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没了姓氏的范仲淹 是如何从少年朱说一步步蜕变成为范文正公!

时间:2019-07-18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升迁次序图。指斥宰相任人唯亲。吕夷简斥责范仲淹越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0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升迁次序图》。指斥宰相任人唯亲。吕夷简斥责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之四论,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今江西鄱阳)。

范仲淹知饶州期间,好友梅尧臣眼见范仲淹因指斥权臣,而被贬谪出京。故而作《灵乌赋》与范仲淹,借“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之言。劝告范仲淹莫要高声论事,招惹是非。范仲淹见信,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与梅尧臣。文中便写到了那句著名的金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话如同雷鸣一般,响彻天下,振奋着同时代的文人。同样,也如同奔腾的江河,一往无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佩琴剑径趋南都 持功名以复祖姓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朱说(yuè)的少年洒泪与母亲分别,毅然决然的奔向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求学。他立志要刻苦读书,求取功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己心中那个无比重要的愿望。

就在几个月前,这个叫朱说的少年,劝告自己的两位兄长勿要过度浪费,两位兄长说道:“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恰在此时,有好事者告诉朱说:你并不是朱氏子弟,而是姑苏范氏子嗣。朱说很诧异,再三追问方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这朱说的生父名叫范墉,在他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朱说,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从此改从其姓,取名朱说。而朱说曾经的名字叫:范仲淹!

直到这一天,范仲淹才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无法诉说的苦痛。在某个时刻现实会给你迎头痛击,而你却只能咬牙挺住。此时,得知家世的范仲淹,不!应该叫朱说。得知家世的朱说伤感不已,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投师戚同文门下求学。等待有朝一日考取功名,恢复祖宗姓氏,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并以十年为期,到时定要迎母以就养。

二十二岁的朱说有着强大的忍耐力和学习力,“《宋明臣言行录》记载“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人称之为“划粥断齑”。

终于,在朱说没日没夜地苦读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七岁的朱说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掌刑狱,官居九品。并提前兑现十年之约,迎母以就养。范仲淹后作《寄乡人》有云: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擢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也就从此刻开始,那个身世坎坷的朱说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范仲淹。出身寒门的朱说没有因不如意的身世才妄自菲薄,而是用着最为刚强的意志力,蜕变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范仲淹”。

(注: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守母丧故地授业 直万言奉召入京

天圣四年(1026年)正在兴化任县令的范仲淹,因其母谢氏病逝,辞官丁忧(既守丧)三年。时晏殊为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闻范仲淹才名,欲请他到应天书院任教席。 晏殊在 《举范仲淹状》中这样评价范仲淹:“臣伏见大理寺压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分吏局亦著清声。前曾任泰州兴化县兴海堰之利,昨因服制退处唯阳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

十一年前那个叫朱说的孩子,“佩琴剑”赴应天书院,欲求学以自立门户,还祖宗以姓氏。如今十五年后,那个曾经“划粥断齑”的朱说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范仲淹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二十七岁的范仲淹曾经在这里学贯《六经》,并在这里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如今三十七岁的范仲淹将在这里,为莘莘学子讲解圣人儒道,为这个国家树立新的脊梁。主教应天书院期间,宋史评价其“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而范仲淹之名则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因服丧而远离政治舞台的范仲淹,并未因处江湖之远而忘其忧,凭借多年的从政经验和丰富知识阅历。范仲淹察觉到宋王朝承平日久的背后所存在的社会危机。故而,范仲淹尽管丧服在身,便不顾逾越典礼,写下了万言逆耳之说《上执政书》,书中斥责了朝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态。提出“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的政治理论。这也给多年后的“庆历新政”打下了理论基础。

当时执政的王曾虽不愿采纳范仲淹的改革建议,却“见而伟之”。对晏殊言道:“公实知仲淹,舍而荐此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同年六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这是范仲淹一生中第一次奉召入京,只不过,此后他的人生却要在出京与入京之间,往返徘徊直至终老。

进谏言屡贬出京 斥权臣再遭贬谪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上书刘太后,请求还政仁宗,但朝廷久未作答。随即范仲淹自请离京为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的第一次贬谪出京。后仁宗亲政后,召其入京,拜为右司谏。

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坚决反对废后,与丞相吕夷简意见相左,被贬谪为睦州知州。这是范仲淹的第二次贬谪出京。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苏州知州,兴建郡学、治理水患。同年被召回京,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包拯、欧阳修都在这个位置上工作过)。主政苏州期间,范仲淹作《江上渔者》有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看着太湖之水起伏的波浪中,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范仲淹想起自己少年时,在应天书院读书时经常默念的那句话“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己如同那一页扁舟,总是在风波里飘荡,至于最终飘往何处,也许此时的范仲淹也未然可知。

