3年后,父亲病故,生前交代符福齐,九爷豆腐牌子不能倒。

“豆腐虽然磨起来苦,但吃起来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了。”接过老父亲用了一辈子的石磨,符福齐深感肩上重任。他起早摸黑,钻研手艺,九爷豆腐牌子越擦越亮。

符福齐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家。大女婿入赘上门,成为九爷豆腐第六代传承人。

大女婿像极了年轻时的符福齐,嫌做豆腐苦、收入少,外出浙江务工。符福齐也不多说:“他过年过节回来跟我做豆腐,手艺已经学到了。等我做不动了,他自然就回来了。豆腐和人一样,磨一磨,也许就成熟了!”符福齐读书不多,但讲的话句句有理。

除了女婿,符福齐广收徒弟,传授技艺。在他的影响下,八合村涌现出30余个豆腐作坊、3家豆腐加工厂。

子承父业,符福齐成为攸县豆腐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增加产能、树立形象,符福齐在自家老屋边扩建豆腐作坊。年纪大了,推磨吃力,他给作坊装上了电磨。但遇到懂味的老顾客,他依然会不辞劳苦,用老父亲留下的石磨,磨出最正宗的攸县豆腐。

专家寄语

豆香传千年

攸县文化馆原副馆长 刘巧艳

攸县豆腐取本地大豆“八月黄”为原料,经12道工序制作而成,营养丰富,利于消化,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九爷豆腐作坊,往上追溯有300余年历史,是攸县豆腐最负盛名的品牌之一。几十年来,符俄清、符福齐父子同心执守祖业,铭记祖训辛勤劳作,苦心钻研技术,在攸县传统豆腐制作技术中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父子二人广收门徒,乐于传授,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者/来源:华声在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守望乡土文化」一片豆腐阅人生——攸县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符福齐的故事》,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21“攸县油茶”广告语和品牌标识征集评选结果出炉

2021“攸县油茶”广告语和品牌标识征集评选结果出炉

油茶之乡,力争上“油”!今天(10月11日)上午,2021“攸县油茶”品牌宣传评选结果出炉!近一个月,由株洲攸县林业局携手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发起的攸县油茶产业2021年度宣传推广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参与。活动旨在...

2023-12-09 #经典句子

守护非遗 传承和弘扬豆腐文化技艺 文化扶贫一直在路上

守护非遗 传承和弘扬豆腐文化技艺 文化扶贫一直在路上

守护非遗,传承八公山豆腐文化,文化扶贫在路上。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你我都是文化遗产守护者,共同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协力振兴贫困地区特色非遗,是每个人的责任。助力文化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八公山豆腐...

2014-11-17 #经典句子

这座城市在广西 却说粤语喝早茶 很广东!美食之都 两广门户

这座城市在广西 却说粤语喝早茶 很广东!美食之都 两广门户

...枝、京南米粉、苍梧蜜枣、和味龙虱、岑溪竹笋酿、岑溪豆腐酿、梧州艇仔粥、梧州肠粉、梧州煲仔饭、梧州钵仔糕、屯巴茶、古龙大红八角、梧州桑寄生、梧州三蛇酒、岭南神酒、梧州蛤蚧酒、岑溪红等。六堡茶是梧州最著名...

2011-05-24 #经典句子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文创 非遗展现别样魅力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文创 非遗展现别样魅力

...说1项;杜康酒酿造技艺、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白水豆腐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白水曲子坐唱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8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72项。共有列入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92人。 本次融媒体大型直播活动由渭南市文化...

2024-01-19 #经典句子

文人与美食的那些事

文人与美食的那些事

...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 、“东坡芽脍”、“东坡墨鲤” 、“东坡饼”、“ 东坡酥”、 “东坡豆花” 、“东坡肉”等等。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1078年复,...

2022-11-28 #经典句子

「丝路话语」豆腐上网 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丝路话语」豆腐上网 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杨朝清陈荣炳是豆腐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技艺已经入选杭州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荣炳豆腐坊开起了网店,老食客再也不用跑到摊位上守着了。(10月13日《杭州日报》)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他...

2023-01-22 #经典句子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由黄色薄膜所形成的凝固物越积越厚,最终形成一块“大豆腐”。随后将这块“大豆腐”榨干水分后分纸,再置于烧火的壁炉上烘干,一张张绵软细嫩的“贡川纸”就做好了。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史记孔子世...

2023-10-23 #经典句子

精品自驾路书|游千年东坡文化 享百年乡村宁静 探宋朝穿越夜景

精品自驾路书|游千年东坡文化 享百年乡村宁静 探宋朝穿越夜景

...美食、特产有:糖油果子、辣汁泥肠、川味炸春卷、东坡豆腐肘、石磨豆花、东坡墨鱼、东坡香肠、苕丝糖、眉山跷脚牛肉、雅妹子风酱肉、仁寿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汪洋镇干巴牛肉、回锅羊肉、回锅鱼、文宫枇杷、曹家梨...

2020-08-1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