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人文齐鲁|放风筝 荡秋千……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时间:2019-10-21

这些民俗游艺活动有的是源于山东,有的是山东先贤所发明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郑学富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人们踏青赏春、放风筝、戴柳插柳、荡秋千,其乐融融。这些民俗游艺活动有的是源于山东,有的是山东先贤所发明。

墨子、鲁班是风筝的始祖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明媚的春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风筝,古时称“鸢”,当时为木材所造,发明者为墨子。墨子为滕国(今山东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学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的学生、鲁国工匠鲁班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发展。《墨子·鲁问》记载,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这些都是风筝的最早“版本”,可以说是风筝的源头。

墨子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唐朝,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已经很普遍,清明节放风筝也很盛行。当时有人在风筝上装有弦和笛,放飞时风吹会发出响声,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夜晚风筝升空时,就像是闪烁的星星,被称之为“神灯”。

宋代,放风筝成为广泛的户外活动。《武林旧事》写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到了明清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这种习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

山东潍坊的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位于潍坊城东三十里的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在那里,“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潍坊风筝便吸收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和绘画的技艺,扎、糊、绘、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跻身于工艺美术之列。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齐桓公将秋千传入中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游牧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换为“秋千”。

齐桓公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宋代济南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节称为“秋千节”,可见荡秋千风俗之盛。明人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髩,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

清明这天打秋千的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闺中女子,因此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荡秋千让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活动。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在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停飞自动。二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管子·小问》曰:“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春秋时政治家管仲的这篇散文记述了齐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里游赏的情景。可见春日踏青齐桓公即为之。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唐朝时清明踏青已成为一种时尚。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吟诵。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鲁南有“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的俗语。清明节,是妇女最快乐的日子,她们身着盛装,相约踏青野外,其乐融融。民间有歌谣曰:“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

贾思勰最早记载“柳枝著户”

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贾思勰,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他曾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回乡后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其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可见在魏晋时代即有插柳习俗。

在临沂、枣庄等地,民间有谚语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狗;清明不插松,死了变只鹰。”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清明时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门上插上柳条,在头上戴柳。

古代素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人们认为柳条有避邪的作用,能退却鬼魂,故称柳为“鬼怖木”。在安丘等地,男孩在清明节这天的黎明时分就到野外折回柳枝和松枝,家中大人拿着树枝在屋里一边抽打,一边警告蝎子说:“今天是清明节,只许把墙爬,不许把人蜇。”之后,把树枝插到大门框上,这样可以祛毒驱邪,赶走瘟疫。在鲁南地区,女孩子在辫子上编上柳条,男孩则用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或做成项圈套在狗脖子上,这都是为了避邪。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人文齐鲁|放风筝 荡秋千……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人文大家|杨炼:当代中文诗 很难得到普遍性认可

人文大家|杨炼:当代中文诗 很难得到普遍性认可

...比巨大的压力。当代的中文诗,很难得到普遍性的认可。齐鲁晚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代诗人崛起后,不少人出海访问,有人很快回来,您则经历了近30年的“漂泊生涯”。在这漫长的岁月,找到更多诗歌的同路人了吗?怎么定义自...

2018-06-29 #经典句子

人文口述|鉴定大师一句话 决定300年画册的命运

人文口述|鉴定大师一句话 决定300年画册的命运

...里。(注:崔明泉为原济南市文物店总经理)(壹点号 人文齐鲁)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3-06-15 #经典句子

语文小学五年级下(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课文朗读 知识点 图文解讲

语文小学五年级下(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课文朗读 知识点 图文解讲

...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这个句子反映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贾宝玉等人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热爱。2. 红楼春趣,趣在哪里?红楼春趣的“趣”表现在:①放晦气的民俗有趣。风劲过来时,黛玉...

2022-11-26 #经典句子

壹点云发布!看看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齐鲁小作家都有谁

壹点云发布!看看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齐鲁小作家都有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娟 曹竹青 摄影 王鑫文学点亮生活,梦想启迪未来!金秋十月,相约云端。10月31日,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成绩壹点云发布暨齐鲁小作家授予仪式在济南举行。与以往不同,今年采取壹点云...

2017-05-02 #经典句子

省美协主席张望写“讲好客山东故事 守齐鲁文化根脉”为大赛助力

省美协主席张望写“讲好客山东故事 守齐鲁文化根脉”为大赛助力

继8月20日“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守护齐鲁文化根脉”征文、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幕以来,全省文旅系统工作者、海内外作家、学者、学生以及所有文学、历史文化爱好者们的散文、小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和短视频纷至沓来。这...

2017-04-26 #经典句子

齐鲁儒小贤|齐鲁的戏剧和曲艺有哪些?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文化遗产

齐鲁儒小贤|齐鲁的戏剧和曲艺有哪些?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文化遗产

我是儒小贤来自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关注wo,我有话对你说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及其丰富,戏曲艺术形式多样,无论在地方戏曲,还是本地曲艺,无不展示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山东省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曾有3...

2023-10-03 #经典句子

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地方戏传承 代表委员共话齐鲁文化发展

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地方戏传承 代表委员共话齐鲁文化发展

...(记者 梁雯)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其中提到了推进济南—泰安—曲阜文化带,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配套完善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讲好美德...

2023-10-29 #经典句子

齐鲁晚报启动“语重心长 祝福2020”山东首届地道方言评选

齐鲁晚报启动“语重心长 祝福2020”山东首届地道方言评选

...。“夜来后晌杠滋来,哈了瓶北的。”这话究竟啥意思?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举办“语重心长,祝福2020” 山东首届地道方言评选活动,面向老百姓征集方言寄语,剪辑后将在齐鲁晚报客户端齐鲁壹点以音频加图文的形式发布,...

2023-12-0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