作为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范仲淹开始在京城小范围内,着手按照《上执政书》中所规划,整饬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此时的范仲淹已经逐渐在自己规划的政治道路上迈了一大步。然而恰在此时,朝堂风云突变,便引出了文章开头处,所描述的范仲淹进献《百官升迁次序图》,指斥宰相任人唯亲。进而引发了“吕范之争”,又称“景祐党争”。范仲淹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贬谪。

景祐三年(1036年)的“景祐党争”波及面甚广,吕范两派均未受益。范仲淹一方余靖、蔡襄、尹洙、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贬谪出京。丞相吕夷简次年被罢相。仁宗皇帝的朝廷一时无人可用,而此时,以改革派为首的士大夫,要求朝廷召回范仲淹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就在仁宗皇帝欲召回范仲淹,实行改革之际。宋王朝的西北出事了,有个叫元昊的人和大宋摊牌了!

修民生以御强敌 行新政徐图强国

很多人认为“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一生的高光时刻,其实不然。如果让我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经略西北边地是范仲淹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景祐党争”让范仲淹经历自己的第三次贬谪,就在范仲淹准备谪居饶州时。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国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同年,在军情紧迫的情况下,朝廷召回谪居饶州的范仲淹,公推他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初到西北边地的范仲淹,是真真切切地看到国家的贫瘠与羸弱。莫说是击退强敌,即使是保卫边境,不使敌兵进犯已经实属困难。倘若战端轻启,无论大宋或是西夏的百姓,都要深陷战争的泥潭。大好男儿葬身荒漠,孤儿寡母悲痛欲绝。双方不杀个血流成河,这场战争是无法结束的。范仲淹御边时作《渔家傲·秋思》曾反应了他这一不忍兵戈的思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而此时朝廷主战派人多势强,汹汹然于朝。况且,宋夏交恶初期宋仁宗的态度也是倾向于向西夏发动进攻的。思虑再三后,范仲淹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向朝廷上奏表示反对出兵:“正月内起兵,兵马粮草动逾万计,入山川险阻之地,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使贼乘之,所伤必众”

同时,范仲淹提出:“为今之计,宜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秉。如寇至边城,清野不兴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二三年间,彼自困弱,此上策也。”……“愿朝廷敦天地包容之量,存此一路。令诸侯勒兵严备,贼至则击,但未行讨伐,容臣示以恩意,岁时之间,或可招纳”换言之,只要我们大宋扛得住,做到坚壁清野,依靠后方供给,以及边镇的自给自足,无需战争,西夏总有其妥协求和的一天。

事实证明,这一套在朝廷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支持范仲淹,大多数人要求出兵击退西夏,毕竟上战场厮杀的不是这些动嘴皮子的官员,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大宋男儿。况且,主战派在舆论上占据优势。容易得到上下的支持且能博取名声。因为进攻一旦得手,功名利禄便随之而来,即使失利,舆论上也不会遭到太大的谴责。而防御则不同,是一件费力却不一定能讨好的事。即使下足了功夫也难免在防御战中遭受失利,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形,主事者在政治上会蒙受很大的损失。最重要的一点,已经即位十六年的宋仁宗,在政治上可谓毫无建树。虽是皇帝,却并无威信。我们有理由相信,宋仁宗是多么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立威于朝廷,而战胜西夏,是个机会。

然而,就是在这种风向一边倒的情况下,范仲淹依然坚持主和,并且多次冒险与西夏国主元昊互通信件,与元昊曾言:“二年以来,疆事纷起,耕者废耒,织者废杼。边界萧然,岂独汉民之劳敝耳, 使战守之人日视豺狼,竟为吞噬,死伤相枕,哭泣相闻,仁人为之流涕,智者为之扼腕”。因与敌国私通信件,范仲淹激怒朝廷,宰相宋庠甚至提出“仲淹可杀也”。在杜衍、孙沔的庇护下,范仲淹得以贬知耀州,然其职责不变。

此后数年中,宋军在经历了多次进攻失败后,战事逐渐减少,主战派的声音也不似从前那般高涨。范仲淹趁此间隙,实施了“筑寨营田”、“改军制”、“协同羌人”、“提拔青年军事将领”等一系列措施。等这一套组合拳打完后,朝廷和西夏都发现,这仗也没有必要打下去了。于是在范仲淹被调回京的同年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部遣使合议,时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在朝廷多次斡旋,终在庆历三年(1044年)签署合议,史称“庆历和议”合议。自此西夏与宋朝得以数十年和平。

在范仲淹即将被调回京主持改革之时,亲自向手下的一名将领授以《左氏春秋》,对他言道:“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此时这名将领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然而此后数年,大宋王朝西北的边境,就要交由他来守卫一方平安,这个年轻将领的名字叫:狄青。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八月,在台谏官的多次进谏下,仁宗罢旧相,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同年九月,范仲淹总结其从政二十余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汇编为《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庆历新政”改革就此开始。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新政实施后,诽谤新政及范仲淹之词甚嚣尘上,“朋党”之论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说法予以反击,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

