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不是什么人都要去周济 救济他人也有道

时间:2016-11-19

冉有却觉得给的太少,要求再增加一点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出使去了齐国,家有老母亲需要安置,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替他的母亲要安家口粮,孔子说给六斗四升,相当于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冉有却觉得给的太少,要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就再给二斗四升,两次合起来给了八斗八升。而冉有私下却给了八百斗,远远超了孔子要给的标准,差不多是十倍了。孔子虽然没有要求他退回去,却委婉地批评冉有不应该那样做。

原思做了孔子的总管,孔子给他的口粮是九百斗,原思可能觉得孔子是自己的老师,不好意思,就坚决不要,孔子却劝他一定要收下,如果原思吃不完,可以把剩下的送给乡邻。

公西华和原思同为孔子的学生,孔子却不一样的对待,给公西华母亲八百斗孔子嫌多,而给原思九百斗,原思请辞,孔子硬要他收下,还劝他如果用不了送人也可以,是不是厚此薄彼?

非也,孔子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针对冉有周济公西华母亲之事,孔子对冉有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我听说君子对窘迫急需的人给予周济,而不接济富有的人。”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济人之道,不是什么都可以周济的,周济也要周济真正有需要的人。

0 1 济人要救急

救济就是救急,当一个人陷入贫困的境地,急需他人帮助,才能脱离困境,这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是雪中送炭,恰是时候。

在北宋年间,有一年天降暴雪,天气异常地寒冷。当政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看到宫殿外厚厚的积雪,突然想到了穷苦的老百姓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生活一定是饥寒交迫,于心不忍。他马上召集官员,派人准备了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的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能有饭吃,有木炭取暖。穷苦老百姓收到皇帝派人送来的粮食和木炭,十分感动,感到皇恩浩荡。这件粮食和木炭,对于皇帝来说不算什么,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就真上雪中送炭,解救人于为危难之时,为宋太宗赢得了民心,稳固了统治。

0 2 济人要济贫

帮助人就要帮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而不是富人。公西华是因公出使齐国,他有俸禄,并且出使时阵势很豪华,“乘肥马,衣轻裘”,开着豪车,穿着高档服装,应该说不缺钱,养活他母亲完全不成问题,他出门之前也应该对他的母亲有所安顿。所以,孔子觉得给他母亲一些粮食是进道义,但不能给他更多的粟,给再多,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老子在《道德经》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可是现实社会中人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这样做是完全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应该的。

孔子对冉有说,“君子周急不继富”,要周济那些急迫之人,而不周济富人,他行的是“天之道”,是顺天之道而为;而冉求的做法虽然不是损不足,却是“奉有余”,行的是“人之道”,与“天之道”背道而驰。

原思当孔子总管,他觉得自己能够为老师服务是他的荣幸,也是应该的,老师给服务费自己就不应该拿。孔子则认为,给原思发工资是按劳取酬,是他应得的,他不应该推辞。孔子劝原思,如果他实在用不了那么多,可以把多余的部分送给乡里的穷人,也就算是周济于人。

明朝明相张居正解得好,他说:“当与而不与,固失之吝;不当与而与之,则失之滥;当辞而不辞,固失之贪;不当辞而辞,则失之矫。”应当给而不给,就显得吝啬小气;不应该给而给了,就是烂好人;应该拒绝而不拒绝,就是贪婪;不应该拒绝而拒绝了,就是太矫情了。

0 3 救急不救贫

救急济贫固然是做善事,但是,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俗话说的“救急不救贫”,意思是只能救急事急难,而不能长时间救贫穷的人。一个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人们也只能是救他一时之急,如果他不努力摆脱穷困,而要靠长期救济,除非有强大的力量,否则是永远救不起的;同时,如果长期救济也养成的他依赖心理,助长了他懒汉习气,不努力去摆脱贫困的境地。

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一些比较穷困的人,他们明明有劳动能力,运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完全可以让全家脱贫致富,但他们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富起来,而是靠等靠要靠救济,在贫困线下挣扎。

要知道,金山银山也能坐吃山空,况且救济是有限的,单纯靠救济是不能脱贫的,即使一时脱贫,只要他不主动努力,还会返贫。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救助人的方法,不是送鱼吃,而是教给他养渔的方法;同时,那些等鱼吃的人,要想长久有鱼吃,不能等着别人送鱼,而要学会养渔。

“救急不救贫”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借三不借二”,告诉人们什么的情况下可以救助,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救助。

“借三”,是说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借钱,第一种是治病的钱,救人性命,生死攸关。第二种是学费钱,关系到一个孩子成长、前途与未来。第三种情况是办红白喜事钱,人生大事,又费钱财。

“不借二”,是说两种情况不能借给别人钱,第一种是不把钱借给那些做不正当事情的人,这是助纣为虐;第二种情况是没有信用的人,这些人只借不还,借给他们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结束语

孔子对待两个学生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救济人也有原则,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周济,悲悯之心也有限度,对于那些紧急、真正贫困的人才可以去周济,也只是救他一时之急,而不是长期救助,对于那些扶不起的阿斗就不要去管了,不能同情心泛滥,无原则周济。

我读《论语》之《雍也篇》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译文】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公西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译文】原思在孔子那里做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作俸禄,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完,可以给你的邻里与乡亲!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不是什么人都要去周济 救济他人也有道》,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会这100句经典 你就是国学大家!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会这100句经典 你就是国学大家!

...子周急不济富。(《论语》)【译文】: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

2023-06-07 #经典句子

义以为质 《论语》中的名利观

义以为质 《论语》中的名利观

...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2011-06-05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名利观

《论语》中的名利观

...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2023-12-29 #经典句子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名利观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名利观

...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2023-12-25 #经典句子

论语取名:800个出自《论语》里陶冶情怀 儒雅好听的男孩名字!

论语取名:800个出自《论语》里陶冶情怀 儒雅好听的男孩名字!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

2007-07-26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仁德观

《论语》中的仁德观

...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能给老百姓施以很多恩惠又能普遍周济大众。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哪里只是仁,简直是圣人了。这里提出比仁人更高的境界:圣人。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是更高的要...

2023-01-31 #经典句子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仁德观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仁德观

...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能给老百姓施以很多恩惠又能普遍周济大众。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哪里只是仁,简直是圣人了。这里提出比仁人更高的境界:圣人。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是更高的要...

2023-12-27 #经典句子

「好书推荐」《论语》中的仁德观:我欲仁 斯仁至矣

「好书推荐」《论语》中的仁德观:我欲仁 斯仁至矣

...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能给老百姓施以很多恩惠又能普遍周济大众。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哪里只是仁,简直是圣人了。这里提出比仁人更高的境界:圣人。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是更高的要...

2023-11-28 #经典句子