六月,夏竦令人依照石介笔迹,诬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废立诏草。仁宗对新党一派产生质疑。时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借机任命其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但仍保有参知政事的头衔。 八月,富弼亦以枢密副使离京,出为河北宣抚使。改革派两大主力全部调出京师。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至三月,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遭到免职罢黜,贬谪出京。八月欧阳修遭罢黜贬谪滁州,至此,主持变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历时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我们简单分析了“庆历新政”失败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权者的宋仁宗并不是很支持改革,起码没有像后来宋神宗那般支持“熙宁变法”一样,支持“永历新政”。其二,新政伊始,便始终伴随着“朋党”的声音在运行,且范仲淹、欧阳修公开承认所谓“小人之党、君子之党”。不管是君子党还是小人党,总归“朋党”这一词不是一个褒义词,即使是脾气再好的宋仁宗也不会任由“朋党”肆意横行。其三、新政实行,操之过急。

当然,笔者仅仅是简单阐述了几个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庆历新政”失败原因,其背后的政治关系及行事逻辑还需另文他书。总而言之,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理想随着贬谪邓州的一声令下,彻底破碎。这也是范仲淹一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贬谪,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一次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在主政邓州期间,贬谪岳阳的滕子京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重新修缮,并请范仲淹为重新的岳阳楼做一篇散文。其实至今为止,关于范仲淹是否去过岳阳楼仍有争议,不过遍寻范仲淹的生平,我们发现儿时的范仲淹曾随继父在洞庭湖侧的安乡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范仲淹曾经去到过修缮前的岳阳楼。其实,范仲淹有没有去过岳阳楼已经不重要了,那篇贯穿古今的《岳阳楼记》才是我们的重点,相信中国人没有几个是不知道《岳阳楼记》的,至少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每个读过岳阳楼记的人深深记在心里。范仲淹将他一生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凝练后,注入这篇文章。我们无需过多地介绍这篇文章,为大家节选最后一段,再做品读。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后数年,范仲淹相继主政邓州、杭州。于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敢和它死磕到底嘛?

生活会经常欺骗我们,范仲淹也一样,生活从来没有放过他。从二十二岁得知身世的那天起,范仲淹就要和生活一直死磕下去,这死磕的代价,是撞得头破血流。但是无论是少年时的初知身世,青年时的三起三落,亦或是中年时的事业挫败。范仲淹该讲的话,一句也不能少,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许落。诚如其《答梅圣俞灵乌赋》所言: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卹赋灵乌。

心之所向,即是大道!

参考资料:《宋史》、《范文正公年谱》、《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范文正集》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没了姓氏的范仲淹 是如何从少年朱说一步步蜕变成为范文正公!》,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范仲淹写给欧阳修的一首词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最后一句问倒世人

范仲淹写给欧阳修的一首词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最后一句问倒世人

...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这首诗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因变法失败,范仲淹被贬外放,在离京前与欧阳修的离别宴上,作下此词,是劝慰好友,...

2010-04-03 #经典句子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他做了什么 能让后世感动千年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他做了什么 能让后世感动千年

...范仲淹从中的点拨。在西北,范仲淹还遇到了另一位有志少年,此人就是后来的大儒张载。当时,张载还是青葱少年,他听闻范仲淹在延州,不远千里前来拜见,希望弃笔从戎,上阵杀敌,并且向范仲淹献上了自己的《边议九条...

2018-07-14 #经典句子

范仲淹镇守边疆时写下一首词 慷慨激昂中又含凄楚 句句震撼人心

范仲淹镇守边疆时写下一首词 慷慨激昂中又含凄楚 句句震撼人心

...我感谢你也是其中一个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幼时丧父,后母亲改嫁,生活备受艰辛,自小发奋苦读,终于27岁那年进士及第。范仲淹耿直率真,始终秉承初心,一心只为家国,多次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

2016-06-11 #经典句子

艺惠藏·朱非书法作品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句

艺惠藏·朱非书法作品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句

... 赏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人)。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

2023-07-02 #经典句子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翻译及通假字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翻译及通假字

...托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注释(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2)庆历四年:公元1044...

2016-12-12 #经典句子

范仲淹最短的5首诗

范仲淹最短的5首诗

...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道德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范文正公文集》自古流传至今。2、范仲淹在泰州任职时,征募和重建了4万多人保卫海堤。新堤防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里,不仅保障了当时的民生、种植和盐业...

2024-01-15 #经典句子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 句句苍凉悲壮 字字扣人心弦 令人心痛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 句句苍凉悲壮 字字扣人心弦 令人心痛

...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

2012-05-05 #经典句子

范仲淹《御街行》 虽句句悲凉 声声凄切 但志存高远 雪操冰心

范仲淹《御街行》 虽句句悲凉 声声凄切 但志存高远 雪操冰心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刘漫塘评价他:“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为范仲淹写过一...

2023-02-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